<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在阳光下幸福的成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献给沈阳军区八一学校建校70周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马学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人可能早已经忘记,当年教他(她)的小学老师是谁?有的老师也许不曾记得,他(她)教过的学生都有谁?生活中简简单单的师生关系,有谁还能一生相守,几十年不变,一直保持着情同母子般的亲密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沈阳军区八一二校(现126中学)64级2班的师生,就存在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师生关系,相依相存,已经固守了59年,一直保持着牢不可破的师生情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沈阳军区原八一二校 现在是沈阳第126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沈阳军区八一二校(126中学)64级2班师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年轻漂亮的张老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59年前的记忆,有一群幼儿园里的小稚童初出茅庐,开始上学了,正式成为一年级的小豆包。他们是原沈阳军区大院的孩子们,从上学即日起,便来到了军区的八一二校。这群孩子,都是军区首长和政治部机关的干部子女。虽说他们的父辈们身居要职,各个都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将士。但孩子们在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性格开朗,朴实无华,以平等的人生态度,在大院里和谐共处。在学校,孩子们与老师也结下了深厚的牢不可破的固守情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9月1日,新学期开始了,在一年级的二班,年轻漂亮的张淑贤老师迎来了30多名刚刚入学的新生。这批新生看到张老师以后,便有一种天然自觉的亲切感,老师太漂亮了!虽然那时候不以貌取人,但这种亲切的印象令同学们久久不忘。</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张老师,是一位刚刚20出头的年轻姑娘,59年过去了,同学们依然不会忘记见到老师的第一印象。纤细而中等身材,椭圆形的脸庞,密而长的睫毛下忽闪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浓而黑的眉毛,慈祥的面容,亮而粗的两条大辫甩在脑后。多年后,同学们回忆对老师当年的印象时说,那时候不兴贴假睫毛,否则我们一定会认为老师贴了假睫毛。</p><p class="ql-block"> 这位年轻漂亮的张老师,对同学们和蔼可亲,总是带着慈祥与关爱的笑容,不久便与同学们结成了慈母般的师生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老师有一颗淳朴干净之心</b></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人讲的是思想觉悟。同学们说:“张老师特别善于帮助学生”。班里的同学有什么困难,不用找张老师说,都能被细心的张老师发现,并主动帮助。无论是高级干部的孩子、还是普通干部的子女,她都会一视同仁,不搞偏爱,更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下菜碟。谁爸爸的官大、谁家有什么势力、谁家有用、进行选择性地帮助。在同学们的眼中,张老师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好老师。她爱学生,视如己出,没有半点的不良动机和自己的私心杂念。</p><p class="ql-block"> 当年,张老师年轻漂亮,刚刚结婚,她与爱人是两地生活。她在沈阳市内的八一二校教书;她爱人是位军人,在距离市区十几里地的一所部队院校工作。班里学生的家长,有军区首长的孩子,有军区政治部领导的孩子,还有军区干部部门的子女。但凡她有一点私心杂念,找哪位学生的家长说句话,谁都能帮助她,把她的爱人从郊区调进军区机关或市内的部队工作。但张老师没有这样做,也没有向任何学生的家长开口求办事。她的爱人一直在远离市区的部队院校工作,一直到转业回地方工作,从来没有找过任何一位学生的家长。她以一名普通教师的身份,在学校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教育管理好自己的每一位学生。</p><p class="ql-block"> 班里有一名学生的父亲在军区干部部工作,只要张老师开口说句话,他的爱人百分之百能调进市内的部队上班。张老师不但没有这样做,还主动帮助这名学生进行补课。这名同学的数学成绩不理想,放学之后,张老师把学生单独领到自己的家里,不厌其烦,专门辅导这名学生,提高她的数学成绩。</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老师给学生补课,是教师份内的责任和义务,分文不取,这是那时候老师教书育人的思想境界。后来,这名学生成为部队的军官,是辽宁省毛泽东书法学会、辽宁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北京市丰台区书法研究会等会员,书法作品11次在省内参展、获奖、选入书法集锦书刊。</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3年沈阳军区八一学校建校60周年64级2班师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沈阳八一二校64级2班师生入学51周年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沈阳八一二校64级2班师生2016年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她用爱帮助每一位学生</b></p><p class="ql-block"> 在八一小学,给部队的孩子当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还要关注孩子的家庭。部队工作的特点,不管是首长还是机关干部外出执行任务和工作的时间多,有下部队的,也有在外地工作的。一年365天,有的很少在家,有的家长根本就不在家。</p><p class="ql-block"> 有些军区首长,因为工作需要,常年在外,好几年都不在家,没有时间关照孩子。这样的学生往往是一个人上学,或者是住校学习生活。</p><p class="ql-block"> 晓林同学,父母被派往国外做外交工作,家里只有14岁的她和一个9岁的弟弟,由一位阿姨照顾生活。在学校,张老师便把晓林同学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备至。从学习到生活,还关注着她在成长期间的思想进步。晓林同学说:“父母不在身边好几年,在张老师的关照下,我没有感觉到自己缺失父母的关爱,反而感到很温暖,老师在学习、生活、心理、教育上都做到了关心体贴”。</p><p class="ql-block"> 由于 晓林同学得到了张老师的关爱,也为她的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外交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是中国外交工作做得最为出色和友好的国家之一,毛主席曾高度赞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她父亲不仅是军队优秀的将帅之才,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大使。</p><p class="ql-block"> 黄丽丽同学,小时候在八一二校上学,爸爸远在科尔沁腹地的基地工作,妈妈在北京工作,她像一只“漂流瓶”,独自在沈阳上学。张老师不仅管丽丽同学的学习,还管着她的生活,她缺什么?老师帮助什么?张老师在她的身上也是操碎了心,甚至连学习考试用的钢笔,都提前给她准备好。</p><p class="ql-block"> 王瑾同学家离八一二校比较远,她在学校住校学习。每周一上学,周六放学回家。由于她父亲常年带着部队在外地搞国防工程建设无暇顾及家,她母亲只得每次上学时给她两毛钱自己坐公交车回家。在学校一个星期,连玩带跑,经常把回家的车费丢了。每到周六,张老师看到她不回家仍然在操场上玩的时候,就问她:“是不是没有车费了?”然后,从自己兜里掏出钱来,让王瑾同学赶快回家。</p><p class="ql-block"> 1970年,沈阳军区八一二校与地方学校合并,改名126中学,学校从小学一下变成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学校。由于两校合并,学校班级重组,打破部队孩子与地方子女的界限,重新分配班级。重新分班,学习好的学生、听话的学生,老师们都抢着要。有的学生淘气不好管,其它班级的老师就不爱要。张老师对校长说:“谁不要的学生我都要”。后来,别的班级不要的学生,有的老师认为不听话的学生,分到了张老师的班级,在张老师的调教下,不但听话,学习还有很大的进步。很多老师纳闷,张淑贤老师是怎么管的?我们管不了的学生,到她那里怎么都听话了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沈阳军区八一二校64级2班学生看望张淑贤老师留念(前左二为张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张老师教育部队孩子不搞歧视 </b></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教育管理学生,是比较全面的教育管理。八一二校与地方学校合并以后,班里分来一批地方子女。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一点,有的家庭比较贫困。这些学生,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不好的。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学生的学习成绩怎样,张老师都是一视同仁地关心他们。地方家庭的学生刚进张老师的班级,由于师生关系生疏,与部队家庭的同学相比较,有一些失落感。而部队家庭的孩子,天生有一种父辈们的荣誉带来的优越感,并且比较单纯,无忧无虑,头脑简单。面对班里新的学生成分,为做好刚进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张老师逐一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带动班级同学之间的团结。</p><p class="ql-block"> 班里有位工人的孩子叫曹立新,学习很好,但与部队的孩子相比较,有些自卑心理,平时不爱说话,总是低着头走路。为了融洽部队子女与地方孩子的同学关系,张老师在进行家访的时候,有意识地带着部队家庭的学生,与她一道进行家访,并利用家访的机会,教育部队的孩子,要同情弱者,帮助同学,建立团结,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都过去多少年了,每当谈起张老师的教育方式, 晓林、郑力、刘莉、王瑾、黄丽丽等同学,仍然记忆犹新,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有的同学说,至今我们能同情弱者,融洽师生关系,与张老师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回忆,到地方同学的家一看,心灵确实受到了深刻的震撼。有的同学父亲上班,母亲有病常年卧床。她们不仅上学,回家后还要做饭、洗衣做家务。有的家庭人口多,拥挤在筒子楼一间阴暗的小屋里,真是难以想象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学习好的同学,张老师关心,品行不受大家欢迎的同学,张老师也不嫌弃,照样与其他同学一样看待,处以善心,进行家访,关爱成长。</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这样做,就是要告诉同学们,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不要谁看不起谁,不要谁排斥谁,不要谁欺负谁。做人,要学会一视同仁;处事,要学会一碗水端平;要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经过她的传帮带,班里的风气很正,不管是部队的孩子,还是地方的子女,不管谁的家庭地位有多高,不管谁的家庭经济条件怎么样,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尊重,互相帮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淑贤老师和她的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张老师身边的宠儿</b></p><p class="ql-block"> 有位烈士的子女叫郑力,50年前,她父亲因为参加一次国防科研的武器试验,因突发事件而不幸壮烈牺牲,郑力同学成为了烈士的子女。当时,郑力同学仅有13岁。少年便痛失爸爸的心情可想而知。她已经懂事了,有些事情在她幼小的心灵中记忆尤为深刻。失去了父亲,这件事对她的打击很大。</p><p class="ql-block"> 面对父亲的牺牲,郑力同学心情异常沉重,不知所措。张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为了帮助郑力同学尽快走出失去父亲的心理阴影,学校放假张老师被学校派到农村工作队,她把郑力带在身边,从学习到生活给予全面的爱护。她还带着王剑虹、李立文、曹军等班干部,几次到郑力同学的家里,看望她,安抚她。给她讲道理,劝慰郑力同学要有坚强的毅力,好好学习,长大要向父亲那样,做国家的有用之才。</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说:“你爸爸是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他很光荣,比泰山还重”。郑力同学慢慢走出了阴影,化悲痛为力量,懂得了父亲牺牲的光荣。她以父亲为榜样,参军以后,积极进步,成为解放军某医学科学院生物医药信息中心的主任。</p><p class="ql-block"> 父母不在身边的部队子女,张老师没少帮助过。孙乃贤同学的父母,都是援藏的部队军医,他们去条件十分艰苦的西藏支边,孙乃贤同学只能自己住校学习和生活。对这样的同学,张老师逢年过节,担心学生孤独,便把她请到自己家里,与自己的家人共度佳节。</p><p class="ql-block"> 当年受过张老师教育和恩宠的学生,多少年以后,都不忘他们在八一二校上学时的张淑贤老师。他们长大以后,虽然都参加了工作,在社会上和军内外,已经有了好多朋友和战友,但对张老师的恩情一天也没有忘记,并对张老师的教育非常感激。他们评价张老师:“是爱学生如子”,管张老师叫“老师妈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同学们利用春节看望张老师 ,张老师宴请自己的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淘气大王成为“王牌军”中连长和指导员</b></p><p class="ql-block"> 男孩子小时候,谁都避免不了淘气的天性。但有的淘得比较大,有的是蔫淘,这与性格有关。丁杨同学在张老师这个班算是比较淘气的一位,但他敢做敢为,班里的男同学都称他为“大王”和“司令”。</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同学们在一起玩球,球滚落到井里,忘着乌黑的井口谁都不敢下去捞,丁杨却自告奋勇跳下去捞球,结果球被扔了上去,上面的同学拿走玩去了,不管井下的丁杨。等同学们想起他时,已经是晚巴晌儿。几位同学用绳子把井下的丁杨拽了上来,只见丁杨手里拿着一颗部队训练用的纸手榴弹,大喊一声:“缴枪不杀”!同学们吓得立刻四处逃散。</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回,丁杨把一位同学搞到的雷管像埋地雷一样埋到煤堆里,拿出了游击队员打伏击的劲头拉响了雷管,剧烈的爆炸声,把正在午休的军区首长从床上震到地上,政治部家属院的玻璃无一幸免全部震碎,他爸爸无奈,只好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挨家挨户地给重新安装玻璃。</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位孩子在张老师的调教下,变得听话,知道进步和努力。毕业后下过乡,当过兵,并在我军号称“王牌部队”的39集团军116师347团的钢7连任排长,铁8连当连长。</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支英雄的连队,流淌着红军的血脉,在战争年代立过战功的连队。事情也巧了,当年在这支英雄部队8连任连长的是丁杨同学,而在兄弟连任指导员的卢威同学也是张老师的“爱将”学生。同学加战友,同在一支英雄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丁杨同学在部队进步很快,最后晋升为副师职大校军官。卢威同学在公安系统晋升为二级警监。这是张老师引为自豪的一件事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钢七连阅兵队伍基准兵是丁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老师的学生丁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老师与连长丁杨(右)指导员卢威(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桃李芬芳满天下</b></p><p class="ql-block"> 在张老师这个班级,军队干部子女的学生长大以后,都很成气候。有军队的高级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像晓林、郑力等同学;有部队的高中级军官,丁杨、马学文;有双学科博士王剑虹;有大学的教授老师王玲、高丽丽;有省医院的科技人才尖子,刘放同学是辽宁省肿瘤医院的一把刀,号称“刘一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有大学的宣传部长彭沁;有商业精英李立文、孙乃贤、张黎丽、孙力伟;有文人编辑,卢威、王瑾、黄河、罗维维;有知识分子邹军军、律师王元元、中国医科大学的营养师潘荣荣、北京某医院的医师黄丽丽;有国有大企业党办主任李伟;政府部门、事业企业单位的处长张毅、曹军、李欣、葛鲁宁等等(如有拉下的同学请原谅,排名不分先后)。</p><p class="ql-block"> 凡此同学,这些当年张老师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对她感恩戴德的。说起张老师,大家都竖起大拇指。</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进入成年以后,又经历了种种不同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但谁也没有忘记这位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陪伴教育他们的张淑贤老师。</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张老师像一面镜子传承华夏传统美德</b></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提到张老师,对她的评价非常高。说她多才多艺,虽然是教语文的老师,但文体活动也很在行。</p><p class="ql-block"> 教语文,不仅仅是简单地教学生们识字,还让同学们开动脑筋去琢磨这个字的结构和含义?王瑾同学说:“老师在教我们大蒜的蒜字怎么写时,就启发我们总结蒜字的顺口溜”。有的同学受到启发便说:“二小二小,头上长草”,同学们轻松记住了复杂的“蒜”字。在讲解攀登的“攀”时,用同样的办法启发学生,有的同学便动脑筋说:“用一只大手努力向上攀登,遇到了一片枝枝杈杈的森林”,大手,上面的林字,非常形象生动。这种教学方法使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张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这个班级出现了好几位文字能力强的学生。像郑力同学,主编了《SARS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医药卫生科技查新教程》等。还担任过《医师报》社总编办主任等职;卢威同学,曾经担任过沈阳军区《前进报》社的编辑职务,也有专著;王瑾同学,参加工作以后,在沈阳城市金融学会做编辑工作,退休以后,仍然坚持为社会传播正能量,是《雄狮劲旅子弟兵》网刊的编辑;罗维维同学,曾经是《沈阳日报》社的专栏主编。</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不仅教书育人,在班级的文体工作也尽力培养学生。她以自己的才艺,在班级排练舞蹈《我们是勇敢的小空军》获得学校的奖励;学校召开体育竞赛运动会,他们班在同年级组也都是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对家庭比较优越的学生,不放松每一次教育的机会。当年在教育上提倡学工、学农、学军,学校有时候会安排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与贫下中农在一起生活,她利用这些机会对同学们进行德育和思想品质教育。</p><p class="ql-block"> 晓林同学的父母不在身边,在国外工作。家里的阿姨不让她参加乡下的生活和劳动锻炼。张老师便亲自到晓林同学的家里,反复做阿姨的思想工作,给她讲下乡对学生思想品质教育的影响和重要性,最终做通了阿姨的思想工作。下乡期间,张老师特意安排年龄大一点的同学和晓林一起住在老乡家里,相互照顾,相互帮助,使晓林同学得到了锻炼机会。</p><p class="ql-block"> 与晓林同学有过接触的人,感受极深。她思想正派,为人谦逊,行事低调,生活朴素,不摆阔气。虽然出身将门之家,但没有一点架子。自己是军内知名医院的高级知识分子,高级人才。但她平易近人,说话和气,衣着简洁,身上没有一件高级名牌的服饰,和普通人是一样一样的,甚至比普通人还简朴。在她身上,折射出家庭教养的美德和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子。她既是国防现代化的科技人才,又是华夏传统美德的继承人,十分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郑力同学说,张老师不仅对我们进行文化教育,还注重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经常利用寒暑假带学生们到农村去,参加劳动,接受农村的艰苦教育,让同学们体验农村的劳动生活,适应社会劳动与工作需要,同情和关心命运不同人的生活疾苦。</p><p class="ql-block"> 1975年,张老师班级的同学们毕业了,大部分同学相应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同学们打起背包,有的去了内蒙插队;有的去了盘锦种地;还有的在附近的农村下乡劳动,成为那个时代的下乡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很快就适应了农村生活,并且干的很出色。一位军区首长的孩子叫成兵,下乡第三年,便被当地农村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张老师的学生,没有一个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贪图安逸,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p><p class="ql-block"> 她关心学生,言传身教,让同学们在德、智、体、勤、劳等方面全面发展。长此以往,张老师在同学们眼中,就像一面洁净的镜子,永远都是熠熠发光,照亮同学们的理想前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同庆国庆七十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老师教的学生擅长文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至今她们还在一起唱歌跳舞</span></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张老师身边始终围绕着她的学生们</b></p><p class="ql-block"> 当年张老师教过的学生,都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相继退休离开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张老师也已经86岁。但张老师的精神与身体一直不错,老师与同学们一直保持着紧密的来往与联系。</p><p class="ql-block"> 每年她们都利用春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和老师的生日,看望并陪伴这位当年他们共同爱戴的张老师。张老师也不辞辛苦,经常在自己的家里,宴请自己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们。</p><p class="ql-block"> 在沈阳的同学和老师不离不弃,远在外地的同学也与老师联系不断。在外地的给张老师邮寄礼物,有的利用假期回来探望,远在大连的同学高丽丽,还专门邀请老师和同学们去大连旅游聚会。</p><p class="ql-block"> 在国外工作的同学也是如此,王剑虹、张欣欣、王青青、罗维维、关谊、黄河,只要她们从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回到沈阳,必定要看望张老师。</p><p class="ql-block"> 在沈阳的同学就更不用说了,丁杨、张毅、邹军军、白森林、孙洪刚、李欣、孙立伟、顾锦生、张黎丽等同学,逢年必到。</p><p class="ql-block"> 2022年的春季到来,张老师像母亲一样,再次把沈阳的同学们请到自己的家做客。师生共叙将近60年不变的友情。同学们说:“我们小时候上学,老师对我们那么好,我们不会忘记的”。张老师也动情地说:“我得感谢同学们,这些年有你们的照顾和陪伴,我才能高高兴兴的长寿,没有你们,我也可能没有今天”。</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说的也是实话,老师晚年之时,也遇到了一些家庭变故。爱人患肺癌,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的晓林同学给予医疗上的指导治疗;爱人去世以后,高丽丽同学专程从大连赶来,日夜陪伴黯然伤心的张老师;丁杨、李伟、张毅等同学帮助老师料理后事;这些感人的画面如何不让张老师感激而动情。</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好人有好报”。当年张老师每一个小小的举动,体现着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善举和善意,极大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她言传身教,使自己的学生终生受益。老师的善举,学生们懂得感恩与回报。</p><p class="ql-block">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张老师虽然不是“家长”,但她的作为和影响,在这批同学们的眼中,就像自己的“家长”。如今班里绝大多数同学的父母已经离世,但是,每一位同学每年在自己生日之时都能收到张老师的温馨祝福。这就是张老师和自己的学生,超越半个多世纪牢不可破的师生情谊,当年原沈阳军区八一二校64级2班溢满固守59年的师生之情。</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对她给予学生们的关爱和教育淡淡地说:“有些工作是很正常的,是自己应该做的,现在想起来做得很不够,至今我常常做梦和同学们在一起有多么幸福和快乐,有时做开好班会的梦,做一个好老师好班主任一直是我的梦想,如有来世我一定还要当老师,我实在是热爱这项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86岁的张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今张老师已经86岁 她的学生也已经60多岁了 她们依然保持非常好的师生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4年7月同学们与张老师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春佳节同学们看望张老师和张叔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连的同学们与张老师依依惜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7年是学生们的甲子之年,张老师和张叔叔为她的学生们集体庆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青和关谊分别从英国和意大利回国看望恩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64级2班的同学们与张老师保持了59年永恒不变的师生情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沈阳军区八一二校的干部子女们与张淑贤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祝愿张老师健康长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永葆青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您的学生们最大的心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