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西岐布衣

<p class="ql-block">《心经》260字,由《大般若经》640万字浓缩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般若经》是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共600卷,内容是佛陀在4个地方进行16次集会所记载的经文,即所谓的“四处十六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般若经》是汉译经典中最为庞大的经典,在梵文原典中,有20万颂,也就是640万字。它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大般若经》多达600卷,部帙庞大,为了受持方便,所以古时的大德才将这里面最精要、最核心的部分摘录出来,单独流通,因此被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心经》全文仅260个字,在数量上只是《大般若经》的万分之一,但却包含了《大般若经》的全部精义,可谓是《大般若经》的心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它所包含的意义,也非常广阔,可说是如来破除执著的旨要,是三藏的中枢,是众经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  《心经》一共有11种中译本,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有 7种译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心经》的翻译者都是些德高望重的僧人,如鸠摩罗什、般若、法月、智慧轮、法成、施护、玄奘、不空、真谛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中,鸠摩罗什、玄奘、不空和真谛4人,被誉为中国四大翻译家。而且智慧轮、不空、玄奘又被冠以“三藏”的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唐朝时,玄奘翻译的汉译本《心经》传到了日本,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心经》现在已经成为备受日本人喜爱的经典。到了近代,欧美各国也将《心经》作为“心的经典”开始接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心经》现在已成为用很多种语言诵读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四大翻译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344~413,是后秦的僧人、译经家,西域龟兹(如今新疆库车一带)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玄奘,602~664,是唐代旅行家、高僧,洛州缑氏(如今河南陈留县)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谛,499~569,是南朝梁、陈时的僧人、译经家,优禅尼国(当时的印度西北,如今巴基斯坦)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空,705~774,是唐代僧人,密宗祖师之一,师子国(如今斯里兰卡)人。</p> <p class="ql-block">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 <p class="ql-block">心经原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p> <p class="ql-block">原文注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自在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即观世音菩萨。鸠摩罗什译为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般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 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 有色能见, 无色也能见; 有声能闻, 无声也能闻。 它能产生一切善法。 至于凡夫的"智慧", 则由外物所引生, 必须先有色与声, 才会有能见和能闻。 若无色与声, 即不能见不能闻, 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 因而我们说, 凡夫的"智慧", 在佛家看来, 也就成了愚痴, 成了妄想。 "般若"如灯, 能照亮一切, 能达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种有漏的"分别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波罗蜜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 "到彼岸"。 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盘彼岸"。 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 生死便喻"此岸"。 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 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当中, 永住于烦恼苦海中。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 永超生死地。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意思就是运用大智慧度彼岸的心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自在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合起来说, 就是能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任,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 观自在菩萨, 又称作"观世音菩萨",梵文则为Avalokiteshvar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译, 也称为"五众"、"五阴", 实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 "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 "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 对于人的感觉来说, 形质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风等四大, 一切有坚湿暖动性质的东西。 人的身体称为"色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受"作为"领纳"义解。 即领纳感受种种境界; "想"是思想, 由六根感触种种境界, 心中思想种种相貌形状, 这叫"想蕴"; "行", 即行为; "识", 指对所感觉的对象分别所起的认识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修习了般若法门, 功夫深久, 生出了妙智妙慧, 于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 因则能够洞见一切诸法均为不实在, 均为虚假。 懂得了众生的五蕴对于菩萨的真心是有掩盖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舍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即舍利弗, 梵语Shariputra(舍利弗怛罗)的音译略称。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因其持戒多闻, 敏捷智慧, 善解佛法, 被称为"智慧第一"。 此处称呼他的名字, 因般若法门是大乘的真空妙理, 最深最上, 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享用。 而舍利弗是智慧的象征, 故佛在此称呼他, 意在告示: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非有深心智慧者而不能得入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耳鼻舌身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指人的感觉器官,简称为“六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色声香味触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色声香味触法,这里指“六尘”,外部世界诸元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眼界至意识界,为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称为“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称为十八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简单地说,无明即无知。对真理的无知即无明。通晓真理即无明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代指十二因缘的概念,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死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即停止生死流转,不受后有。十二因缘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原理,从中截断,即不受后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苦集灭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法四圣谛。苦:对人生苦的认知;集:苦的原因;灭:涅槃;道:灭苦之道,即八正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菩提萨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即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上正等正觉。为佛陀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余秋雨谈自己翻译的《心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扫学究之弊,如见大美,如获大启。自古以来,按说写文章的人字都写得很好,写字的人文章也写得不差,可是这个说法不成立。有人文章写得好,但是字写得差;有人字文章写得差,字却写得好。文章写得好,字也写得好的,余秋雨算其中一个。</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自幼习书,晨窗夜灯,长大后临帖无数,自成一体。“悟布衣之笔,可因无依无恃而轻如云气,亦可因无羁无绊而游逸久远。”就是说,他的风格是“轻逸”二字。</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说,他的书法有十之七八是抄录经典,抄录最多的就是《心经》。每天反复抄写,挂在壁上自赏。俗话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余秋雨毋庸置疑属于“达人”。既然达了,就不能陋室独乐,而要与天下人共享。于是他翻译了一遍《心经》,“汇聚学术之功而一扫学究之弊,以清通畅丽之现代散文,叩取经典深处之千古诗魂,令当今青年读之如见无翳大美,如获无障大启。”</p><p class="ql-block"> 翻一下就是,余秋雨的翻译没有学究气,有着余氏散文独有的清通畅丽的美感和韵节,还有诗的意象,我们读了以后,就像慧眼看到了没有云遮雾绕的大美风光,就像获得没有任何障碍的上天启发。</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说,《心经》“教余为人,定余格局,铸余心魄。余诵之、背之、问之,书之、译之、论之。毕生文事,莫此为重。”又说,我的译笔虽不无瑕疵,却彻融文句。“意畅则笔飞,句歇则墨停,前后左右,皆其谐也。”</p><p class="ql-block"> 兹摘余秋雨先生的《心经》译笔,与诸君共享。不长,只有几百字。</p><p class="ql-block"> 一个能够自在地进行观察的菩萨,在深度修行中以最高智慧获得观照,发现世间种种蕴集都虚空无常。于是,一切痛苦和灾厄都可以度过。</p><p class="ql-block"> 舍利子啊,物质形态的“色”,全都等于“空”,真可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就连感受、想象、行为、见识,也都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舍利子啊,各种概念都是空相。因此,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p><p class="ql-block"> 在空相中,没有真实的物质、感受、想象、行为、见识,没有真实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真实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记忆。从视觉到意识之间的种种界定,都不存在。</p><p class="ql-block"> 在空相中,既没有无明的愚暗,也没有无明的结束;既没有老死的轮回,也没有老死的终止;既没有苦恼的聚集,也没有苦恼的断灭;既没有机智,也没有获得。正因为一无所得,大菩萨凭着大智慧超度,心中就没有牵挂和障碍,所以也没有恐怖,能够远离种种颠倒梦想,终于达到真正的解脱——涅槃。</p><p class="ql-block">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觉悟者只要凭着大智慧超度,就能获得最高正觉。大智慧超度就是神圣的咒语,光明的咒语,无上的咒语,无比的咒语。这咒语能够除去众生的一切痛苦,真实不虚。</p><p class="ql-block"> 那么,就让我们来诵念这个咒语——去吧,去,到彼岸去。大家都去,赶快觉悟!</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曾经在释迦牟尼修行的菩提树下打坐过很长时间,据说,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后,抬头看到天上一颗明亮的星。</p><p class="ql-block"> 星星就在头上,为什么常常看不到?因为被太多的云层遮住了。从此,他要反复地为大众宣讲,星星是存在的,一旦被遮住便没有了光芒,天上是这样,人心更是这样。但可怜的人们,天天在为遮光而忙碌,致使人生一片黑暗,世间一片黑暗。</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在那天晚上,抬头也看见一颗明亮的星。于是顿悟:佛陀的开悟,一定是对学究方式和执着方式的摆脱。他想摆脱一切知识沉淀,只用最省俭的方式,找到最简明的精神支点。</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从《心经》中取用一些关键词汇,描述佛陀的重大指点,以及这种指点的现代性。他说,感谢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把这些汉字选择得那么准确,又灌注得那么宏富。</p><p class="ql-block"> 《心经》的第一个字“观”,是指直接观察,可谓之“直观”。“直观”也就是“正视”,经由“直观”和“正视”,产生“正见”和“正觉”。</p><p class="ql-block"> 佛陀“直观”人生真相,发现的一个关键字是“苦”。生、老、病、死、别、离,一生坎坷,都通向苦。所有的苦,追根溯源,都来自于种种欲望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如何脱离苦海,佛陀提出一个字:空。空是一个常用汉字,很容易被浅陋理解。余秋雨从诸多经文中揣摩佛陀的本意,大致有如下三层意涵:<b>第一层,空,是指万事万物都没有“自性”,第二层,空,是指万事万物都不是稳定实体;第三层,空,是指万事万物本应该空寂明净。</b></p><p class="ql-block"> 《心经》用一个“色”字来代表物态现象(即客观存在,小编注。),又用一个“蕴”字来代表身心现象(即主观意识,小编注。)。“色”有多种,“蕴”也有多种,但都是空。“五蕴皆空”。“缘起性空”。</p><p class="ql-block"> 《心经》虽然简短,却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例如“不”和“无”。“不”是“无所谓”的意思,“无”是“无常”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顿悟《心经》妙理之后,总结出“三无三少”:<b>“无避”,“无迎”,“无应”;“少分”,“少忆”,“少冀”。</b></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被誉为当代文化大师,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出于对广大读者迫切需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关爱,余秋雨把自己的博士生教材整理出版,取名《中国文化课》。以上内容,散见本书诸章。</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不是照本宣科的冷冰冰的将中国文化复述了一遍,而是加入了余秋雨几十年潜心研读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还有自己一生跌宕传奇的人生经历,让自己和古人形成互相映照的共鸣和辉映。千年文化,娓娓道来,温情脉脉,和暖如春,普照人心。</p><p class="ql-block"> 金庸说,浙江人中即使我不会写文章,还有鲁迅和余秋雨会写。贾平凹说,余秋雨作为“蹈大方,出新裁”的一代文化大师,他的文章别出机杼,自成一格。白先勇评价: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余光中评价: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说,买了我的书的好处,便是让你的人生不留遗憾。即使把它放在书架里长久不理,也会安静地在那里等着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