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60后女性的心理成长故事|童年|陌生来客2|<br><br>长大后我曾试探着问过母亲:"当年您怎么就那么放心把年幼的我和小妹扔在家里去上班呢?要是我们被陌生人拐跑了怎么办?"<br>母亲哈哈一笑说:"当时家里那么多孩子要吃饭,光靠你爸一个人挣钱怎么行?再说了,刚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大家都刚能吃饱肚子,谁愿意再添个吃饭的闺女呢?要拐也得拐小子啊!"<br>母亲一番话漫不经心,但却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我意识到,自己就是个丫头,命不那么值钱,男孩儿才被稀罕。这种观念就像一粒种子,在我童年时就种下了,并深藏于我的潜意识中。<br>当然,这是后话。<br><br>那天家里来了陌生人,让年幼的我和小妹六神无主,焦急地等着母亲回来。<br>中午,听到母亲归来的脚步声,我和小妹立即冲出门扑进了母亲的怀抱,紧张的情绪一下子释放了。<br>"妈妈,老家来人了。"我赶紧告诉母亲。<br>"谁呀?"母亲问。<br>"不知道。"我说。<br>还没等母亲走进屋,中年男人的声音就传了出来:"表嫂。"<br>母亲进门先是愣了一下,尔后招呼道:"他表叔,他表姑奶,你们啥时来的?"接下来,便是母亲与来客的寒暄,然后他们谈到了我,母亲拍着我的头,让我叫"表叔"和"表姑奶",我不叫,母亲便埋怨我嘴不甜、不懂事。<br>那些年,城里人的日子明显比农村好过,老家来人已是家常便饭。隔三差五,老家总有人来,母亲并不感到惊奇,只是心中苦不堪言,她心里清楚,老家一次次来人,吃住行包括去医院看病的花销都是从孩子嘴里一分一分抠出来的,来的人越多,孩子们的生活过得越苦。母亲心里不高兴,但从来不敢当着父亲发牢骚。<br>其实父亲心里也有苦,但碍于自己是十里八乡多年难遇的在北京当官的人,对老家乡亲的要求是有求必应,从不怠慢。他能从自己和孩子们嘴里抠银子,却不能亏待了家乡的父老乡亲。爷爷在村里越是赞美他这个有出息的儿子,来北京求父亲帮忙办事的乡亲越多,父亲的麻烦和心里的苦也就越大。<br>晚上,父亲回来了。他终于再次接受了一个苦不堪言的现实:这次他这表弟带着表姑是来北京看病的,而且看的不是一般的病,是癌症。父亲心里叫苦,本来就不富裕的现金流又要被截留一大笔,拿去给医院了。<br>父亲只好请了半天假,带表姑去看病。大夫直接判了死刑:淋巴癌晚期,没法治了,回家该吃吃、该喝喝,好生养着吧。<br>父亲忙,没法一天天地在家陪着,只好让母亲请了几天假在家专事伺候。叫老家人走,他们不走,说还没住够,说医生不是叫养着么,北京比老家条件好,就在这里养着了。<br>父亲知道,这对姑侄如果这样住下去,到不了月底,全家就得喝西北风去了。他为此着急上火,又不能发半句牢骚,牙疼得一天到晚吸溜吸溜的,直捂着腮帮子发愁。<br>过了半月,父亲终于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谎称母亲家来了电报,老人病重,让母亲速回。这姑侄两个见母亲要回老家,不好意思再养下去,也只好同意一起回去。由于家中无人照看,母亲走时,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带上了没上学的我和还没断奶的小妹。<br>没想到,这一去,差点让我命丧黄泉。<br><br>(感谢鼓励,请加关注)<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