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物由来趣谈(八)鸣放礼炮的由来

信天游

<h5><br></h5><h5>编撰 / 信天游</h5><h5>图片 / 网络</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礼炮,是举行隆重典礼或欢迎贵宾表示敬礼时所放的炮。鸣放礼炮传达的是一种敬意。鸣放礼炮是许多国家举行盛大庆典时的传统仪式,也是国与国之间欢迎贵宾来访的国际礼节。鸣放炮数的多少表明礼节规格的高低,一般是根据贵宾的身份来决定的。按照国际惯例,迎送国家元首或相应级别的贵宾应鸣放礼炮21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鸣放礼炮起源于海军,据文献记载,400多年前,许多国家的海军已经有鸣炮致敬的做法。那时,战舰上的火炮是前膛炮,必须从炮口装填弹药,每发射一次都要费很长时间重新装填。当一国战舰在公海与外国舰船相遇或驶入另一国港湾之前,为了表示没有敌意,就将炮筒内的弹药统统放掉,以此告诉对方已经解除武装。这种做法逐渐发展成一种互致敬意的礼仪。由于当时最大的战舰装有21门大炮,全部放空正好是21响,所以鸣炮21响就成了一种高规格礼遇的雏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17、18世纪的英国已成为头号殖民帝国,世界上几乎每一块大陆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国军舰驶过外国炮台或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向他们鸣炮致敬,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当时的战舰大多安装七门炮,可以鸣七响,但英国认为,弱国与强国,宗主国与殖民国不能平起平坐,英舰鸣一响,别国就应该鸣三响,三七二十一,鸣礼炮21响就是这样形成的。后来,随着英国逐渐走下坡路,英舰也开始改为鸣响二十一响礼炮,以示平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也有说从1730年开始,英国皇家海军决定以21响礼炮作为向王室致敬的礼仪。21这个数字可能是因为古代英国人认为单数比双数吉利。21正好是7的倍数,因此是吉利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总之,后来鸣炮便成为海军相互致敬的国际通例,也成了欢迎贵宾登舰的一种高规格的礼节,这种礼节传到陆地上,发展为迎送国宾仪式上的一种礼遇和盛大庆典仪式上的一项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  举行盛大庆典鸣放礼炮,鸣放的响数,鸣放的时间各国不尽相同 。英国君主诞辰鸣62响,议会开幕和闭幕鸣41响。美国国庆日鸣放50响,表示每州鸣一响。据说在中世纪的德国,有一次奥格斯堡城为了隆重地迎接从前线凯旋的皇帝,决定鸣放礼炮100响,没想到负责鸣炮的军官数到后来数糊涂了,鸣了101响才停止。本来是一次失误,没想到人们反而认为101响比100响好。就这样,鸣礼炮101响的传统在一些国家就沿袭下来。</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国际贯例是: 迎送国家元首或级别相应的人鸣21响,迎送政府首脑级鸣19响,迎送副总理级鸣17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新中国开国大典上,安放礼炮54门,鸣炮28响。为什么取这两个数字呢?因为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有来自全国45个单位的正式代表和9个单位的特邀代表,共54个方面;1949年正值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决定鸣放礼炮28响,以表示对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崇高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后来中国曾多年停止鸣放礼炮,直到1961年6月,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第二次访华,在机场受到鸣炮21响的欢迎。此后,按照国际惯例,中国为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欢迎仪式时,恢复了鸣放礼炮的迎宾礼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