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游记

正扬

<p class="ql-block">  采石矶,又名牛渚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它的名气很大,连同采石矶的干子,几乎家户喻晓,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  采石矶与城陵矶、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除了南京的燕子矶,其它两个矶都没有去过,所以这次到采石矶来旅游,很高兴,争取下次再去一趟城陵矶,那真的算是圆了一个游遍长江三矶的美梦。</p> <p class="ql-block">  采石矶是以其险峻山势、绮丽风光、众多古迹而成为三矶之首,并有"千古一秀"的美誉,如有生之年,不来一趟采石矶,那肯定会成千古恨的。</p> <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19日,我们开着车,约一个小时,随春风吹进了采石矶,杨柳已经先到了一步,它们在景区门口轻轻的在摆动着柳条,好像在欢迎各地慕名前来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走进采石矶公园大门,面对眼前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景色,迫不及待地就在入口处拍照留影,因为我们是围着翠螺山转一圈,不走回头路,过了这个摄影点,再想照相就困难了。</p> <p class="ql-block">  再看看远处的采石矶,就像一组如画的屏风,而耸立在翠螺山的三台阁就像一粒珍珠镶嵌在山巅,百看不厌。</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穿过杉木林,沿着林中小道直奔采石矶的标志建筑三台阁走去。</p> <p class="ql-block">  首先经过景区里面的《竞秀园》,走近一看,大门紧闭,从门缝里看进去,里面尽是各式各样的漂亮盆景,真是大开眼界,这里主要为采石矶景区里面提供植物造景与培育盆景的园区,一般是不对外开放的,我们也只是在门缝里看景,过过眼福而已。</p> <p class="ql-block">  离开竞秀园,来到盛开的梅园,在蓝天下的白梅花更显得白如雪花般的纯洁,真的好看极了。</p> <p class="ql-block">  看到眼前盛开的梅花,想起宋朝大诗人王安石的写的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把梅花描写的完美无缺,让人更加喜欢上梅花了,不由自主地和梅花合个影,要永远做个暗香来的人。</p> <p class="ql-block">  白梅花不像牡丹花那般华丽,也不像桂花那样十里飘香,它总是严寒中默默地开花,在春暖时悄悄地凋谢,做人就要像梅花一样,不要张扬,低调些好。</p> <p class="ql-block">  其实歌颂梅花的诗句很多,毛主席也写过"卜算子咏梅"的诗,两人一边交谈咏梅的诗句、一边欣赏四周的梅花,不知不觉,很快穿过了梅林。</p> <p class="ql-block">  采石矶的《国色天香》园,是国花牡丹最集中的地方,除了洛阳牡丹,天下就数采石矶的牡丹了,虽然这里是牡丹雍容华贵的地方,可惜还没有到开花的季节,只见石头上的"国色天香"四个字,未见一朵牡丹花开,有点可惜。</p> <p class="ql-block">  翠螺湾的亭台水榭、鱼池潭影是镶崁在采石矶风景区的明珠,它位于景区的西南方,其中牡丹园是翠螺湾的点晴之笔,我们是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 在附近,看到了 林筱之为采石矶景区《大雅堂》的挥毫题字,大雅堂取名来自李白的《古风,大雅久不作》,由采石矶原东门游客中心改造而成的,是专门举办文物、书画、摄影等各类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照壁上《采石矶》三个大字很显眼,是郭沫若亲笔题写的。</p><p class="ql-block"> 采石矶的来历,相传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僧人掘井时得到了五彩宝石,并把这块彩石琢成香炉供奉在广济寺内,这座香炉,一经红日照射,便可映出不同的光泽,而其井水,哑巴喝了就会开口说话,大家都称之为神水,后来周围村民为纪念来之不易的井水,就把这里称为"采石矶",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从景区到三台阁,可以步行,也可以乘坐观光车前往,两者自愿选择,各有利弊。</p> <p class="ql-block">  步行途中会经过《万竹坞》,这是一片清幽的世界,里面有一百多种奇珍异竹,走在万竹坞的青石小道上,清风拂面、绿影婆娑,不禁使人想起竹的虚心劲节,奇姿孤操。</p> <p class="ql-block">  万竹坞以竹为主体,以竹文化为辅助,结合亭、阁、廊、桥等建筑,最终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  亭中刻有"夢溪"的矶石,是纪念"诗仙长眠之地"的一块灵石,长期停留在溪边托梦,至于托的什么梦?只好各人自由去发挥想象力了。</p> <p class="ql-block">  在万竹坞湖边,一边欣赏三亭桥,一边倾听百鸟鸣笛,再留下身影,装进手机里,那就万全之美了。</p> <p class="ql-block">  采石矶有个历史典故"温峤东征",讲的是,东晋温峤曾出兵讨伐作乱的苏峻,他的水军曾在采石矶停留此处,经历多场作战后,最后,温峤剿灭了苏峻的叛乱。</p> <p class="ql-block">  圆梦园回廊壁上刻有历代画家写竹精品一百幅,粗看一下,多少长些知识,但也要化上半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  廊柱上则刻有当代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咏竹佳联,如遂个朗读一边,那要化些时间,如朗读百边,原来不会做诗的,也会出口成诗,到那个时候,大家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的。</p> <p class="ql-block">  博采桥,那是一座拥有高龄的石拱桥,在万竹坞,水美、桥也美,来到桥上的人那就更着美了,过去安徽的美女,都是从博采桥上走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石桥,不但坚固,而且美丽,桥的两侧有石栏,专给有情人合照时提供方便,有依靠才会百年好合,桥底下有清澈的水,可以出面见证,阳光也会照射在水面上,闪闪发亮,表示在桥上合照能永结同心。</p> <p class="ql-block">  石桥被古树林木簇拥着,绿树白桥,显得高贵美丽,潺潺的流水连接着长溪,水面上的鱼儿在戏耍,多看鱼儿几眼,对眼睛大有好处,漫步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犹如在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诵读几首李白在采石矶写下的诗句,那就更有意思了。</p><p class="ql-block"> 望天门山</p><p class="ql-block">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p><p class="ql-block">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p> <p class="ql-block"> 夜泊牛渚怀古</p><p class="ql-block">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p><p class="ql-block">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p><p class="ql-block">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p><p class="ql-block">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诗,在长廊边、在水面上回荡,真的是诗情画意近在咫尺,天涯相思近为邻。</p> <p class="ql-block">  三公亭长廊里面,悬挂着"马鞍山市地方名特优产品"的字样,后面商家店铺,已准备好送给游客的礼品,礼尚往来,就从采石矶做起。</p> <p class="ql-block">  长江采石矶,美景甲天下,自然风光人文景色相映成辉,里面客来人往,店铺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  游采石矶,寻访诗仙足迹,观赏秀厕园林风光,感受壮阔长江水色。</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李白纪念馆》,是1986年将太白楼旁边的一组清代建筑群改建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  李白纪念馆重要藏品有馆藏六朝瓷器九子盘、东晋陶瓷、东汉制釜、明代三足风字砚、明许玄祐评注善本《李太白全集》1套10册25卷等,均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也是这里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李白与马鞍山的确有着不解之缘,这不仅是说李白生前曾数次到过马鞍山,居住在马鞍山,甚至最后死也是在采石矶上因酒醉跳江捉月,骑鲸升天,这为李白的最后归属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p> <p class="ql-block">  站在广场朝北望去,东厢门的门额上镶着青石镌刻着"江涛湧雪",可能这里青山如螺,峭壁临江,历经千百年江涛冲涮,风吹浪打不改迁的原故,门额才落此款。</p> <p class="ql-block">  《唐李公青莲祠》匾额蓝底金书,悬挂在太白楼前门,据说是出自清朝大臣李鸿章之手。</p> <p class="ql-block">  太白楼高十八米,长三十四米,宽十七米,主楼三层,三楼檐下高悬"太白楼"匾额,字体遒劲,为郭沫若手笔</p> <p class="ql-block">  《太白楼》原名谪仙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年一820年),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腾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p> <p class="ql-block">  慢慢爬台阶登顶的感觉也不错,虽然腿脚吃了苦,但路上有风景作伴,人动,景移,四周的美景都围着你转,还锻炼了身体,真是一种难忘的经历,也是不可多得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  坐缆车俯瞰美景尽收眼帘,美中不足,就是景色移动大快,还没有看过隐,刚伸手欢呼高兴的时候,就到终点站了。</p> <p class="ql-block">  三台阁是历史悠久的长江名阁,采石矶的制高点,万里长江的结穴处,进了这道门,就可以看见三台阁的真容,不见真容,等白来采石矶。</p> <p class="ql-block">  《三台阁》高5层约30米,阁体呈方形,琉璃覆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宏,不愧是采石矶的标志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三台阁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由当涂人曹履吉捐资建造的,到了乾隆年间毁于兵火。</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初曹履吉修建三台阁有三个目的:</p><p class="ql-block"> 一是登高观景,</p><p class="ql-block"> 二是阅江防渡,</p><p class="ql-block"> 三是供奉文昌帝君。</p><p class="ql-block"> 可是,为什么取名叫三台阁呢?因为,文昌星在天上的位置和三台星的位置非常接近,文昌和三台也一直都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象征,"三台阁"由此得名,即然三台阁是标志性建筑,那么此处一定要拍张照,留着纪念。</p> <p class="ql-block">  在三台阁旁边有长廊,可供游人休息,现在多数人都是在长廊里看手机,主要看看手机里刚拍的照片是否滿意?满意的当即就发朋友圈,不满意的马上补拍还来得及。</p> <p class="ql-block">  绕过三台阁,在此观景,长江尽在眼底,对于大诗人李白与长江难分难舍的故事,人人皆之,真的是千古诗魂,系于一江。</p> <p class="ql-block">  这次游览采石矶,收获滿滿,心情好了,也忘记累了,下山也不乘观光缆车了,改为步行下山,一路有说有笑,只要出来游山玩水,就像回到过去,跟年青人一样快乐。</p> <p class="ql-block">  山下有座三元洞,古称"中元水底子"和"定江神祠",亦名"妙远阁"和"三官洞",位于采石矶西侧江边。</p> <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依山傍水,因洞建阁,别有洞天,分上下两层,洞中有洞,可通大江,"三元洞"三个字为启功所题,被称为江南胜景。</p> <p class="ql-block">  采石矶游览结束了,它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独领风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采石矶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终老之地,一生多次登临吟诵,留下"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风景区门口的小火车,送走一批,又要迎来一批,千百年来,游客源源不断,就像潮水一样,一浪高似一浪。</p> <p class="ql-block">  回到采石矶大门广场,看见当地人在广场像是欢迎游客,又像是欢送游客,我们是自由行,就免去迎来送客的礼节,想来再来。</p> <p class="ql-block">  顺路到釆石矶古镇转转,它就在采石矶东大门右边,是沿河边而建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  鼎盛时期,采石镇上有茶干生产作坊数十家,采石古镇因军事而成镇,因名胜而扬名,因商贸而繁荣,现在是古镇新貌,已经成了网红打卡热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也可以说采石镇是红梅吸引了人,风景名胜帮助扬名,现在全国各地很少有人不知道马鞍山的采石镇。</p> <p class="ql-block">  这次来安徽,游玩在采石矶,吃住在马鞍山。</p> <p class="ql-block">  吃好、玩好、睡好,就在马鞍山,游园美梦咫尺可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