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北省博 探寻楚文化之源(三)

小虎

<p class="ql-block">  考古揭秘曾国</p> <p class="ql-block">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区)擂鼓墩发现了举世闻名的曾侯乙墓(擂鼓墩1号墓),其墓主曾侯乙为2400多年前的曾国国君。1981年又在附近发现了擂鼓墩2号墓,墓主可能是曾侯乙夫人。这一不见于史书记载的曾国在地理位置上与文献中的随国吻合,曾国和随国的关系成为困扰世人的谜题。</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时代的曾和楚</p><p class="ql-block"> 楚国是战国时明南方最重要的诸侯国。《史记》记载,西周早期周成王封熊绎为子群。楚国经过数百年不断扩张,到曾候乙所处的战国早期,已成为地方五千里、战车千乘,甲兵百万的南方强国。楚惠王为曾侯乙,铸造了编钟,曾国将其中一件镖钟随葬于曾候乙墓,说明这一时期曾楚两国关系十分亲密。</p> <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的族姓是一种通过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集团的符号。周王室的族姓是姬姓。周代既有与王室同姓的诸侯国,也有其他异姓诸侯国。姬姓诸侯国一般是周王直系子孙的封国,是分封制度中最重要的成员。异姓诸侯国则是功臣或夏商古国后裔的封国。</p> <p class="ql-block">  曾国是随国吗?</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墓的发现证明至少在春秋晚期,随州地区存在着一个文化发达、实力强大的曾国,它与楚国关系密切。那么曾国和《左传》中的随国会是一个国家吗?曾国在更早的时期就是一个大国吗?</p> <p class="ql-block">  汉东之国曾为大</p><p class="ql-block"> 曾国考古遗存的分布证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曾国疆域广大。枣阳郭家庙墓地和周边城址的出土文物反映出曾国有着强大的国力和发达的文化,其文化面貌和中原基本一致。这一时期的曾国恰与《左传》中"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记载相符。</p> <p class="ql-block">  郭家庙位于湖北省枣阳市。2002年、2014年在郭家庙发掘的曾国墓葬和附近的城址,证明这里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曾国的重要政治中心。郭家庙墓地高等级墓葬及车马坑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此时的曾国是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的大国,与汉水、淮河流域诸侯国来往密切。</p> <p class="ql-block">  郭家庙墓地</p><p class="ql-block"> 考古学家如何推定郭家庙墓地的年代器物的造型、组合、生产技术以及埋藏位置具有地域和时代特征,其中陶器由于其易碎、易变化、更新快的特质,区别于耐用的青铜和珍贵的玉器,更多的被考古学家用来推定遗迹的相对年代。此外,通过出土的文字材料以及碳14、热释光等科技手段可以确定器物的绝对年代范围。几十年来,考古学家发掘了大量商周时期的墓葬,通过青铜器和陶器的典型标本序列的建立,年代学标尺趋于成熟。考古学家正是根据郭家庙墓地出土的器物组合,确定了郭家庙墓地的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p> <p class="ql-block">  郭家庙周边的曾国城邑</p><p class="ql-block"> 郭家庙墓地以东1公里的周台、忠义寨遗址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国城址。周台遗址出土了颇具规模的建筑设施,其时代从西周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期,春秋中期为楚人占据;忠义寨遗址是一个四周有环壕的台地,时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 周台、忠义寨遗址与郭家庙墓地构成一处布局完整的遗址区。整个遗址区地势北高南低,南部临水,墓地处于城址北面,符合"葬于北首"的丧葬礼仪。这些特征与同时期的晋国等诸侯国城址、墓地布局规律基本相同。</p> <p class="ql-block"> 楚国扩张与江淮诸侯国结盟</p> <p class="ql-block">  早期曾国的国君和贵族</p><p class="ql-block"> 在叶家山墓地,规模最大的65号墓、28号墓和111号墓是整个墓地的核心,都出土了众多带有"曾侯"铭文的青铜器。三位墓主均为西周早期的曾国国君。位于65号墓和28号墓东侧的2号墓、27号墓墓主为国君夫人。</p> <p class="ql-block">  曾国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证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普国是江汉地区的大国,与《左传》中"汉东大国"随国的地域、国力能够吻合,暗示它们就是同一个国家。那么曾国来自何方?它什么时候立国于此?它与西周王室的关系又如何呢?</p> <p class="ql-block">  曾侯谏铜鼎</p> <p class="ql-block"> 漆木禁</p> <p class="ql-block"> 师铜鼎</p> <p class="ql-block">  南公封国</p><p class="ql-block"> 叶家山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表明,曾国的始祖是周初贵族南公,曾国是西周早期周王分封到南方的重要封国。叶家山墓地出土的铜锭、原始瓷等说明曾国是江汉地区资源和文化交流的枢纽。</p> <p class="ql-block">  全器满花,以云雷纹为地。提梁饰蝉纹,提梁两端圆雕兽头作牛首。盖顶有菌状钮,盖面饰兽面纹。盖及器身有四条纵向扉棱。颈部饰龙纹带一周。腹部饰兽面纹,兽尾下两侧各饰一风鸟纹。圈足饰蛇纹带。</p> <p class="ql-block"> 铜尊</p> <p class="ql-block">  "族氏铭文"是指商周青铜器上用以标识作器者族属的短铭,一般比较象形,多位于记事等铭文之后,与前文没有直接关联。族氏铭文青铜器多见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学者认为周人贵族墓葬中的族氏铭文青铜器,多是周人灭商后瓜分的战利品。叶家山墓地所发现的族氏铭文青铜器,可能来自周王室对曾国贵族的封赏。</p> <p class="ql-block">  曾国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考古学家在叶家山111号墓中发现了一件"抗作烈考南公"铭文铜簋。铭文说明这件簋是曾侯抗为其父南公所作,曾国是南公家族的封国。</p><p class="ql-block"> 南公家族的始祖应是西周初年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的大臣南宫适( kuo )。按照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和周公(封国在鲁)、召公(封国在燕)一样,南公本人留在王都辅佐周王,其后代来到封地曾国,王室仍有南公后裔世代任职。今陕西出土的不少青铜器铭文证明南公家族地位显赫,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p> <p class="ql-block">  曾国为什么被分封到这里?</p><p class="ql-block"> 叶家山曾国墓地的考古发现说明,曾国立国于西周早期,是周王朝分封到南方的诸侯国,其始祖南公是王室重臣。众多考古证据证明曾国和周王室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周王朝控制南方的重要力量,在南北文化的交流中起着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 那么曾国被周王室分封到江汉地区的任务是什么?曾国为什么从周王室的辅佐力量转变为楚国的盟国?曾国和随国是一个国家吗?</p> <p class="ql-block"> 文峰塔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具</p> <p class="ql-block">  错金云纹缶</p><p class="ql-block"> 由鉴、缶两件器物组成,有冰酒、温酒的双重作用。四只龙形爬兽攀附于圆鉴上。器身满饰错金三角勾连云纹,并镶嵌绿松石,装饰风格繁缚。鉴盖附两个提环,饰镂空蟠螭纹。缶放置于鉴内正中,器身满布错金三角勾连云纹,镶嵌的绿松石多已脱落。缶盖有一盘形捉手,器身两侧设铺首衔环。</p> <p class="ql-block">  曾伯黍( qi )壶</p><p class="ql-block"> 壶腹铭文为:"唯王八月,初吉庚午,曾伯泰哲圣孔武,孔武元犀,克邀淮夷,余温恭且忌,余为民父母。惟此壶章,先民之尚。余是是则,允显允异。用其鑄谬,唯玄其良,自作尊壶,用孝用享于我皇祖,及我文考,用赐匄眉寿,子孙永宝。"盖部铭文与壶腹基本一致,较壶腹铭文首句"唯王八月"少一"王"字,最后少"子孙永宝"。</p> <p class="ql-block">  成功从海外追索回国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p> <p class="ql-block">  曾随之迷:尘埃落定</p><p class="ql-block"> 随仲芈加鼎,铭文为"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楚王滕随仲芈加队铄。其眉寿无期,子孙永宝用之"。其中"随"为夫家国名,"芈"是父家楚国族姓,"仲"是排行,"加"为其名,说明它是楚王为嫁入随国的芈姓女子制作的嫁妆,也是罕见的"随"字铭文铜器,但由于它并非科学考古发掘出土,对铭文中的"随"与"曾"是否为同一国家,学界仍有争议。</p><p class="ql-block"> 枣树林墓地出土青铜器铭文证明其墓主正是随仲加,而其丈夫则是168号墓墓主曾国国君曾侯宝,这是曾、随一国的确证。结合叶家山"南公"铜簋、曾侯與甬钟铭文等出土文献,困扰学界40年的曾随之谜彻底划上了句号。</p> <p class="ql-block">  自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的发现以来,曾国考古不断取得新进展。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历时四十余年,发掘枣阳郭家庙墓地、文峰塔墓地、叶家山墓地、京山苏家垄墓地及冶炼遗址、随州汉东东路墓地和枣树林墓地。丰富而精美的出土文物,已经证明曾国是西周早期周王室分封至江汉地区的重要诸侯国,始祖为"南公",可与齐、晋、鲁等大国并列于《史记》中的"世家",与文献中的"随国"为一国两名。</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墓与曾国考古系列发现被列入"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使曾国成为商周考古中物质文化面貌揭示最为完整、全面的诸侯国,而曾国历史从传世文献记载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国君世系、社会阶层、文化面貌,一部"曾世家"完整的展现于学术界,体现出考古写史的作用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剑纹饰华美,锋利无比,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发达的科技、艺术水平。</p><p class="ql-block"> 那么,越王勾践剑是如何被发现的,它为什么能够千年不锈,又是如何流入楚国的呢.</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青铜剑天下驰名。越王勾践剑采用了高超的铸造和装饰工艺,历经千年不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剑是一种近距离格斗的短兵器,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考古发现证明,早期的青铜剑多出现在北方草原文化遗址和西南巴蜀地区;西周早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青铜剑;春秋战国时期,剑的使用和铸造工艺得到极大发展。</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蚩尤是刀剑戈戟等兵器的发明者或改进者,并将其作为兵神来祭祀。</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青铜剑天下驰名。越王勾践剑采用了高超的铸造和装饰工艺,历经千年不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剑王考证</p><p class="ql-block"> 剑身的八字铭文是确认剑主的依据。该剑出土后,经过多位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对铭文的释读,最终确定了这把剑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剑身铭文的字体被称为"鸟虫书"。参与发掘的方壮猷先生初步解读出"越王"和"自作用剑"6字,推断这是某位越王的佩剑。之后他写信给郭沫若、夏鼐、唐兰、陈梦家、于省吾、容庚、商承祚、徐中舒、苏秉琦等专家学者,征求对剑铭的释读意见。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研讨,终于确定这柄剑的主人就是越王勾践。</p> <p class="ql-block">  楚墓出土遣策中记载的越国剑</p><p class="ql-block"> 1953年7月发掘的湖南长沙仰天湖25号战国楚墓,墓主为大夫级贵族,墓内出土了43枚竹简,内容为记录随葬器物的遣策。其中23号简记随葬一件"越锗剑",即越国所作之剑。该墓被盗,但出一柄带鞘铜剑,可能就是遣策所记"越锗剑"。这柄剑出土时"刃极锋利,还可以削木切纸"。</p> <p class="ql-block">  吴越之剑</p><p class="ql-block"> 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铸剑技术发达。文献记载吴越所出的铸剑师及利</p><p class="ql-block">剑,名闻海内,考古发现也证明吴越剑流行于各诸侯国。</p> <p class="ql-block"> 吴越有铭青铜剑</p> <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属于中国一级文物,展现了短兵器时代的制造最高水平,越王勾践剑因制作精美,历经2500余年仍纹饰清晰,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p><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保存仍然比较完好,主要有以下原因:</p><p class="ql-block"> 选材用料好,剑身铜质好,杂质少,制作工艺精良;</p><p class="ql-block"> 墓葬环境好,墓坑填青灰泥与白膏泥密封性好,棺椁坚固而严密,墓内环境稳定;</p><p class="ql-block"> 出土时带剑鞘。</p> <p class="ql-block">  越国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诸侯国,至勾践时国力达到鼎盛。越王勾践剑是当时楚越关系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传说越人是禹的后裔,最初被分封在会稽。至春秋末年,强大起来的越国与吴国经常互相攻伐。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并北上争雄,盛极一时。至越王无疆之时,楚威王大破越人,越国从此衰落。战国末期,越为秦所并。</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头骨复原青铜雕像</p><p class="ql-block"> 墓主人为12-43岁的男性。此像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所智墓主头骨复原。</p> <p class="ql-block">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p> <p class="ql-block"> 彩漆木雕龙风纹盖豆</p> <p class="ql-block"> 金盏、金漏匕</p> <p class="ql-block">  金杯</p> <p class="ql-block"> 《二十八宿图》衣箱</p> <p class="ql-block"> 彩漆木雕龙纹盖豆</p> <p class="ql-block"> 透雕漆禁</p> <p class="ql-block">  商末,楚人祖先鬻( yu )熊辅佐周文王成载大业。西周初年,周成王(约公元前1042一前1021年在位)今封熊绎于荆山,楚成为周王室经营江汉地区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 立国之初,楚疆域不足百里,但楚人锐意进取、融合夷夏,春秋时期(公元前770一前476年),楚庄王问鼎中原,号为霸主。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前221年),楚国实力达到鼎盛,位列七雄,是南方最大的诸侯国。</p><p class="ql-block"> 在八百多年的历史中,楚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为中国南北文化的融合和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西周初年,周王封楚于荆山,方圆不到百里,楚人向汉水东部发展,日益壮大。春秋时期,楚国威服江淮,成为南方诸侯霸主,势力扩张至黄河流域。战国时期,经过数次改革,楚国至宣王、威王时臻于盛极。怀王时,楚国外迫于强秦,内昧于佞幸,遂衰落。</p> <p class="ql-block">  楚人的祖先有老童、祝融、季连、鬻熊等。据楚人的神话,需熊之妻妣厉难产,熊丽自其胁下生出,妣厉亡故,胁部被人以"楚"(即荆条)缠合起来,后人因此自称为"楚"。</p> <p class="ql-block"> 昭王南征 荆山始封</p> <p class="ql-block">  包容夷夏</p> <p class="ql-block">  江汉、江淮地区物产丰饶,新石器时代就有多样的地方文化。南迁的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此地辛勤耕垦,求生存、图发展。至熊渠时挥兵直指江汉,楚国成为南方大国。</p> <p class="ql-block">  周夷王时,王室衰微。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于是兴兵伐庸(今竹山县西南)、杨粤(或今潜江市),扩张至鄂,并分封三个儿子到"江上楚蛮之地"为王。自熊渠始,楚人扩张步伐加快。</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楚人则继续向汉东、江淮和江汉平原扩张。至楚武王时,姻邓伐随,灭权置县,僭号称王,成为汉东霸主。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顺势都郢,经略江淮,抗衡强齐。楚庄王行韬晦、重农商、联秦齐,与晋争霸,陈兵周郊,问鼎中原,终成五霸之一。</p> <p class="ql-block"> 吴王夫差矛,夫差剑</p> <p class="ql-block">  析君铜戟</p> <p class="ql-block">  戈</p> <p class="ql-block">  楚王孙渔之矛和戟</p> <p class="ql-block">  战国称雄</p><p class="ql-block">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历史进入战国时代。</p><p class="ql-block"> 战国初期至"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时,楚国与三晋争霸。楚国经吴起强兵变法,势力扩张至百越。战国中期为抗衡秦国,楚国多次合纵"山东六国共攻秦"。公元前278年,郢都被秦国攻占,楚迁都于陈。战国后期,楚迁都巨阳、再迁寿春避秦锋锐。公元前223年,秦灭楚。</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天下莫强于秦、楚"。楚国"封君太众",变法未能彻底,丧失了统一中国的机遇,但统一南方,整合文化,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于仪式和战争的青铜器是礼制的体现和国力的象征。先秦时期,贵族在仪式中按照身份高低使用钟、鼎等礼器,以钟奏乐,以鼎烹食。通过礼器的形制、大小、组合关系体现等级,用以"明尊卑,别上下"。</p> <p class="ql-block">  漆木礼器</p> <p class="ql-block"> 彩绘漆木龙耳方壶</p> <p class="ql-block">  编钟</p> <p class="ql-block">  彩绘漆木器具</p> <p class="ql-block">  楚国地处长江中游,是四方文化融汇之地。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生产形态、河网纵横的交通特征、铜矿分布广泛的资源条件和华夏蛮夷杂处的人文环境,使楚人形成了尊崇周礼、亦夷亦夏的礼俗面貌和特色鲜明的生产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楚国农业和商业</p> <p class="ql-block">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p> <p class="ql-block"> 耳杯</p> <p class="ql-block"> 彩绘漆木案</p> <p class="ql-block"> 铜箕,铜炭炉</p> <p class="ql-block"> 楚墓所见楚国服饰</p> <p class="ql-block">对龙对凤纹绣浅黄绢面衾(复制件)</p><p class="ql-block"> 原件1982年出土子江陵马山1号墓。 图案构图简练,线条流畅,造型生动,针法纯熟,色彩典雅,是绣品中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  漆画绕漆在盖外壁一周,画面以树木分隔为五段,内容大概是描述当时贵族出行迎宾场景。</p> <p class="ql-block">  车马出行</p><p class="ql-block"> 楚国地貌多样,出行时车马舟楫各尽其用。楚车可分兵车、运输车和骋游出行乘车。每类又可根据用途的不同细分为数种。</p><p class="ql-block"> 楚人舟楫分军船(舟师)、民船两类,但考古很难发现舟楫遗存。楚国水运十分发达,考古证实纪南城水门可供三船出入;鄂君启节铭文记载鄂君启的船队"三舟为舸",五十舸编队出行。</p> <p class="ql-block"> 镇墓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未完待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感谢你的观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小虎拍摄编辑于2023年3月22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