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花28一一山茱萸2,传说,诗词

老齐

关于“山茱萸”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繁。当时太行山一带地区属赵国,山上村民大都靠采药为生,但必须把采来的名贵中药向赵王进贡。有一天,一位村民来给赵王进贡药品“山茱萸” (在当时叫“山萸”),谁知赵王见了大怒说:“小小山民敢将此俗物当贡品,岂不小看了本王,退回去!”这时,一位姓朱的御医急忙走了过去,对赵王说:“山萸是种良药。这位村民听说大王有腰痛痼疾,才特意送来。”赵王却说:“寡人用不着什么山萸。”进贡的村民听后只好退出。朱御医见状忙追赶出来说:“请把山萸交给我吧!赵王也许终会用上它的。”村民将山萸送给了朱御医。三年后,山萸在朱御医家中长得十分茂盛。他采收、晾干,并保存起来,以备使用。有一天,赵王旧病复发,腰痛难忍,坐卧不起。朱御医见状,忙用山萸煎汤给赵王治疗。赵王服后,症状大减,三日后逐渐痊愈。赵王问朱御医:“你给我服的是什么药?”朱御医回答:“此药就是当年村民进贡的山萸。”<br><br> 赵王听后大喜,下令大种山萸。有一年,赵王的王妃得了崩漏症,赵王传旨,命朱御医配药救治。朱御医当即以山萸为主配制方药,治愈了王妃的病。赵王为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为了表明这一种草。又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 <br>摘自:《民族医药报》文/毛荣耀 茱萸诗<br><br>【作者:徐铉】<br><br>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房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br><br>宿露沾犹重,朝阳照更明。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 辋川集·茱萸沜<br><br>【作者:王维】<br><br>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div><br></div><div><br><br>山茱萸<br><br>【作者:王维】<br><br>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div> 九日席上赋得茱萸<br><br>【作者:韩维】<br><br>寥落霜园树,萸房独照秋。<br><br>实兼兰佩结,香近玉卮福<br><br>嗔蕊醒残醉,纫红感旧游。<br><br>三英佳句在,殊喜继风流。 九日席上赋得茱萸<br><br>【作者:韩维】<br><br>寥落霜园树,萸房独照秋。<br><br>实兼兰佩结,香近玉卮福<br><br>嗔蕊醒残醉,纫红感旧游。<br><br>三英佳句在,殊喜继风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iv><br>【作者】王维 【朝代】唐</div><div><br>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br><br>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r></div><div><br></div><div>意思:在九月九重阳节这天,在家乡会有插茱萸的习俗,想到这天兄弟们都会在头上插茱萸,而只少了我一个人。不能和兄弟们一起过重阳节很遗憾,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之情。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r></div><div><br></div><div>插茱萸是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br></div><div><br></div><div>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br></div><div><br></div><div>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br></div> 文字资料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