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梁启超和经元善1898年5月31日不海开办的中国女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女学堂。1906年,在光绪新政后,四川才有了第一所女子学堂-后街的淑行女子师范学堂,学校附设高级小学和分级和高级两部。</p> <p class="ql-block">在文庙后街私宅里创办“淑行女塾”1908年办附属小学。宣统三年(1911年)改名四川省城女子师范学堂。成为公立学校。1914年四川省行政公署划拨红照壁街原清代同知府的旧址给小学部做校址。民国时期对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据说军阀刘文辉曾言:衙门盖的比学校大,当事者是要被克的。</p> <p class="ql-block">从这张40年代的地图上可以看见我们学校当年在红照壁。幼时上学总感觉哪里是寺庙 。青瓦红墙。厚重的二扇黑色木制大门,门前还有一块木质台阶我跑跳跨过木质台阶时被上面突出钉子头划破右腿前,留下一道永远的疤。原来是衙门所在地。51年入校的校友对学校的体会。如今只能在纸上看见了。</p> <p class="ql-block">在梅校长执政期间我上小学了。因就住在文庙后街,在忠孝巷上幼儿园。那日(大概是8月学校招生日)阿姨到幼儿园领我出去(那会儿能出幼儿园门是我等最幸福事)。小我一岁的弟弟看见非要跟我走,老师不准。他脱掉小皮鞋在地上打滚大哭。大门打开,阿姨牵着我手出去,那一刻我回头看见弟弟从地上爬起抓起小皮鞋向门口狂奔,大门无情关闭了。跟着阿姨到一师附小报名。网友松与竹回忆他报名是背数字背了100个。我则是仅背了20个,要求写自己名字。通过了。</p> <p class="ql-block">进入如庙门样的大门,穿过操场前面一排川西民宅木质结构住房。第一间就是我们一年级甲班教室(当时仅2个班)。依旧是一男一女同桌。刚上学不知规矩手背后时间达不到45分钟十分难熬。总盼着敲钟罗大娘能挥舞起铁锤敲打用绳吊在松树上的半截铁轨发出铛铛声。课间休息10分钟是我最喜欢的,拍球,踢毽,抓子,跳橡皮筋。记得跳皮筋歌:小汽车滴滴滴,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学校已没有单双杠、梭梭板及篮球场了。否则我一定会玩遍所有体育器材。那时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叫王兰兰。我总要从家里带吃的,上课时悄悄往嘴里塞糖或者橘子。埋着头以为老师看不见。被抓住几次没收了东西。因在男孩堆里长大,拳头是我的武器。刚上学,被同桌男生欺负,一拳就挥了上去,他也不示弱,二人开始打包公了。我将他课桌上的书扔在窗外,他住手了,好像有点伤心。下课后我冲到窗外,看不见他的课本。怎么办?他一脸委屈的看着我。回到教室我把我的语文书给他。从此语文课我们俩看一本书,家庭作业我先做。无非就是生字,从5个到10个。作业完成。书给他回家做作业。我们再不打架和睦相处,甚至有时他还会将课本向我这边推(可惜忘记他的名字了)。不久王老师要选班干部,她竟指定我为小组长。有了官衔我必须以身作则。手能背上45分钟,安静上课,不再拿东西吃了。第一学期结束。王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拿出我扔在窗外那语文课本。说是敲钟罗大娘捡到交到她手里。她未给我就看我自己怎么解决。没想到我的处理方式竟如此简单。还不耽误学习,二人和好如初。我还问:我的橘子呢?她笑了说早烂了。多年后我想到王老师的用这种教育方式将我这顽劣的女孩变成大人们喜欢的样子。后我女儿在实验小学时也属调皮捣蛋一类。每次家长会总被批评。我将此体会告诉她们何老师,从此班上每人都轮流做了官。她也戴了小队长牌子,但依然故我。没有当官要以身作则感觉,没有做官后虚荣心。她喜欢的老师我也喜欢无论小学中学。但我们喜欢的老师均被学校批评,开除或自动辞职。我终于发现她不会像我一样方石头磨成园石。好在改革开放。我拼尽全力让她到了国外上大学,那种自由的空气,有章可循的制度,人人都有话语权,诚信服人,没有后门没有权势。她最终保持自己风采为祖国争了光。</p> <p class="ql-block">刚上完一年级,学校就被省人艺接管。二年级搬到梨花街。回家的路远了。心甚不舒。每当从人民南路走过红照壁时总要用脚踏向红墙,留下一串小脚印。</p> <p class="ql-block">这是梨花街学校大门。放学从后门出去就是染房街,染房街对面有一排门板房子,从房子里看过去就是御河。他们在房前放上一个小桌子,桌上有用竹子套成圈,圈里放上炒豌豆、炒胡豆,爆米花及中中果(一种吃在嘴里粘糊糊的酸酸甜甜的水果)一个圈子里放的就是1分2分买的。我爱用1分钱买上那些零食,能让我在路上不寂寞。喜欢透过门板房往里看,后面就是御河。他们在河里洗菜洗衣。穿过染房街头就上一座桥。</p> <p class="ql-block">网上照片。成都是水系城市。但因多年战乱,河道疏于管理,排涝功能差,每当下雨街道要被雨水淹没。我上二年级时,弟弟也上学了,第一次我带他到学校,教他不要随地吐痰,要吐在阴沟里(后又不准了)。梨花街地势低洼,下雨依然被淹。我与弟弟站在梨花街口 ,不知如何下脚走到学校。我脱下自己的鞋以及弟弟的鞋,准备自己拿着鞋牵着他涉水到学校。此时我二哥来了(他属5年级学生),他背着我弟弟,我准备自己涉水而行。他旁边的的男生也蹲在地上让我爬在他肩上,他们俩一起背着我们送到学校教室门口。我很感动。问及哥哥他叫“友头”。多年后想起此事问我哥“友头”呢?哥说他叫宋有权,上中学后就分开再无来往。</p> <p class="ql-block">当年穿过染房街就上一座桥,桥上看见的金河(网上照片)。据说此桥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三座金水桥。与皇城配套。过去属文官下轿到皇城上朝之处。</span>放学后我爱站在桥边看这河。那时肮脏不堪,河水浑浊,里面有一群群鸭子在游荡。总是街道被淹,政府70年将其填埋了。</p> <p class="ql-block">过桥就是百货大楼。那是52年国家在成都修建最高建筑,对面是新华书店。周末我喜欢到3楼去看卖照相器材的阿姨。那会我用父亲照相机可以简单照相,了解光圈及曝光时间。阿姨见我略知照相,拿着照相机向我演示(现在是简直不敢相信能有此事)。我经常去,阿姨几乎认识我。我问他怎么洗照片时她竟然拿出一块黑套子,告诉我怎么配药水在黑套子里操作。上中学后再未去了。</p> <p class="ql-block">熟悉的学校操场。梅校长经常在这里向全校师生传递一些指示。记得有次宣布粮食涨价,从1毛涨到1毛1。那旗杆上六一要挂红旗(平素就不记的了)开运动会,我们穿上蓝裤子戴着红领巾的白衬衣扎在裤子里(为了这条蓝裤子我向母亲要求好久那会她总让我穿花裤子)接受台上老师们的检阅。台前周围布满一盆盆鲜花。写过一篇“六一”作文,得到语文老师杨子文给的高分,还说我观察细致。我们在那台上全班唱音乐老师苏茹衡创造的“新年好”。歌词这样的:新年好新年好.新年真热闹。锣鼓敲的震天响,七个隆咚八个隆冬咚咚咚咚、嗨!鞭炮放的震耳聋,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砰砰砰,哈哈哈哈哈…..。在这操场上我曾代表学校参加过跳绳及踢毽比赛。但均未拿到名次。学校文体活动很丰富。毕业时各班都要表演节目。记得我哥班上毕业时表演类似童话红军长征故事。敌匪兵追到大山,春姑娘出来,长袖善舞掩护红军撤离。一场大雪(都是棉花飞舞)匪兵们在雪中踉跄行走唱着:奇怪!奇怪!真奇怪!春天下起大雪来…..。饰演春姑娘的是刘小燕,那时我感觉她好漂亮呀!后来与我哥一起也进了四中。低年级同学表演“捉螃蟹”。一群戴着螃蟹头套的学生横着出来唱着:螃蟹子螃蟹子左右左,穿的是硬脚脚……一不小心他就抓住了你的脚…..。此时一排男生蹲下抱住另一排女生的一只脚。全场大笑,笑的台上表演低年级小朋友不知所措,老师赶紧出来牵着他们一串小螃蟹顺序下场了。</p> <p class="ql-block">学校教学楼。我们在一楼第一间房因是甲班。从三年级开始王兰兰老师不教我们了(她好像又去学习了),换了杨子文老师。初她是班主任。9岁要入队了戴上红领巾了。没有小组长了要选班委了。我,燕玲,迈迈(魏),周凯,嘉嘉(张),叶子(廖)杨仁美,肖亦成,万庆芬,小白(谭)都成了班委(都是班上成绩好的)杨仁美是中队长,我是中队旗手。迈迈与叶子是板报委员一个写(迈迈)一个画(叶子)使我班板报累获学校好评。开队会杨仁美站在中间,接受4个小队队长报告。敬队礼,报告应到多少,实到多少。很麻烦。我则抗着旗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那时我臂章二根道很骄傲。有天该我做值日生,左手戴值日袖套害怕掩住我的中队牌子,用右手戴袖套。就这样两手上都戴着标志物回家。那时我的虚荣心爆棚,真假打。后13岁时还戴过红卫兵袖套接受主席检阅。历经风雨,我已不在待见戴袖套者了。学校有乒乓球台,我们下课要打乒乓球。12个球一轮。我常要打几轮,但面对周凯以及嘉嘉经常被她们涮下来。期末语文考试我就写了庄则栋与乒乓球,竟获高分。四年级杨老师不做班主任了,但继续教我们语文(很奇怪?至今不知为什么)来了个教图画的袁老师做班主任。我图画不好成绩在4分或者3加。袁老师曾开创一次全班无记名投票方式选班委,没想到我得票甚多。但分配队委时,她把我手臂上的中队委改成小队委了(还说革命分工不同)。开队会时我不能站在课堂角落,而要整理自己小队人数,向中队长敬队礼,用普通话汇报。我那时感觉怎么官越小,工作越多。不喜欢自己小队长。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又变了成了教音乐的苏老师。我的音乐曾不及格被补考过。记得那是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不知是左还是表情不到位。补考时我将头埋的很低,压着嗓子故作悲痛状总算及格了。她一看见我,我这个一根杠的班委被摘牌了。同时被摘牌的还有嘉嘉(因我们俩同桌)我们一起大笑,白丁了!队日我们没事了。就是站在队伍最后发呆。</p> <p class="ql-block">学校走廊。那会正好大学雷锋,木偶剧到我校表演。结束后我与燕玲开始仿木偶剧情节表演。我是王大力,她演雷锋。课间10分钟我们就在讲台上表演。班上有很多同学参与。尤其是演到雷锋牺牲,我跑去通知大家,在走廊上我真跑了几个来回气喘吁吁从教室门口冲上讲台上告诉大家:”雷锋雷锋…牺牲了…全场一片黯然。表演过程中苏老师来了,她看完后到讲台上表扬了我们的表演。最后她说到我:过去对她印象不好(我知道音乐不及格),没想到她的演出如此感人…..。此时我有点茫然了….。</p> <p class="ql-block">学校教师照片,找不到我们的老师了。当年一-三年级的语文老师王兰兰。四到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杨子文。我记忆深刻。尤其杨子文老师。一篇课文的中心意思,分段,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开头要好,结尾要亮。让我受益一生。后到部队学习““共产党宣言”初不知如何发言,政委告诉我怎么分段,提出意思,当时我大叫就是我们语文课学的段落大意,中心意思了。从此我成了宣讲马列主义的小教员了。小学期末考试我的作文总获高分。最后一年中考时,她推荐我们几个当年班委去考四中。除了杨仁美,她成绩极好却没报四中。她就住在上南大街一条小巷里,还有个叫毛江明的男生与她一起。毛江明如同我的弟弟般成绩不好还极调皮。后来他们都不知到哪里了。暑假每周杨老师都要给我们布置语文作业不断练习写作文的水平,然后交给她批阅,每篇作文她都要认真给我们讲解那段写的好,开头不错引人入胜,结尾太拖沓,没有与开头接应。她讲我们再回家改。不断的练习。我们8人最终进入四中考场。那次考试作文题目都是她曾给我们出的题目我们都写过。大笔一挥顺利完成。出来后大家都很兴奋。后除肖亦成到川师附中,我们均录取四中。多年后肖亦成成了盐道街学校付校长我与她见面问及她为什么没进四中,她告诉我她父亲川师教授。那时四中就是录取干部子弟。我终明白一直担任班中队长的成绩极好杨仁美四中连报名都不参加。</p> <p class="ql-block">这不是我们六甲班的毕业照。我们没有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班班主任不断变化,四-五年级是图画袁秀丽老师。尤其六年级又改音乐苏老师是班主任。她似乎对与我们一起照相不敢兴趣。不来也不组织。她无所谓,但对我们却留下人生最大遗憾。我常想如果一直是杨老师做我们班主任,她一定会组织我们一起照相。</p> <p class="ql-block">在此文发出后班上有同学找到这张照片是我们。?年级时与新老师合影。因为是师范附小每学期(一年级没有)就有新老师上课半月(那是她们的实习期)。不知是几年级了新老师她们要离开要求合影。好像此照片还是新老师保存的。旁边站的7个人都是新老师。一排右1是王兰兰老师。左10是燕玲。二排左2是周凯。三排右6是迈迈。我与小白在四排右边上。有人说是二年级,有人说是四年级。但旁边老师我肯定是王兰兰。照片上可以看见不是全班都戴红领巾,那时班委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提名谁够格能戴红领巾,如同现在入团入党一样。现在则是7岁全班都是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我班的班主任王兰兰。那时她还不到20岁。威严中透出慈爱。</p> <p class="ql-block">我弟弟在一师附小,他的班主任是陈英俊老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为弟弟成长呕心沥血。弟弟从小调皮捣蛋。陈老师让班上好学生(刘晓铃)与他一帮一结成对子帮助他学习。有时还要叫我这个姐姐拿他的作业(成绩很差都是3分左右)带回家,希望父母亲能够管管。曾多次到家进行家访(二哥看见过几次)。老师与学生之间感情深厚,弟弟对老师也是尊重有嘉。他们经常聚会。陈老师在二排左三。</p> <p class="ql-block">我与燕玲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是同班同学。在小学她就一直戴着二根道队徽到中学仍是班长。我们都住在文庙后街常常一起放学回家。</p> <p class="ql-block">迈迈(左)与嘉嘉(上)旁边是刘晓荣。她们都是四中初68级6班的。我曾因未到六班感到郁闷。入伍后刘晓荣是我新兵班的班长(班长系列一就是写她)从她相册里我发现这张照片立即没收了保存至今。迈迈与周凯都住文庙前街邮电局宿舍,我们几个放学常相邀一起放学回家。邮电局还有2个男生一个是王川东,一个是何新科。王川东属漂亮的男孩几乎所有老师均喜欢他。唯一的男生班委。臂上始终是二根道。不爱说话,我都不知他在班上做了什么。不像何新科成绩不好,热情活波还喜欢打乒乓球我们曾一起打过。</p> <p class="ql-block">88年四中校庆时我与嘉嘉合影。</p> <p class="ql-block">周凯到四中后分配在初68级4班竟与我二嫂李霞同班。我们三的留影。中为周凯。</p> <p class="ql-block">万庆芬(一排左一)到四中分配在初68.5班竟与我老头同班同学。那日四中同学聚会我们共同举杯。万庆芬当年就住在人民南路市政府宿舍,她出了梨花街就到自己家。她喜欢唱京剧扮相俊美。四中学校校庆时她参加获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一师附小曾一度改名叫人民南路小学。后又再次搬迁到学道街55号。99年大学扩招,一师属中专被成都师范学校接管。一师附小改名叫成师附小。那时他们的历史就是解放后55年才有的成都师范学校为起点。网上查到后很伤心,历史断层是我们的习惯做法。</p> <p class="ql-block">学道街在清朝也是最高教育部门所在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5年发表在《半月谈》上学校一篇庆祝华诞60年文章。以55年成都师范学校建立成为母校生日。看后让我心甚不舒。学校校址不断搬迁,每当走到原址都会让我唏嘘不已。红照壁校址成为高耸的兰博基尼,梨花街校址成了城市理想。这里没有任何记载曾有我的母校。但母校却永远沉在我们心底。</p> <p class="ql-block">如今母校成为成都市有名五朵金花之一。门前附小赋提到母校的起源。宣传母校也以百年学校做噱头,网上介绍者也甚多了。连带周边房价也水涨船高。</p> <p class="ql-block">多年后发现梨花街介绍当年竟是御花园,因遍种梨花有名。满清时期就建有清溪书院,后改华阳小学到中学。</p> <p class="ql-block">现此街要以人文学科为基础打造梨花书院,秉承清溪书院传统。较之过去搞的七宝街有意义多了,但愿有生之年可看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