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赏析

东方欲晓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和北宋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都写过一首名为《贾生》的七言绝句。两首诗写的都是同一个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但两位诗人对他的看法却是大相径庭。下面我们就将这两首诗逐一看来。</p><p class="ql-block"> 先看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宣室”是指汉朝未央宫前殿正室,在这里接见“逐臣”贾谊,可见汉文帝对他的重视程度。“求贤”和“访”连用,则进一步将汉文帝的虔诚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任人唯贤的君王形象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 “贾生才调更无伦”,首句写君,次句写臣。能让君主如此青睐的自然不是寻常之人,“才调更无伦”是说贾谊的才华无与伦比,五个字的评价把贾谊的身价抬高到无以复加。</p><p class="ql-block"> “可怜夜半虚前席”,“夜半”可见君臣谈话时间之久,“前”在这里是动词,是说在谈话过程中汉文帝不顾君臣礼仪,将自己的座席不断前移,以拉进与贾谊之间的距离。可见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多么和谐融洽!</p><p class="ql-block"> 前三句一气呵成,极力营造君臣畅谈其乐融融的气氛,让人感觉君是明君,臣是贤臣,但是最后一句却出人意料地笔锋一转“不问苍生问鬼神”,原来汉文帝孜孜以求的不是治国理政、泽被苍生,而是想要求仙访道、调养长生!诗歌到这里戛然而止,让读者无限唏嘘。从写法来看,这是典型的先扬后抑, 更增强了讽刺和批判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后世一般认为李商隐的这首诗是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揭示晚唐统治者一味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同时以贾谊自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但我认为这首诗的主旨还不止于此!试想,就连在位时以统治清明著称的汉文帝(“文景之治”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都是这样不堪,其他那些庸庸碌碌的君王当政时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呢?由此看来,说全诗讽刺和批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又何尝不可?同时“不问苍生”流露出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表现了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不是吗?</p><p class="ql-block"> 总体来看,这首诗应该属于比较典型的愤世嫉俗之作,这与诗人的经历自然是分不开的。李商隐生不逢时,虽才华横溢却被卷进“牛李党争”屡遭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正如韩愈所说“物不得其平则鸣”,李商隐的大部分诗作都充斥着浓重的悲情,这首诗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再来看看两百年之后的王安石所作的《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首句中的“略”是“基本上”“大体上“的意思(与“英雄所见略同”的“略“一样),这句话是说贾谊所提出的谋议基本上得到了推行,由此作者发表感慨“谁道君王薄贾生”?谁说汉文帝对贾谊不好呢?历来普遍觉得贾谊曾经被汉文帝贬到长沙就是君王“薄贾生”,而“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名句)的王安石却语出惊人、高屋建瓴。他认为对于贾谊这样的人来说“谋议略施行”才能真正彰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充分施展政治才华远比个人的荣华富贵重要!再看看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古往今来很多身居高位的人所提的建议得不到采纳的现象太多了,数以万计啊!因此,作者为贾谊感到由衷的庆幸,得遇明君,远大抱负得以施展,此生夫复何求!</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所处的地位和高度会不自觉地影响到一个人的眼界和胸襟,会决定一个人的境界和格局。王安石受宋神宗重用大刀阔斧主持变法,地位和威望如日中天,尽管后来他遭遇保守派激烈反对被迫辞去宰相职务,但他制定的新法由于宋神宗的支持还在推行,和贾谊的“谋议略施行”类似,这是他感觉最为欣慰的,所以他并不为贾谊、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而是深感万幸。这应该算得上是达到了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了吧?</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和王安石都是名垂青史的大家,但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地位不同、个人的经历也不同,所以对同一个历史人物贾谊的看法也截然不同。我觉得这正是老人家所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最好诠释,也正是语文学科求异思维的魅力所在。这两首题材相同主旨迥异的七绝异曲同工,两位时隔两百年的大师也因为这两首诗相互辉映,在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