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风物忆旧之二百零三篇:京津公路曾跑马拉松

侯福志

<p class="ql-block">  原载2023年3月22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八十多年前,北平辅仁大学学生,曾沿京津公路开展了一场马拉松长跑比赛,使这条自明代以来即存在的京津之间的大动脉备受瞩目。</p><p class="ql-block"> 据《天津公路史》一书载,进入民国后,随着汽车的出现,设在北京的京兆国道管理局公布了《京师公修道路简章》,将兴建符合标准的公路提到议事日程。在此情况下,作为华北地区首条标准公路——京津大道诞生了。这条公路是在原京津之间官马大道的基础上改建的,除通过市区的路段外,公路的线形、纵坡、路拱、弯道半径等技术标准均符合国际道路协会的规定。其中路基要求8至10米宽,路面铺筑宽5.5米的马克当(即泥结碎石)路面。1917年、1920年,北洋政府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由筑路会为施工人员提供饮食和衣物),分别铺筑了北京至通州段、通州至天津段。其中北京至通州段,路基宽4.9米,为泥结碎石路面。通州至天津段,路基宽6至8米。另于北京至杨村段,还栽植了行道树(柳树),但没有铺筑路面。1928年,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指派第九师师长陈长捷会同美军第五营机工兵,合作整修了天津至杨村段的京津大道,该段采用碎石路面。但杨村往北至通州仍为土路。改建后称“京津汽车路”。京津汽车路是我国较早修建的标准公路,因此,它的建成也引起了体育爱好者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据1935年4月21《益世报》载,北平辅仁大学学生李恒等八人,曾组织了首届平津间马拉松长跑比赛。总裁判胡安善,参加者共14人。全程分两个时段,第一段是在20日,从早晨七时半开始,由天安门出发,经南池子,过东大街,沿平津汽车路前进,经过通州、马头村、河西务,于当晚抵南蔡村乡立完全小学(住宿),为第一段终点。</p><p class="ql-block"> 第二段是21日,从南蔡村小学出发,经杨村、汉沟、北仓、北洋大学、元纬路,至河北大经路标准钟(金钢桥)为全程终点。全程总计226华里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北平社会局专门委派了李洲等9名工作人员随行监视。</p><p class="ql-block"> 1937年至1943年,经北京、天津两市政府批准,两市建设署工程局分头对京津大道进行整修。这次整修,历时7年,全长130公里,路基宽度为9米,路面为“泼油石子路”。经过这次整修,京津汽车路基本没有了土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第一次成形,“京津公路”。</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运河词典(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原处长。</p><p class="ql-block"> 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2000余篇(笔名有御河轩主、柳福、雍楠、柳士心、四海、武邑等)。</p><p class="ql-block"> 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老天津的地质风物》《评剧皇后刘翠霞》《老天津的诗社和诗人》《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等18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天津历史地图集》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