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红霞光——萧红故居踏访

呼兰区综合实践学校

<p class="ql-block">  春日,到东北边陲小城呼兰,踏访萧红故居。</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14日,呼兰区中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学校全体教师在校长代春玲的带领下踏访萧红故居。</p> <p class="ql-block">  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城边上的呼兰河,这条河在萧红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它有时欢快的涌动,有时沉痛的呜咽。</p> <p class="ql-block">  萧红的故居坐落在离河不远的东二道街,充满着浓浓的北方乡土气息,街门不大,里面是两层宽敞的院落,整齐的住房,一字形马蹄瓦的5间青砖青瓦房,周围是严实的灰色院墙,显得庄严、肃穆。入屋,火坑,雕花窗棂;入院,瓜棚,柴禾垛……这一切都散发着浓浓的东北民居气息。</p> <p class="ql-block">  纯朴的农家大院的院前花草丛中,有一尊萧红身着旗袍,围着毛巾,右手拿书,左书托着下巴,眼睛凝视前方,端坐在一块巨石上的全身雕像。</p> <p class="ql-block">  走进故居,正房门上悬挂着“萧红故居”门匾。在第一间房子里,挂着萧红的彩色肖像,以及名人的题词和题诗。东屋外间一铺火坑的上方表明:1911年6月1日,萧红出生在此。炕上还有那张萧红使用过的炕桌。</p> <p class="ql-block">  站在院中,眼前仿佛又闪现着当年萧红与祖父欢快的情景:那一片用秫秸搭成屋顶的三角架,萧红喜欢藏在黄瓜架下。</p> <p class="ql-block">  故居内通过图片、照片、实物,展示了萧红的坎坷人生和创作历程。萧红的创作思想是深刻而丰富的,她的目光穿透了漫长的世纪。《生死场》是三十年最早出现的抗日小说之一,它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在故居展馆内,我看到萧红为《生命场》封面所作的画,画面是一幅中华民族的版图,在东三省部分被一条直线粗暴地截开,宛如一支利斧劈断了一样,象征着东三省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与摧残。鲁迅亲自为《生死场》写了序言,称赞她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是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还称她为“文学洛神”,她是茅盾口中“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郭沫若在萧红逝世4周年的纪念会上,曾高度评价她是“对旧社会不妥协的萧红女士是人民的作家”。</p> <p class="ql-block">  落红萧萧,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纸上,写道:“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她虽在滚滚红尘中,仅仅走过了31个春夏秋冬,可她是一颗闪亮的星星,一道彩红的霞光,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