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打岔的学问

于潭(闫驱)

<p class="ql-block">  打岔一词流行在京津两地,意思是说话文不对题。用天津话说打岔最有味道,打字在前,岔字用三声,后面再加个呀字做后缀音。一句:你怎么打岔呀?已经充满谴责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打岔不是卖萌。后者是讨好,是过分的乞怜。前者颇有微词,是故意装出来的,总有一些意思在里面。</p><p class="ql-block"> 打岔者,你说东,他言西还一脸正经。北方的相声演员最爱用打岔的方式添加包袱。</p><p class="ql-block"> 马三立堪称打岔的楷模,不过是在相声里。生活中的马三立先生十分认真,办事一板一眼,从不装傻充愣。说相声者不把自己做成相声,是马先生一生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在说话时打岔一定是心中有诡,又不好说出来,于是顾左右而言其他。</p><p class="ql-block"> 没听明白,没理解透彻,没掌握好分寸是打岔者的借口之一。故意推泼助澜,肆意扩大范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是打岔者的借口之二。其三是真聋,真傻,真笨如同贾府里的焦大,站惯了门首,不知啥是坐下来。第三种打岔者等于说明,我该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和工作中,打岔很误事。不是不明白,而是装不明白的打岔者大有其人。看到有文章批评:一些地方反腐反到正常的职工福利。文章一针见血:职工福利和腐败的请客送礼,风马牛不相及。</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如今官场又有人开始打岔了。大家要小心:因为傻而打岔的人,可气。因为糊涂而打岔的人,可恨。因为抵制而打岔的人,可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