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国殇墓园

老百姓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县城西南1公里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是为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腾冲收复战陈亡将士的纪念陵园,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辞“国殇”之篇名,题为国殇墓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进国殇墓园,是一座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警钟。警钟上隽刻着“勿忘国耻,珍爱和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警钟旁边,是一篇荡气回肠的《警钟碑记》。摘录结尾的一段话:警钟长鸣,龙骧虎啸。纵览天下,风起云腾。以史为鉴,勿做健忘之子孙;厉兵秣马,争当卫国之干城。日月昭昭,有天地之正气;乾坤朗朗,壮华夏之声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4年8月2日,中国远征军开始发起对腾冲的总攻击。但是日军盘踞腾冲两年多在城内修筑了重点堡垒30余座,各街巷堡垒星罗棋布,战壕四通八达,整个腾冲城已成一座庞大而坚固的堡垒。日军依靠防御工事和街道、民房疯狂抵抗。经过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日军全部被歼。至1944年9月14日上午,城内零星之敌被肃清,腾冲完全收复。由于战斗惨烈,这次战役被历史学家为“焦土抗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纪念馆主体建筑以中轴对称,台阶递进形式,由大门经长通道循石级而上至第一台阶,再循古级而上,至嵌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之“碧血千秋”刻石的第二台阶档土墙,沿培分两侧上至第二台阶,建有庄严肃穆的忠烈祠。忠烈祠为重檐敬山式建筑,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捐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手书的“忠烈祠”匾额,祠内外立柱悬卦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群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何援章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 等碑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遗憾的是因疫情纪念馆关闭,没能进馆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纪念馆左边是全长133米、镌刻着10万多名参与滇西抗战而牺牲的远征军将士姓名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矗立在面前(其中包含第一次远征牺牲的将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参战的中国远征军士兵,最大的26岁,最小的13岁,平均年龄不到18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娃娃兵“小战士”铜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腾冲光复后,为了纪念阵亡将士及死难民众,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先生提出“理应丰碑伟塚,以祭英灵,状形绘声,传之史志”,倡议兴建陵园。工程于1944年冬动工,1945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8周年)落成,全园占地面积37884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墓园占地面积约80亩,具有典型的中国祠祀建筑风格,平面整体布局严谨,对称而规矩。主体建筑依次为大门、忠烈祠、烈士冢、纪念塔等,整个园区布局呈钟形,象征“警钟长鸣”。园内广植松柏,环境清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铜塑“饿死不吃军粮”:滇西反攻时,腾冲的老弱妇幼涉水渡江翻山越岭,为16万远征军苦运军粮,仅月余时间,近4000民伕死在了运粮路上,其中有位妇女饿死在运粮途中,而压在身下的袋中军粮却颗粒未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铜塑“雷打树下的忠魂”:腾冲籍抗日名将寸性奇将军的父亲寸大进,3个儿子均为国捐躯,他恨自己年事已高,无力报国,悔没有多生几个儿子为国效力,遂在一棵被雷击断的古树下,眼望腾冲城头日旗,绝食而亡,死不瞑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忠烈祠建于小团坡脚的方形平台之上,为仿清祠祀建筑,重檐歇山顶回廊式土木结构,通高8.3米,面宽25.1米,进深14.15米,面阔五间,是祭奠英灵的殿堂。正檐下悬挂“忠烈祠”匾额为于右任先生书题;门额上“河岳英灵”匾额为蒋介石题写,两侧为何应钦书写的楹联“气壮山河成仁取义 光昭日月生荣死哀”;忠烈祠正面台基上的“碧血千秋”石匾,是在国殇墓园落成的公祭会上由蒋介石电题,李根源先生代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进入忠烈祠,祠堂正中墙面上镶嵌着孙中山先生遗像,像上悬挂“天下为公”横额,像下镶嵌“总理遗嘱”全文,两旁分列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祠堂两面墙壁上镶嵌有96方收复腾冲阵亡将士的题名碑石,以及12方墓园落成时社会各界人士题写的石刻。祠内庄严肃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忠烈祠后设有小型月台,有环路分两侧绕行,月台烈士墓区有挡墙分隔,挡墙嵌有于右任题书的“天地正气”石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烈士冢位于小团山,北面中轴线设石阶89级登临坡顶纪念塔前,石阶两侧左右环布均等的八个墓区,每个墓区设八列,按军衔由高到低自上向下竖立烈士碑,刻烈士军衔姓名,碑下有烈士骨灰罐,计有阵亡官兵3168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右侧竖立“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三军军直抗日阵亡将士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石阶底端左侧竖立“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四军军直抗日阵亡将士墓”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纪念塔建于坡顶,石砌,高8米,塔身为矩形,顶锥形。塔身正侧三面镌有霍揆彰题写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背面镌“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在乙酉季夏”;塔座正面刻李根源书“民族英雄”,其余三面刻第二十集团军总部所撰《腾冲会战概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焦土抗战的国难时期,腾冲人民只能将牺牲将士的遗体集体火化,以“一碑一罐一把骨灰”的特殊形式合葬入土。小团坡上布满了上圆下方的小块墓碑,共计72行3346块,每一块墓碑上都刻有远征军将士的军衔和姓名,全部按原作战部队序列,依据军衔高低由上到下依次排列,成片的墓碑仿佛列队集合整装待发的士兵,令人感心哀泣。以坡顶中国远征军纪念塔为中心,所有墓碑向四面八方呈放射壮排列,寓意长眠于此的英烈们来自五湖四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小团坡下,面朝正门方向,还树立了四处纪念碑。腾冲籍抗日名将寸性奇将军是抗战阵亡的高级将领之一,198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89年寸将军遗骨从山西省垣曲县迁葬于国殇墓园,在其墓前树立了“中将碑”;腾冲战役牺牲的将校级军官有20位,墓园为此树立了“将校碑”,碑上镌刻牺牲军官姓名;1994年,为纪念在滇西抗战中牺牲的两名腾冲籍(旅缅华侨)英雄谍报员,树立了“英烈碑”;1944年建园时,为美军牺牲官兵树立了“盟军纪念碑”,因统计不全,原碑上只记录了14名牺牲美军官兵,2001年最终确认有19名美军官兵阵亡,2004年在不破坏原碑的基础上,择地重新树立盟军纪念碑,为此,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代表美国人民寄来感谢信。2010年,国殇墓园将此信件以石刻的形式展示在盟军纪念碑正前方,见证中美友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印公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合作修建的自印度利多经缅甸至中国昆明的国际军用战略公路。曾命名为“史迪威公路”。其中,印度利多经缅甸密支那至中国云南边境畹町的路段,称为“利多公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印公路建成以后,同盟国与中国之间恢复了陆上交通联系,盟军的军援物资可从印度利多经缅甸沿陆路直抵昆明,粉碎了日军的封锁计划。至日本投降前,中印公路共承运援华抗战物资5万余吨,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于2011年9月建成,是为缅怀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使后人铭记远征军将士的丰功伟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由画家杨恩田先生设计,由纪念广场和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构成。广场中心是四面铸铜雕塑,正面以中国远征军“芒友会师”为背景创作,背面是“中国远征军七十年祭”祭文,两侧是镌刻中国远征军简介、战斗序列、主要战役、高级殉国将领等内容的20个侧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远征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派遣在中缅印三地对日作战的部队,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远征军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筑路、砸石子”:为修滇缅公路和飞虎队机场,在20万民工中,有3500多人死于坠崖和疫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墓园大门一侧筑含陪祭意义及有象征日军惨败的“倭冢”一座,埋日军尸骨于其中。与小团坡顶高大的纪念塔和排列整齐的烈士墓冢形成强烈对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国殇墓园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滇西抗日战争纪念性陵园,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级的抗战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见证历史、维护和平、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腾冲市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54年,这里安葬着腾冲和平解放后,在歼灭残余反动势力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被土匪杀害的地方干部、农会积极分子、为国家安全执行特殊任务而牺牲的“无名英雄”、与犯罪分子英勇搏斗而牺牲的武警警官,以及为保护群众财产见义勇为牺牲的大学生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因为疫情,陵园关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拍一张布告栏上的图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国殇墓园和革命烈士陵园,让我们永远铭记了中国远征军的抗战历史,永远铭记了那些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永远铭记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的重大牺牲和贡献。英雄不朽,浩气长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21年4月16日拍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23年3月21日整理编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