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读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一书《亲爱的安德烈》,迟来的一本,也是三书之一最爱的一本。许久没看龙女士的书籍,依然被她温馨细腻的文字所感动。不同于前两本的记述方式,此书以36封家书形式向读者讲述了作者与其子两代人关干成长、关于爱情、关于价值观、文化等看法与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我量非人母,却是为人子女,再过几年也许为人母。通过对龙女士对儿子教育方式的了解与学习,并加以体会文章中细腻文笔流露出的真实情感,让我大获裨益之余也收获满腔动容。怎么判定自己是否心爱一本书,也许就是翻了前几页就已经沉迷其中,选择通宵达旦,一气呵成,通读全文,并有所悟、有所行动。</p> <p class="ql-block"> 文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并感同鸟受的是MM写的第五封信"对玫瑰花的反抗"里面提到的一个观点。大致精简核心是:人的一生要走很长很长的路,路的前期也是你年轻时,虽能结伴同行,与同伴相遇以沫。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路的中长期荆刺、越来越多,个人有个人的方向,前行道路会越来越孤独。</p> <p class="ql-block"> 他们用文字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去沟通,而不仅仅限制于越洋电话里那不痛不痒的几句问候,让语言变成交流,来缩短这时代之差,这文化之异。文中说,"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是他们朋友模式下的亲子关系,能够理解彼此,让爱变成喜欢,让爱变成认识,让沟通变成展现爱的最直接方式!</p> <p class="ql-block"> 对于教育而言,沟通是通往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而桥梁上首先应该站着尊重。那么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沟通的效果更好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彼此尊重,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态度温和,语言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易接近,学生只有感受到尊重,才愿意接纳老师的意见。赏识教育家周弘说的好:“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被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多一些心平气和,少一些暴跳如雷,多一些鼓励和安慰,少一些说教与批评。其次,除了面对面的语言沟通外,我们还可以与学生进行笔谈,对于笔谈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样,最直接的可以表现在平时对学生的批语上。我们每周的“成功小牛人”上的班主任评价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每次一拿到,他们就立马翻开,期待老师给予上周什么样的评价,还会到家和妈妈一起分享老师的评价,对于他们来说,小小的评语是关心是鼓励是认可。所以在沟通中,运用笔谈,拉近距离。</p> <p class="ql-block"> 良好的沟通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它可以有效的赢得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在教育教学中,沟通往往能带来信任感,打开学生的心锁,是他们吐露出真实的想法和意愿,从而让问题得到更多的解决。</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