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

鹅卵石

<p class="ql-block">有了微信后,家访大都是网上交流。偶尔出现必须面谈的,也多是家长到学校。老师去家里和家长交流的很少。</p><p class="ql-block">贫困生教师包到户,亲自去了,遇中秋节,我买了几斤月饼。当然家长说的都是为何贫困。古人说,救急不救穷。有道理。因为我包的孩子是自己班里的,经常家庭作业不完成,经常到小店买零食。上课也吃。</p><p class="ql-block">人穷志不穷,才能改变命运。人穷志短,满心都是抱怨。安于能力有限,安于命运,也许内心可以坦然自若。</p> <p class="ql-block">上周学校发两个家访本。老师讨论,还要记录做什么?都网上联系了。我想起三十多年前,我们刚走上工作岗位,确实是遇事走入学生家的。那时没有电话,没有手机。</p><p class="ql-block">一次,因为两个孩子上课调皮,把我气哭了,然后去家访。天晚了,家长不放心,留我住一宿。这两个孩子长大后,搭车没钱,把司机捆了扔河里。司机命大,没掉河里,在河岸冻了一夜。两个孩子事后吓得赶紧和父母交代……他们进去蹲了几年。出来后都娶妻生子,做生意了。一贫如洗的我,在他们面前有种笑话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但我还是想:去学生家里看看,和家长聊聊,对于平时不懂人情世故的我,甚至消极悲观的我,应该有益。农村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的日子都不好过。俞敏洪说,人到世上只有苦是没有尽头的。人,需要拥有爱的能力。爱己,爱人,方不迷茫。</p><p class="ql-block">想归想,家长和孩子接纳家访吗?教育也不过是社会一个职业罢了。教师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上,并没有多少优势。经济和人脉决定人的社会地位。教室所学与社会现实之间差距太大了,很多家长根本不把教师放眼里。哪怕教师尽心竭力去教育。这是不争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因此,我在群里发了诉求:谁愿意老师去家里家访,可以发家庭地址,电话。</p><p class="ql-block">晚上收到两条信息。后来知道其中一个是学生回家发的。</p><p class="ql-block">周末事情多,一直琢磨不能失信,必须去。星期天上午十点多,骑车去第一家。别说我教育孩子,说到底是从家长那里学做人。孩子爷爷的哥哥抗美援朝负伤坐轮椅,一辈子没娶妻。他在街上(这里以前是田地)盖了门面,过继弟弟的孩子——我学生爸爸的哥哥,照顾自己,做生意。他们两代兄弟互帮互助,因此学生家也在街上买了房子。过年过节,学生一家都去帮忙。</p><p class="ql-block">听学生妈妈的介绍,我眼前出现了那个男人,黑瘦,坐着轮椅,那面相还真的和学生很像。学生妈妈在街上打工,为了照顾孩子,选择时间机动的待遇低的工作。</p><p class="ql-block">我很羡慕她能陪在孩子身边。</p> <p class="ql-block">家访结束,我骑车去看望父母。下午抽空去第二家。虽然学生住的村子离得不远,但我确实不认识。大致方向,跑过了,问了几个路人,才到村头。看到两个人聊天,问孩子名字,他们不认识。于是打电话,学生接的,告诉他周围标志建筑,他让我等着。聊天的人猜测一下,又提供了一个信息:可能是村西头的某某家,你从后边水泥路过去看看。</p><p class="ql-block">我和学生碰面了。跟着他到了他家,屋里几个老太太打麻将呢。但她们见了我没有一个热情的表情,问:你找谁,什么事。我说没事,转转。依然没人理我,还露出戒备的眼神。奇怪。学生向后院走去,我以为他家大人在后院,可能有事没出来。也跟着去,结果有人说:哎,你干什么的?怎么往后去。我说:看看。没到后门口,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太太跟着出来了:你到底干啥的?你是谁?我明白了,学生去接我,并没有和家人说。我笑了:我是某某的老师,他是我的学生。老太太一听,马上满脸笑容。</p><p class="ql-block">学生家院子大,房子高,自己盖的。院子也没什么花草,空荡荡的。屋里的家具也老了,灰暗破旧,有个沙发靠背的木头都露出来了,坐的靠的海绵和蒙的布破破烂烂。老人拄着拐杖。说是给孩子弄洗澡水摔倒,没舍得到大医院落下的。听老人说,孩子回家,作业不用操心,孩子父母想把孩子转城里。我是赞成的,城里老师整体素质是高的。</p><p class="ql-block">聊天中间,有人几次来催促她去打麻将,我就赶紧离开了。临走交代孩子,多帮奶奶做事,他很响亮地答应了。</p><p class="ql-block">这个小村子很小,周围都是田地,视野开阔。我很羡慕那份清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