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各诸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楚国使用的文字自成一系,称为"楚系文字",因其笔势勾曲、首粗尾细形似蝌蚪,称之为"蝌蚪文”。荆州出的楚筒包括卜筮祭祷、遣策、司法文书和日书。出土的战国楚筒,不仅在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方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卜筮祭祷</p><p class="ql-block"> 卜筮祭祷是墓主生前针对疾病等事情,由专门的贞人进行卜筮贞问,并对神灵、先人进行祭祷的记录。为判断墓主身份、墓葬年代提供了重要信息。</p> <p class="ql-block"> 书遣于策</p><p class="ql-block"> 《仪礼·既夕礼》:"书遣于策。"郑玄注:"策,简也。遣,犹送也。"遣策,即记录随葬器物的竹简。</p> <p class="ql-block"> 秦代简牍</p> <p class="ql-block"> 司法文书</p> <p class="ql-block"> 小吏日常</p> <p class="ql-block"> 生活百科</p> <p class="ql-block"> 西汉简牍</p> <p class="ql-block"> 医学养生</p> <p class="ql-block"> 汉墓竹简</p> <p class="ql-block"> 天文易占</p> <p class="ql-block"> 考古出土简牍既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还是材质特殊、价值重要的一类古籍,承载了重要的信息,考古工作者在对简牍内容进行整理释读的同时,也承担着简牍保护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原始瓷与早期瓷器</p><p class="ql-block">战国至三国时期(公元前475至公元280年)</p><p class="ql-block"> 瓷器的出现是古代制陶技术的划时代突破。瓷器初期特征表现为瓷土不纯净、含杂质较多、釉层不均匀。釉色以青绿为主,少数呈褐色或黄绿色。器物制作基本上采用轮制。由于胎、釉的配料以及烧制时火候控制都不太准确,制作工艺还不成熟,因此称"原始瓷"或"原始青瓷"。</p><p class="ql-block"> 早期瓷器产生于东汉。在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以及厚葬之风盛行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浙江上虞、萧山一带,成为早期瓷器的发源地,开启了中国瓷器史发展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荆州出土的原始瓷与早期瓷器数量较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原始瓷器和早期瓷器的演变进程。</p> <p class="ql-block"> 原始瓷也称之为原始青瓷,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类陶瓷品在高温下烧成与胎体结合很牢的玻璃釉质,胎质坚硬细腻,吸水性很弱,叩之有金属声。其最早出现于商代。原始瓷器与陶器相比,有坚硬耐用、器表有釉不易污染、美观等优点。器形有尊、豆、罐、瓮、钵等。</p> <p class="ql-block"> 早期瓷器</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两汉时期正值原始青瓷向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浙江上虞、萧山一带的早期青瓷呈现胎质灰白细腻,釉色青绿泽润,胎釉结合致密的特点,已基本摆脱原始青瓷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东汉早期陶模型演变图</p> <p class="ql-block"> 青瓷坞堡(西晋)</p> <p class="ql-block"> 青瓷瓿(bu)</p> <p class="ql-block"> 青瓷</p> <p class="ql-block"> 青瓷壶(西汉)</p> <p class="ql-block"> 青瓷(唐代)</p> <p class="ql-block">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兴旺繁荣的时期,瓷窑众多,特色鲜明。主要有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均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六大窑系。宋瓷造型古朴、装饰典雅,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在追求瓷釉的韵律美的同时,追求釉色、釉质之美。装饰方法主要有印花、刻花、剔花、贴花等。</p><p class="ql-block"> 宋代瓷窑有"官窑"与"民窑"之分。官窑由官方督办,专门生产宫廷所需瓷器,民窑所烧瓷器则供民众日常用品需要。官窑与民窑的共存,是宋代瓷器业兴旺繁荣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 青釉荷叶形盖罐(南宋)</p> <p class="ql-block"> 釉里红凤舞缠枝菊花纹盖罐</p> <p class="ql-block"> 青釉瓜棱象耳瓶</p> <p class="ql-block"> 青白瓷</p> <p class="ql-block"> 元代制瓷业出现了新的变化,确立了以景德镇为中心,南北各窑百花齐放的生产格局。瓷器绘画成为了瓷器装饰的主流,以青花与釉里红为代表的釉下彩瓷创烧并趋成熟。</p><p class="ql-block"> 明代是我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青花瓷器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产品。官窑青花器型古朴、釉质肥润,民窑瓷器则器形丰富、题材多样。</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制瓷业达到了历史巅峰,青花瓷、斗彩、五彩、素三彩在高水准上烧制。此外,还创新了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这一时期仿古制瓷之风盛行,仿宋代五大名窑的作品有的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 将军罐</p> <p class="ql-block"> 青瓷龙柄盘口壶</p> <p class="ql-block"> 明清瓷器纹饰</p> <p class="ql-block"> 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华民族素有浓厚的尚玉情结,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出现了精美的玉饰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玉进入了发展的顶峰。儒家学说赋予玉器种种美好道德的属性,"以玉比德"成为当时玉文化的重要特征,影响和推动了古玉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荆州地处楚国中心,是楚国都城纪南城所在地。周围分布着众多的楚国王室和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不乏玉器珍品。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熊家家等楚国陵园以及一些高等级贵族墓的发掘,大批玉器出土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此外秦汉墓中也发现了一些战国时期的玉器。</p><p class="ql-block"> 本展览展出玉器的年代,主要为战国时期,少数早到春秋中晚期,个别的或可晚到汉初。观赏这些玉器,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楚人玉文化的精深奇妙,而且可以看到多种玉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玉文化的了解和认识。</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玉为"石之美者"。玉,从矿物学角度可分为软玉和硬玉。软玉指透闪石或阳起石等矿物组成的集合体;硬玉指翡翠。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古玉还包括美石,如汉白玉(细腻大理石)、玉髓(玛瑙)、密县玉(石英岩)、绿松石等。</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各时期玉料的来源有所不同。新石器时代,玉料以就地取材和就近取材为主。商周以后,玉料来源逐渐向甘肃、青海及东北地区等透闪石玉矿点区域集中。至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新疆和田玉开始大量进入中原。隋唐以后,新疆和田玉在玉作市场中占据了绝对 势。据明代《天工开物》记载,新疆地区的玉料多采自和田地区的白玉河和绿玉河。</p> <p class="ql-block"> 玉珩</p> <p class="ql-block"> 东周时期,"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的思想较为流行。人们企望死后灵魂能够升天,又希望不受鬼神作祟的伤害,因此常常需要借助龙、凤、虎、鹿等神兽(鸟)的神力,楚人认为它们具有沟的通天地、兴瑞辟邪的力量。在荆州出土的众多玉器中,最具特色是人与龙合雕的玉器,它们是楚人生死观念、崇拜信仰的重要反映。</p><p class="ql-block"> 玉龙人凤佩</p><p class="ql-block"> 龙立,龙尾钩形凤首上站立一人。龙背近似风字形,龙身附饰和凸饰作简化凤首形,使用不减地浅浮雕工艺等特征,均流行于楚式玉龙佩。</p> <p class="ql-block"> 玉龙佩</p><p class="ql-block"> 玉龙凤佩</p> <p class="ql-block"> 玉龙佩</p> <p class="ql-block"> 玉龙佩</p> <p class="ql-block"> 组玉佩</p> <p class="ql-block"> 组玉佩</p> <p class="ql-block"> 组玉佩的佩戴及使用</p> <p class="ql-block"> 玉龙佩与玉壁</p> <p class="ql-block"> 玉带钓</p> <p class="ql-block"> 玉鎏</p> <p class="ql-block"> 其他地区出土楚式玉器</p> <p class="ql-block"> 古代制玉及工艺流程</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中,有些玉器发现数量较少,无法单独分组,如玉印章、玉刀首、玉管、玉笋;有的因使用功能不同,难以统一归类,如玉覆面、玉俑、玉片;还有部分属于广义玉石范畴,用水晶、玉髓(玛瑙)、玻璃等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 玉覆面</p><p class="ql-block"> 用一整块大玉片制作,刻有毛发和五官,周边有小孔以供缝缀之用。其完整的形态,是把它缝在一块方形的丝巾上,再在丝巾的四角分别系上一件小玉佩,入殓时覆盖在墓主的面部。</p><p class="ql-block"> 玉覆面又称玉面罩,原本是周人富于特色的丧葬玉器,其主要特点是在丝质的瞑目上缝缀若干小玉片,组成人脸的形状。但这种用小玉片制成的玉覆面在楚墓中并未发现。秦家山出土的玉覆面和中原式玉覆面在葬俗上显然存在着渊源关系,但二者差别太大,秦家山出土的玉覆面应是楚国玉工参照中原式玉覆面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形式,以满足少数人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是周代诸侯国曾国的国君。他的墓葬于</p><p class="ql-block">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城区)被发现,发掘出土的一万五千余件工艺精湛、无与伦比的文物,呈现了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体现了古人敬畏天地、神明和祖先的丰富精神世界,揭示了中国古代在青铜铸造、天文历法、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极高成就。</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所处的时代,群雄并立,百家争鸣,世界主要古文明都达到了巅峰,被称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轴心时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是当时人类智慧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墓概况</p> <p class="ql-block"> 祭祀时需要奉献祭品。用于祭祀的动物叫做"牺牲",饭食称作"粢( zi )盛"。鼎用于烹煮牛、羊等牲肉,簋、篮用来盛放黍、稻等粮食,豆用来盛放酱菜。九鼎八簋是曾侯乙身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铜炭炉、铜箕、铜漏铲</p> <p class="ql-block"> 大铜尊缶</p> <p class="ql-block"> 铜联禁大壶</p> <p class="ql-block"> 铜提链壶</p><p class="ql-block"> 两件壶均带提链,并用复杂的连环与壶盖连接,颈部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p> <p class="ql-block"> 铜鉴缶、铜过滤器</p><p class="ql-block"> 由方鉴、方缶两部分组成,缶置于鉴内,合为一整体。放置时,方鉴底部有一个活动倒栓,插入自动落下,因定方缶。鉴底由四个善足承托,鉴、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使用时,方缶盛酒,鉴缶之间的空陳盛冰。钢过滤器用于滤酒。网代祭祀用酒多为"五齐",即五种未经渣滤的薄酒,里面有精粕,饮用时雪稀释后加以过滤。</p> <p class="ql-block"> 铜鬲</p> <p class="ql-block"> 陶缶</p> <p class="ql-block"> 大铜尊缶</p> <p class="ql-block"> 曾候乙铜尊盘 </p><p class="ql-block"> 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湖北省博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铜鉴缶、铜过滤器</p> <p class="ql-block"> 铜鼎</p> <p class="ql-block"> 彩漆双耳筒杯</p> <p class="ql-block"> 提链小口铜鼎</p> <p class="ql-block"> 铜罍</p> <p class="ql-block"> 铜盘</p> <p class="ql-block"> 半环形龙纹铜钺( yue )</p> <p class="ql-block"> 铜盘、铜匜</p> <p class="ql-block"> 三足铜匜、铜鸟喙形器</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拥有规模宏伟的乐器组合,在祭祀、宴飨场合与其他礼器配合使用,彰显他的等级、权力。金声玉振指钟、磬和谐悦耳的声音,也形容人最高的德行。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是周代贵族必备的修养。</p> <p class="ql-block">《仪礼》中记载的诸侯燕礼用乐</p><p class="ql-block"> 燕礼是诸侯与卿大夫宴饮之礼。根据《仪礼》,其用乐器有编钟、编磬、镈、鼓、瑟等。国君降阶迎宾时,金奏(用钟镈奏乐)《肆夏》。升堂时,再金奏《肆夏》。</p><p class="ql-block"> 正式宴会时。堂上乐工在瑟的伴奏下,升歌(鼓瑟歌诗)《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演唱完毕,主人向乐工献酒。吹笙者站在钟磬之间,笙奏(堂下吹笙,无歌唱)《南陵》《白华》《华黍》等,吹奏完毕,主人向吹笙者献酒。</p><p class="ql-block"> 此后,堂上堂下间歌(升歌、笙奏交替进行)堂上升歌《鱼丽》,堂下笙奏《由庚》;堂上升歌《南有嘉鱼》,堂下笙奏《崇丘》;堂上升歌《南山有台》,堂下笙奏《由仪》。最后合歌《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采繁》《采殖》。</p><p class="ql-block"> 此后宾主相互敬酒。宴会结束,乐工金奏《陈夏》。</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钟架长748、高265厘米。短钟架长335,高273厘米。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总重约5000公斤。</p><p class="ql-block"> 全套编钟由制式不同的多套编钟组成,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钢、木结构钟架上。钟体用浑铸、分铸法铸成,并采用了钢焊、铸镶、错金等技术和工艺,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xi0)漆彩绘等装饰技法。</p><p class="ql-block"> 每件钟均具备"一钟双音"的声学特征。全套编钟音域宽广,十二律齐备。</p><p class="ql-block">钟及钟架、挂钩上共有3755字的铭文,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以及记录诸如音名、阶名、八度组、各国律名对应关系等方面的乐律理论。经测音,中层三组第8号甬钟上的"姑洗之宫"的音高频率为256.4赫兹(接近钢琴上的中央 C ,频率为261赫兹),上层二组第6号钮钟的"黄钟之宫"的音高频率为407.7赫兹(接近钢琴上的" a ')。</p> <p class="ql-block"> 乐器组合</p><p class="ql-block"> 《尚书.益稷》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上古时期音乐家表演《箫韶>的场面,提到了鸣球、搏附、琴、瑟、焱( tao )、鼓、笙、镛、石(磬)、祝( zhu )、敌( yu )等乐器,其中祝、敌的声音是控制表演的开始和结束的信号。</p><p class="ql-block"> 迄今所知最早的乐器组合发现于山西陶寺文化(公元前2500-前1900年)遗址3002号墓出土的蹬( tuo )鼓、石磬、土鼓3件乐器的组合。商代人们开始把乐器编排起来,以增强音乐的感染力。殷墟妇好墓出土有青铜庸、石编磬和顷( xun )。</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墓的乐器组合分为两部分,中室乐器以钟、磬为主,组成燕乐乐队。东室以琴、瑟为主,组成周代房中 。</p> <p class="ql-block"> 彩漆竹箎、彩漆笙笙苗、彩漆笙笙斗、彩漆排箫</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磬</p> <p class="ql-block"> 在演出厅里我们观看了千古绝唱一一曾侯乙编钟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 《迎宾乐舞》</p> <p class="ql-block"> 《春江花月夜》</p> <p class="ql-block"> 当千年绝唱的编钟再次奏响,心里不禁为中国的古乐喝彩,为璀璨的中国文化而骄傲和自豪,更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未完待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感谢你的观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小虎拍摄编辑于2003年3月2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