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郭建华</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66622762</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一位智者叫杨修。当然不是三国曹丞相麾下的杨修,而是当代的杨修,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大家都叫他杨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事情发生在十多年前。那时候还没有开三中全会,大家的物质生活还比较贫乏。杨老师供职的学校距家三十余里。他每周必须回家一次,解决老婆孩子和八十老母为他攒下的柴米油盐等诸多迫切问题。公共汽车是有的,但杨老师不肯坐。他计算过,每月四个来回的汽车,需花去他9.85%的工资。用这些钱,足以购买39.52斤食盐,可腌1.3缸萝卜咸菜。他就以步代车。而步行单程需用2.83或3.02小时。这个数字不够精确,因为杨老师没有手表,是出发时看看办公室的马蹄表,到家后又看看家里的老木钟,以减法运算出来的。若途中偶尔撒一泡尿,误差就不好计算。无论如何,每月24小时(整整一天,也就是一月的1/30或1/31)花费在路上,实在是极大的浪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智者杨修需要一辆自行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自行车属紧俏商品。供销社来了自行车,需经公社党委开会研究分配方案,党委一把手亲自签发“自行车票”。杨修乃一介教书先生,自然提不到公社党委的议事日程。有知己者就奉劝他去走一走公社书记的后门儿。杨老师认为这不是正人君子的行径。他的一位在公社机关做事的学生得知此事,不久便送来一张“自行车票”。杨老师喜出望外,当人民教师的光荣、伟大和自豪感,使他几乎彻夜难眠。但后来听说那学生是给公社书记送了一条香烟的,杨老师便神情黯然,决意将“票”送还。知己者就启发他,你再买一条烟送给学生,不就平衡了吗?杨老师茅塞顿开,认为这个等式成立,复转忧为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无论如何,自行车是买来了。崭新的“大金鹿”,熠熠生辉。杨老师买来了红的和绿的塑料条条儿,将车架子各个部位悉心地缠裹一番,把个“大金鹿”打扮得花枝招展,极为时髦,引来几多羡慕,几多赞叹和几多麻烦。耿直的乡里乡亲直来直去地说,杨修我借借你的车子!杨修就直来直去地回答,宁借老婆,不借车子!爱面子的同事则转弯抹角,先问杨老师你的车子呢?今天不骑吗?杨老师就转弯抹角地回答,车子在蚊帐里躺着呢,我怕让蚊子给叮了。同事自然不再开口相借,却不冷不热地扔下一句,这么金贵的家私,小心招贼呀!此话不幸言中。有一天杨老师下课回房,推门即撞上一盗车贼,越窗而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智者杨修面临着如何保护自行车的重大难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杨老师的数学课,在全县是颇有名气的。他的三段教学法(即15分钟温旧课,15分钟讲新课,15分钟学生自己消化)曾在全县推广。因此,就智商而言,杨老师对付这道题是游刃有余。杨老师这样推理:吃饭、睡觉、办公都在宿舍里,与自行车寸步不离,自然不会有失,只是上课……上课当然不能在宿舍里,但每隔15分钟可以回宿舍看一次。这就是说,盗车贼的可乘之机只有15分钟……深思熟虑之后,杨老师果断地采取了行动。他买来一条又长又结实的尼龙绳。又借来体育教师用的秒表。将自行车靠在床头上,用绳头将车梁和床头结为一体。然后就一匝一匝地缠。待秒表显示16分钟后,杨老师将绳头打一个结,长长地吁一口气,大功告成。智者杨修十分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缠绳用16分钟,解绳也必须用16分钟——这道数学题简单而又简单,却又无比正确。正确的理论指导,必产生正确的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日,杨老师讲完15分钟新课后回到宿舍,自行车不翼而飞。怪哉!用不到16分钟的时间,怎么可能解开16分钟缠完的绳子呢?这是违背科学规律的呀!智者杨修怀着极大的疑惑仔细察看现场,结果在床上发现了一把陌生的小刀,样子挺玲珑,但很锋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