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昵称:八风不动</p><p class="ql-block">我的美篇号:25126090</p> <p class="ql-block"> 有幸从美篇上认识了妥帅老师,交流中,老师说:你也是军二代啊……我立马泪湿眼眶,妥帅老师的话,唤醒了我的未竟之志。</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带着战争留下的枪炮伤回国后,随部队驻扎在大连,60年代初,在湖南老家担任民办教师的母亲随军到了部队,之后,我和妹妹、大弟弟相继在军营出生,7岁那年,全家随复员的父亲回到了湖南老家的农村。军营里石头砌的房子,部队操场上放映的电影,父亲带我登上的军舰,父亲和战友们的绿军装红帽徽,解放军威武雄壮的风范与和蔼友善的态度…..军营里种种的一切,都铭刻在我幼小的心田。有个插曲改变了我的一生:我们家离开部队时,首长们曾经提议父母把我留在部队,部队安排人负责我的生活,符合条件后,我就可以参军了。这个情况是长大后父母才告诉我的,因父母舍不得,我们全家都回到了老家。</p> <p class="ql-block"> 回老家前在部队照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到父亲的农村老家安顿下来,小学第一学年的上期己结业,我的读书启蒙从第一学年的下期开始。虽然没有读一册,但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成绩好,长大以后就可以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p><p class="ql-block"> 回老家半年后,组织上给我父亲安排了工作。学校放假的时候我会去县城看望父亲,坐在开往县城的轮船上,船上的广播播出“新华社记者述评”,我一听很惊讶:哎,新华社有个记者跟我同名啊。那个年代没有电视,了解资讯的主要途径是广播、收音机和报纸,长此以往,我对新闻记者产生了好奇心,加之在学校一直钟爱语文,所以我的理想又加了一个新闻记者,当然是要去部队当记者。</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我以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当时还不满16周岁,因我母亲尚未落实政策,我回到父亲的老家与同学们一起干农活。1978年征兵工作开始后,公社干部把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召集到一起开征兵动员大会,当时我的高中同学中有一对恋人,女同学悄悄地对坐在旁边的男同学说:不要报名,如果参军,可能会要去打仗。我却高兴极了,我想我当兵的愿望就要实现了!等前来动员的公社团委书记康书记做完动员报告后,我第一个站起来举手报名,康书记和蔼的问了我的基本情况,然后对我说:当兵就有可能会要上战场,如果要打仗,你怕不怕?我说:不怕!我是在部队出生的,我是军人的后代,我爸爸对我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当了兵,不管干什么,我都会服从安排。康书记听了很高兴,把我的名字记下了,之后,很多男同学都报了名。大约过了几天,大队支书陪同公社党委凌书记和团委康书记来到了我所在的生产队,直接找到正在田里做农活的我,林书记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小姑娘,不错,很勇敢,你才16岁,勇敢地报名当兵,很好,要表扬,只是我们公社没有女兵的指标,我们会把你的情况向县里报告,我们尽量去争取指标,只要有指标我们一定会通知你……后来听说公社广播站播了一篇关于征兵工作的稿子,特别点名表扬了我,并且公社向县里面上报了我的情况,同样对我提出表扬。而我从林书记的话里看到了另外一个途径,第二天,我早早的起床走了15公里山路到县城找到我父亲,要求父亲带我到负责主管征兵工作的部门去申请,我父亲带着我找到武装部部长的家,我大胆的向部长提出了要当兵的请求,部长伯伯很慈祥,他说:姑娘,你的想法很好,只是我们今年没有女兵的指标,如果明年有,欢迎你报名。</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满腔的懊恼回到农村继续劳动,几个月后,我母亲落实了政策,我们全家回到县城,又过了几个月,我在我父亲的单位参加了工作。那是一份大家都很羡慕的工作,但我不喜欢,1981年,我参加县里组织的录用国家干部考试,成为全县录用的17名国家干部之一,录用之后分配到了政府部门工作。此时我的理想仍未泯灭,但女兵的指标根本就到不了我知悉的范围,后来,县里来公社下乡的领导看到了我,他们说:你的身高很标准,字也写得好,你应该去干其他的工作。几个月后,经过政审和考察,组织决定将我调入一个半军事化管理的单位,这份工作算是弥补了我当兵不能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5年主持全县党的理论知识抢答赛</p> <p class="ql-block"> 1989年,我们的地委机关党报恢复办报,对外招考编辑记者,当时,我在省、市、县的电视、报刊以及《家庭》杂志都发表过文章,且早己加入市作家协会,采写的报告文学在地区建国四十周年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出于对新闻工作的好奇,我报了名。上午的考试是新闻基础理论知识和新闻、消息的写作,这种考试难不倒我,我胸有成竹写的很顺溜,时任省党报驻地区记者站站长一直站在我身后看,当时我并不知道他的身份,我对他说:请给我拿一瓶墨水来,他立马到讲台上给我拿来了墨水,然后继续看我考试,我提前半小时完成考试,一直看我考试的站长,随着我走出考场外,问了我的基本情况后说:不错,我们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负责报名的筹备组组长也过来了,我对他说:我下午不参加考试了。他说:怎么呢?我说:因为我不想改行,我参加今天上午的考试,只是想测试一下自己怎么样。谢绝了他们的挽留,我没有继续当天下午的考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9年建国40周年,地区报告文学征文颁奖典礼</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33年个年头的峥嵘岁月,事业如意也好挫折也罢,工作顺心也好艰辛也罢,乃至研究生在读期间沿海城市一单位高薪相邀,我都没有动摇过。为了我的军营梦,我在足以唤起我理想的岗位上干了一辈子,直到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