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本文约2600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敝人经不住诱惑,还是点开了手机推送的一篇公号流量文。</p><p class="ql-block"> 流量文的标题是《山西一大学生出家当和尚,徒步3700公里到西藏,7步1拜磕出“天眼”》</p><p class="ql-block"> 磕长头磕出了“天眼”?心被抓挠着,不由自主地点进去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p> <p class="ql-block"> 文章说,有一位名叫“弘毅”的出家人,从五台山普化寺,风餐露宿,七步一拜,用身体丈量3700公里,到达拉萨大昭寺。</p><p class="ql-block"> 文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弘毅出家的曲折经历:出自农家,大学里和初恋女友爱得死去活来,但被女方家长棒打鸳鸯,从此勘破红尘,后来发心效仿苦行,于是有了这惊天动地的3700公里壮举。</p><p class="ql-block"> 真的吗?</p><p class="ql-block"> 一检索,漫网都是“山西一大学生出家当和尚,徒步3700公里到西藏,7步1拜磕出天眼”。几乎一样的标题,几乎一样的正文,复制粘贴洗稿,找不出可采信的源头。好奇害死猫,明知这种公号口水文不靠谱,还当真了,结果检索了个寂寞。</p><p class="ql-block"> 不过也不是毫无所获。</p><p class="ql-block"> 查五台山普化寺,虽没找到有关“弘毅”法师的什么结果,但看到一则新闻,说2016年7月27日,延参法师参访了该寺。延参法师,就是那位在镜头前讲“绳命是如此的精彩”的网红僧人。</p><p class="ql-block"> 更大的收获在于,找到一段某君在大昭寺和“弘毅”闲聊的短视像资料。资料原汁原味,应该可以采信。画面中的僧人自称来自普化寺,拜了8年零3个月,头顶上有明显的叩拜痕迹,酷似传说中二郎神的第三只眼。</p><p class="ql-block"> 但给人印象更深刻的,是僧人两眼精光直射。</p><p class="ql-block"> 这种眼神,在原生态的情况下,是很难装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不管五台山普化寺是否确有“弘毅”法师、是否长拜了8年零3个月,但短视像中僧人模样的君子,两眼炯炯异于常人,很可能是长路苦修的可观成果。</p><p class="ql-block"> 其实,即使在追求物质生活舒适的当代,像这位苦行僧一样的长征故事,并不少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p> <p class="ql-block"> 网上检索,释正弘、通慈、传智、觉智几位法师,都有惊艳一时的苦行行迹。</p><p class="ql-block"> 但也许更知名的,是辽宁省海城大悲寺、道源寺的行脚僧团。感兴趣的君子,可以找纪录片《古道清凉》看。这部片子,豆瓣评分高达9.4。</p><p class="ql-block"> 每年,是的,每年定期,在古历八月十五之后,僧团集体外出,沿途托钵乞食,野外露宿。每次行程约六百多里,历时十五天左右。这些年僧团已行走过辽宁省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等地。</p><p class="ql-block"> 很多君子都不大能理解,吹空调、刷手机、叫外卖、打麻将的日子不香吗?僧人为什么一定要那么疯狂搞什么苦行?</p><p class="ql-block"> 苦吗?</p><p class="ql-block"> <b>你不是“苦行”僧,怎知他们的修行一定“苦”?</b>子非鱼,安知鱼之乐?</p><p class="ql-block"> 以己度人,是常人常有的思维局限。特别在信息过载的今天,听闻一个人一件事,啪,一个标签贴过去,信息消费就结束了,心安了,不管事实真相究竟如何。</p><p class="ql-block"> 我们且从另一个例子,看被常人标签为“苦行”僧的君子,究竟苦不苦、值不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苦行僧,弘一法师。</p><p class="ql-block"> 你可能不知道弘一法师是谁,但一定听过这首《送别》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之后,有个特立独行的君子歌手,叫朴树。朴树特别喜欢这首《送别》,视像资料显示,他在录音棚唱《送别》,一度哽咽失声。</p><p class="ql-block"> 据传,朴树曾说“我要是能写出这样的歌,死也值得了。”</p><p class="ql-block"> 《送别》的词作者是李叔同,就是弘一法师的俗世前身。</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出身天津巨富之家,是传说中的风流公子,是留洋才子,是戏剧演员、是艺术家……万众瞩目、享尽风光。遁入空门的文人,常喜禅宗,但弘一法师,修的却是冷门的律宗。</p><p class="ql-block"> 律宗之所以冷门,因为它在佛教诸门中最是严苛,要求严格持戒,“苦”得常人难以忍受。</p><p class="ql-block"> 据传,弘一法师的好友夏丏尊,注意到弘一的面巾已十分破旧,要为他换一条,他执意不肯。他的衣物只寥寥几件,反复浣洗,历经数年不换。他坚持每餐一菜一饭。别人送他写字的纸,多余的他会特意裁下寄回来。</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30日的新京报,刊载了一篇讲弘一法师的文章《苦行与解脱》。文章引用了夏丏尊的这样一段话,请有缘读到敝文的君子细品一下:</p><p class="ql-block"> <b>“在他,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小旅馆好,统舱好,挂褡好,粉破的席子好,破旧的手巾好,白菜好,莱菔好,咸苦的蔬菜好,跑路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家说他在受苦,我却要说他是享乐</b><b>”。</b></p><p class="ql-block">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夏丏尊非弘一,却知弘一之乐。</p><p class="ql-block"> 难得。</p><p class="ql-block"> 据传朴树说,“有的时候觉得生活就像炼狱一样,特别难熬,在音乐里面的时候,即使唱最悲伤的歌也觉得是享受。”</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繁华与寂寥,苦与乐,阴与阳,互根互变。</b></p><p class="ql-block"> 修行的万千法门之中,对部分修行者来说,“苦”乃是得以解脱的必由门径。解脱后的无上风光、无上妙乐,让苦行僧对“苦”甘之如饴。</p><p class="ql-block"> 正如《朝圣西藏》的歌词所言:</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这么牵着我的心 / 是什么这么萦绕我的魂 / 是那佛光笼罩的金色圣地 / 是那覆盖朵朵祥云的家 / 是那佛光指西传来的神韵 / 引领我这颗朝圣的心 / 去那人杰地灵的地方沐浴 / 沐浴我今生来世的心灵……” </p><p class="ql-block"> 敝“奇谈健康养生”系列分享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肉身的健康,而是身、心、灵的整体健康。本篇讲的,就是“灵”的健康。</p><p class="ql-block"> 相聚是缘,祝愿读到本文的君子身心灵健康、诸事吉祥、平安喜乐。(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