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滕往事《莱侯石刻》

青檀

​<h3>当日拍于济宁博物馆的仿品</h3></br><h3>值得打捞的古滕往事——颜逢甲与莱子侯刻石</h3></br><h3>一苇|文<br></br></h3></br><h3>3月18日天微冷,不宜室外活动,桂革兄邀去济宁看博物馆,欣然同往。在新馆三楼,见馆藏文物绝大多数青铜器均出土于滕州薛国故城,感慨之。意外见《莱子侯刻石》,早知原件在邹城博物馆,此为仿品,可还是唤起一段记忆。问桂革兄是否知晓此刻石来历,言不知。我也是几年前偶然知之,并留有日记。今找出,录于此。</h3></br> ​<h3>己亥十月二十四日 周三<br></br></h3></br><h3>2019年11月20日 北京 晴</h3></br><h3>读碑帖。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的《石门铭》上,在说明最后,意外发现,此贴影印自原件,“系滕县颜逢甲藏明拓本,拓工精良”。石门十三品在汉中博物馆均看过,但未想到此明拓本印制件竟出自滕。遂百度颜逢甲此人,不料一度之下,石破天惊。</h3></br><h3>颜逢甲(1743—1823)滕县赤绪人(疑今洪绪),乾隆年间孝廉(一说举人),字东田。一生喜欢碑拓。50岁时(1792 )闻邹卧虎山有一石刻,语有“天凤三年”“莱子侯”字样。74岁(1817)时再访而得。</h3></br><h3>石头79*56*52,隶书刻七行带格,各行五字,即35字。</h3></br><h3>“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h3></br><h3>刻石右侧被磨刀磨光滑处,有此碑刻发现的题记:</h3></br><h3>“嘉庆丁丑秋。滕七四老人颜逢甲同邹孙生容、王补、仲绪山得此于卧虎山前,盖封田赡族,勒石戒子孙者。近二千年未泐,亦无知者,可异矣。逢甲记,生容书。”</h3></br><h3>此石涉故事。公元前567年,莱子国为齐灭,有贵族被迁到滕西南泥梨城遗址附近。公元16年(新莽天凤三年),族人分封土地,储子良为特使,百余人祭祀,特撰文立石。</h3></br><h3>此石如何流落到邹的,为奇。颜即得石,后又如何入邹博,亦奇异。一说,颜收石后,放颜逢甲金石宝筑——八桂堂。又言为颜赤绪雅居白华山房。殊为奇之,有拓本先后经张之洞、郭沬若、康生等题识,2016年拍卖逾两千万元。</h3></br><h3>颜逢甲有集《白华山房诗文》,惜搜之无果。</h3></br><h3>滕地,故事多矣。其前言泥梨应为泥犁,地狱之意。</h3></br> ​<h3>此莱子侯刻石拓片即为2016年拍出2200万元的谷牧藏品​</h3></br><h3>​</h3></br><h3>这则日记内容只是当时兴起网上索之,均是二手三手资料,涉历史具体真实性不确,难免以讹传讹,如泥犁如莱子侯,流放地与流放的故事。事过三年多今再搜,百度已有条目,惜同我当年所查不一。版本多了,有的就是颠覆。究竟是莱子侯还是样子侯,有异。甚至包括刻石的尺寸。然而,莱子侯刻石的书法价值早有定论。尽管故去了二百年,颜逢甲这个前乡贤的成就值得挖掘。这是这片土地上的实实在在的“碑”。</h3></br><h3>在过去的日子当中,在京时曾多次想问诸友中的地方学者们,术业有专攻,是否有据可考有案可稽?如喜欢田野调查、对石刻感兴趣的李庆君是否知道这事,翻他《石刻春秋》的书中并无此记录。还有对古文与地方志有研究的张格兄师徒,一直想见面问一问此事可否知其详?知颜逢甲否?知洪绪颜家后人今天如何?是否有遗迹可观?可惜见面时总是忘了。</h3></br><h3>观莱子侯刻石,感怀莫名。何谓真实的历史呢?岁月失语,惟有石言。滕州值得打捞的真实故事真实人物太多了。</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