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万物奥秘,开启科学之旅 ——正兴镇小学117班师生共读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

魏玲

<p class="ql-block">  科普作品,又称“科普著作”,它是一种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科学普及的意思。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其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科普作品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扩大社会影响力,展现魅力科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 米·伊林,一位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著名苏联作家。他出生于乌克兰,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伊林1914年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从1924年起,他还在大学念书时就开始创作科学文艺性短文,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伊林的代表性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不夜天》《黑白》《几点钟》《在你周围的事物》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十万个为什么》已使无数中国青少年迈进知识的大门。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进行有启发性的解释。“十万个为什么”这个现在已经被国内广为采用的书名,最初是由伊林取自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当时的《十万个为什么》仅5万字,那是一本“在屋子里边走边写的书”,作者会把简单的问题想得细致入微,讲得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伊林作品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它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是谁发明细瓷器的?有没有硬的液体?穿三件衬衣暖,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为什么水不会燃烧?伊林用浅显易懂却又富有启发性的道理,娓娓动听地向读者进行解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名家推荐</p><p class="ql-block">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报》上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 ”这样16个字来概括伊林作品的写作特点。</p><p class="ql-block"> 自1961年4月推出开始,我国的《十万个为什么》不断推陈出新,至2013年8月出版了第六版,发行量超过1亿册,居中国科普读物发行量之首。1998年,该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五版(新世纪版)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它还被评为“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好书推荐</p><p class="ql-block">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我们117班从2023年3月20日起开启师生共读《十万个为什么》之旅,我们将开展科普知识竞赛、“阅读之星”、手抄小报等评比活动。在为期三周的师生共读活动周,我们还计划读完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为我点赞吧!</p> <p class="ql-block">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博识,使自己的思想和境界得到洗涤。看,我们围在一起认真读书的样子真美!</p> <p class="ql-block">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书,就是这么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不断地汲取知识,不断地完善自我,而我们也将在读书的历程中慢慢长大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师寄语</p><p class="ql-block"> 科普类书籍具有传播、普及科学知识,施行科学教育的价值和作用,能帮助我们提高科学认知水平,增强我们对生活中的伪科学、伪常识的辨识能力。它是我们求真求实的正确途径,不但能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更能使我们深入思考更多的“为什么”,积极探索新的未知科学世界。</p><p class="ql-block">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就是一种享受。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你的思想和心态。书乡浸淫日久,则心胸玲珑,见识广阔,自然语言有味,气质高雅,此书卷气也。英国学者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阅读的过程不单是一次知识摄取的过程,更是一次心灵洗礼和滋润的过程。大量有益的阅读,可以让我们得到甘露的滋润,受益终身。读书贵在坚持,一起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吧!</p>

十万个

伊林

使人

科普

为什么

作品

我们

科学

读书

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