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学校旧址~第一座水厂

缘来如此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90年历史!重庆首座自来水厂如今仍在为60万居民供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29年3月,自来水厂在大溪沟观音梁举行了开工典礼。经过近3年的建设,1932年,打枪坝水厂实现试运行,标志着重庆市乃至中国西部地区第一座自来水厂的诞生,结束了重庆城无自来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20世纪20年代,城市自来水工程是一项艰巨浩大的工程。当时,国内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地修建水厂,均由外国人主持。而打枪坝水厂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监管,完全由我国技术人员主持,这在中国近现代给水工程史上是首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建成的打枪坝水厂内设备完整,配有原水池、沉淀池、砂滤池、清水池、(冲洗)水塔等重要设施。日供水能力1万立方米,原水管长2080米,服务范围覆盖朝天门至通远门一带旧城区,服务人口达30万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渝中区水厂相关负责人介绍,打枪坝水厂建成后,水厂内的水塔也很快成为老重庆城的标志性建筑物。不仅如此,因打枪坝水塔造型独特,还被印在了发行于1937年的“中国农民银行”5元钞票上,如今更是被列为优秀近现代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随着时代的进步,打枪坝水厂经过多次技术革新,启用了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已发展成一座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供水管线710公里,服务人口60多万人,服务面积近1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供水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打抢坝水厂已成功申报重庆市首批工业遗产和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市自来水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市民通过此次“云参观”打枪坝水厂,全面感受重庆的工业遗产,了解这座具有90年历史的重庆第一座水厂,提升节水护水意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未来,市自来水公司也将主动对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形成发展新动能,供水生产将逐渐由传统型向智慧型转变,供水服务将逐渐由单一渠道向多样化渠道转变,不断做好“水文章”,强劲“水动力”,打响“水品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溪沟街道因枣子岚垭、学田湾、曾家岩等溪流于此汇成大水沟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溪沟街道有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及人民广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沈钧儒旧居、陈诚公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等景点。重庆人民大礼堂及人民广场于2002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张家花园步道,是一条比较典型的爬坡上坎的山城步道。上端接中山二路(中山医院),下端接人和街,全长近一公里。是较为完整的老步道,中途没有公路。从观音岩去巴教村,走步道下去比较方便。去大溪沟、大礼堂也都不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新建成的山城第八步道~位于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的人和街社区是渝中区打造的特色老社区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人和街特色老社区打造已接近尾声,特色老社区不仅为社区居民添园增绿,完善了游园步道,而且充分挖掘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修缮了位于社区的中法学校旧址,对社区内的红军楼外立面和环境等进行了整治。一个换了新装的特色老社区靓起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法学校旧址、红军楼、山城步道……这个社区有很多重庆“宝贝”,今天,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带你打探充满活力的特色老社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重庆最早的中共党组织诞生在中法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重庆市设计院对面,人和街社区有面巨大的文化墙,三面红旗上方的红色大字引人注目:重庆最早的中共党组织诞生地,1926年1月,冉钧、周贡植、繆云淑等在人和街“中法学校”成立重庆市最早的中共党组织——中共重庆支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面文化墙和位于蒲草田片区的“中法学校”旧址有关,如今,这栋矗立在人民路的中西式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已完成修缮工作。大树掩隐之下,硬山屋顶、灰瓦黄墙、条石基础,像穿越到百年之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有一面墙叫“棫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位于社区内的张家花园步道上接中山二路,下接嘉滨路,被网友称为最具书香步道。这条步道两边大多是爬满常春藤的灰墙青瓦,有些年生的黄葛树随处可见,步道不仅安静古朴,而且还有巴蜀学校旧校门遗址、棫园等知名的历史遗存,曾经聚集了不少文化界人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个院落原为张家花园六十五号,原巴蜀中学宿舍。刻在石墙上有些斑驳的文字介绍,1938年8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从武汉迁到重庆,设会址于此。此后这个小小的地方就成了抗战时期全国文艺界的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这里名人聚集,郭沫若、老舍、巴金等一些文艺大家多在此聚会。陆远秀告诉记者,在此次特色老社区的打造中,还打通了山城第八步道,使得大溪沟片区内的红球坝步道和张家花园步道得以连接,并延伸至滨江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法学校旧址原名懋园,是上世纪20年代当地有钱人家的私人花园。1925年8月,吴玉章受中共中央的派遣回四川工作。为了更加有效地培养革命干部,为推动四川大革命做准备,吴玉章决定在重庆筹建一所干部培训学校——“中法学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吴玉章的想法得到了杨闇公和冉钧的一致赞同,最后租下大溪沟谭家花园和懋园的一部分作为校本部,又在附近居民中租了一些房子作宿舍,基本完成了各项筹备工作。因该校有大学部,故又称为“中法大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25年9月10日,中法学校正式开学,学生是从重庆女师、江北中学、重庆联中等招来的进步青年。聘请了杨洵、冉钧、周贡植、李嘉仲、肖清华、童庸生等中共党员和留日归国的经济学家漆南薰任教师,吴玉章任校长。1926年1月,在大溪沟中法学校的一栋小楼里,成立了以冉钧为书记的中共重庆党支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27年“3.31”惨案后,中法学校被反动分子所捣毁被迫停办。虽然停办了,但是中法学校为中国和四川的大革命运动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修缮之前里面曾住了五六户居民,屋檐的木质檩条和墙面损坏严重,周边环境很差,下雨天里面还漏雨。”在人和街社区工作16年的党委书记陆远秀告诉记者,来社区工作后就比较关注这栋楼,希望将它恢复起来,因为它见证了大溪沟过往的那一段红色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人和街社区还有一栋让人津津乐道的红军楼,此次特色老社区打造还对社区内的红军楼进行了外立面改造。如今这栋位于社区居委会旁边的6层大楼已换上了红色外衣,一点也看不出将近60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91岁的杨瑞兰就是这栋楼的老居民,她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冯玉祥将军的大儿媳,冯洪国的妻子,现在她还偶尔受社区邀请为大家讲红军楼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栋楼建于1958年,1962年建成,我们一家子1962年夏天就搬进来了,算是最早搬进来的住户。”杨瑞兰告诉记者,这栋楼最先不叫红军楼,不过当时一起搬进来的时候住了不少老红军、南下干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这栋楼里住了不少干部,老百姓私下叫这栋楼为高干大楼。”杨瑞兰说,当时楼下的花园很大,专门还有木栏杆围起来,延伸到了现在马路边。在杨瑞兰的印象里,这栋楼里的老邻居有老红军、老干部刘国珍、吴英、夏凤英、项辉志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如今,杨瑞兰老人由女儿冯文德照顾,与杨瑞兰老人说话带有河南口音不一样,在重庆长大的冯文德是一口纯正的重庆话。冯文德说,12岁和父母兄弟住进这栋小楼,“当时像这么高的六层楼不多,才住进来的时候很自豪,里面有淋浴和很大的澡盆。”冯文德笑着告诉记者,小时候很淘气,在澡盆放满水游泳,结果水漫出来,一间屋子全进水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特色老社区打造要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同时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不断提升社区品质。”陆远秀告诉记者,在此次特色老社区打造中,还打通了山城第八步道,使得大溪沟片区内的红球坝步道和张家花园步道(山城第三步道)得以联接,并延伸至滨江路。同时,利用社区内的三块空地,打造出了紫荆园、少儿游乐园等三个供居民休息休闲的园子,让社区居民生活的更舒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巴蜀学校创办于1933年,创建人乃原国民政府四川省主席王缵绪,它坐落于嘉陵江畔的张家花园,原是一所集幼稚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于一体的闻名遐迩的私立学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创建初期江苏教育家周勖成由黄炎培亲荐出任首任校长,卢作孚、康心如、何鲁等任校董,定下了“公正诚朴”校训,其意为:公而忘私,正大光明,诚实毋欺,朴实无华,坚持“儿童本位”教育原则,“手脑并用”教育目标,“教养兼施”教育模式,国府主席亲题“成绩斐然”,教育部指定为“优良中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新中国解放后,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接管,成为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邓小平同志亲口指示“一切不变,只许办好,不许办坏”。 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学校交重庆教育局直管,1955年8月,巴蜀学校一分为三,中学部改为重庆市第41中学校。1991年更名为重庆市巴蜀中学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新世纪的巴蜀中学,学校有一个目光远大、思想先进、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1998年由时任校长傅唯泉创造性提出了核心办学理念:教育以人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他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点都必须是“人”,必须是发现、挖掘学生潜能,注重学生人格塑造和情商开发,张扬人的个性的教育。“以人为本”不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也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根本。在此基础上,2010年,学校新任领导班子又深化提出了培养“善雅志”社会英才的德育理念——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善为根。善养于心,孝慈诚让;上善若水,厚德济生。善,乃立人之根本。雅为骨。雅修于情,高洁慧美;雅润如玉,君子淑女。雅,乃处世之风骨。志为魂。志立于行,坚韧精进;志比鸿鹄,胸怀天下。志,乃成才之魂魄。挖掘潜能,张扬个性是巴蜀中学的办学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培养具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龙的传人,培养具有健康身心、健全人格的文明的人,培养勇于创新、善于学习的智慧的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的人,培养脚踏实地、勤奋实干的务实的人,这是我校的培养目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目前学校格局为三校四区:巴蜀中学、巴蜀中学金科校区、龙湖巴蜀学校、鲁能巴蜀中学,总占地340亩,总建筑面积255601平方米,是全国中学办学规模最大的中学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巴蜀中学是重庆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北京大学首批校长实名推荐制中学,清华大学首批自主选拔“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格中学,连续四届入选中国百强中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1年入选美国马里兰大学评选的中国高中五十强(第23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全国国际象棋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体育传统项目(田径项目)示范基地、CCTV“最佳雇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学校”和“全国校园文化特色奖”,全国德育先进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学校,全国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优秀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基层组织单位,全国中小学创新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影响重庆教育十大品牌中学,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巴蜀中学,位于宏伟壮观的黄花园大桥旁边,背靠枇杷山麓,面对浩荡嘉陵江,江山环抱、绿树成阴、芳草萋萋、花香四季。这里,有全国中学最大的近万平方米室内体育馆,包括体操房,4个篮球场,30张球台的乒乓球馆,羽毛球场,网球场,六条100米跑道;上层地面有11700平方米塑胶田径场,足球场,2个标准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拥有全国最先进的理化生专用实验室、全国中学最漂亮的图书馆、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教学厅、学术报告厅、演播厅和考试监控中心等。每间教室装有两台名牌柜式冷暖空调、最先进的电教设施。高规格的学生公寓,每间寝室有空调、电话、写字台、壁柜、卫生间浴室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近八十年来,巴蜀中学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六万多名学生,其中不乏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企业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昌智、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阎明复,民建中央副主席黄大能,两院院士李朝义、吴天一、汪应洛、张焕乔、张存浩,中国首位女将军王晓棠、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江姐烈士的儿子彭云博士、世界跳伞冠军刘德欣……2003年春,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夫人刘永清校友回访了母校;是年秋,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国务院总理李鹏及夫人朱琳校友亲切接见了以傅唯泉为首的校长班子,他们对巴蜀中学给予了高度评价,极大鼓舞了巴蜀师生奋勇向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巴蜀中学,在历史的沉淀和现代的辉煌中,正向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办学愿景大踏步前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良庄,位于今重庆市渝中区枣子岚垭正街马鞍山村18号,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是沈钧儒、史良、李公朴、黄炎培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议事和聚会的重要场所,是中国民主党派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的重要发祥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良庄原是重庆久裕钱庄协理李正铨(字量才)的产业,由3幢小楼房组成,自上而下分别取名为良庄、孝第、厚庐。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沈钧儒和王炳南、王安娜夫妇租住在孝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良庄、孝第和厚庐建设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位于枣子岚垭马鞍山,抗日战争时期门牌为枣子岚垭83号。3幢楼房分别以李量才长子李忠良、次子李忠孝、三子李忠厚的名字取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楼房呈“工”字形布局,良庄、厚庐为二层楼房;孝第在地面上为三层,东侧房间下有一石拱券地下室。楼房系小青瓦顶,砖木结构,四周有青砖围墙,墙上抹有石灰。三幢楼房前各开有一扇木门,良庄与孝第之间有一石梯相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39年“七君子事件”后,沈钧儒、茅盾在良庄客居,周恩来、叶挺、王若飞、王炳南、冯玉祥、于右任、田汉、郭沫若、沙千里、张申府等经常到此议事。史良、邹韬奋、李公朴、黄炎培等也在枣子岚垭马鞍山周边等处租住。由此,马鞍山村18号成就中国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一段佳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同年,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王炳南、王安娜夫妇在此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这也是中共第二个正式外事机构。期间,外事组与美国顾问拉摩尔、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英国驻华大使卡尔、著名作家海明威、记者爱泼斯坦等进行了联络,有力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为维护和巩固国际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原南方局外事组工作人员大都成为了政务院外交部骨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5年,沈钧儒在良庄主持召开中国人民救国会第一次常委会议。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曾前来良庄与沈钧儒会晤。良庄也是仅次于特园的各民主党派和进步人士聚会座谈、共商国是的重要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7年7月,重庆市渝中区启动“马鞍山传统风貌区”整治修复工程,对包括沈钧儒旧居在内的65栋老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良庄记录了抗战时期沈钧儒与众多民主人士的奋斗历程和生活轨迹,见证了抗战历史的风云变幻,是重庆抗战文化的珍贵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巴蜀中学对面正在修建钱学森纪念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