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点关于亲子教育的“干货”,文章里解读的问题相信也在您家宝贝身上发生过所以,<br>希望您可以从文章内容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br>希望大家都能够受用 首先,先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br><br><font color="#ed2308">当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时,父母最合适的做法是什么</font><br><br>“妈妈,我再玩10分钟好不好?”<br>“就10分钟,我保证!”<div><br>刚吃完午饭,7岁的儿子就一直嚷嚷着,要用平板电脑玩游戏,无奈之下,我答应了他。<br><br>但为了保护他的视力,我跟他说好了只允许玩10分钟,之后就要去床上午睡。<br><br>随着时间过去,10分钟之后,我准备拿走平板,可他却正玩得兴起,不肯关掉平板睡觉,一个劲跟我耍赖,非要再玩10分钟。<br><br>这样的场景,相信我们做父母的,都会觉得十分熟悉。<br><br>看似日常的小事,其实就是孩子在讨价还价,试探我们的底线。<br><br>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误区一:妥协派</font></h1><br><br>也许你会说:“好吧,只能再玩10分钟啊!”<br>也许你会说:“可以,但是最后再玩10分钟!”<br>也许你会说:“10分钟不可以,但可以再玩5分钟。”<br> <br>无论哪种说法,其实父母都是在妥协,看似“玩5分钟”没有答应孩子的诉求,可是在孩子心里,“玩”才是他们的诉求,时间长短只是附加价值。 朋友有个6岁的儿子,什么都好,就是写作业特磨蹭。<br><br>每次朋友陪孩子写作业,他总是东摸摸西摸摸,时不时央求着“再玩5分钟”。<br><br>朋友心里也特别清楚,不论答应他再玩几分钟,他都不会真的就乖乖听话,5分钟之后还会再有5分钟。<br><br>可看着儿子胖嘟嘟的小脸上,挂着的两道清晰的泪痕,听他带着哭腔软绵绵地请求,一颗母亲的心就慢慢动摇,最后只能缴械投降。<br><br>孩子本来就是小机灵鬼,一看自己拿捏住了妈妈,便几次三番上演同样的戏码。<br><br>朋友不止一次跟我哀嚎:“这孩子我是真的管不住了!”<br><br>然而,这样的结果,其实就是她自己一次次妥协造成的。<div><br></div><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父母架不住孩子的哭闹,无限妥协,只会让孩子掌握了控制权。<br><br></font></div><div> <font color="#ed2308">孩子从中学到的是:<br> 只要我哭闹,我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br><br>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任性,逐渐变成想治都治不了的“小霸王”,给孩子的将来,埋下无数难以掌控的隐患。</font><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误区二:拒绝派</font></h1><br>那么,既然妥协不行,严厉拒绝是不是就可以了?<br>“不行!”<br>“不能!”<br>“不可以!”<br> <br><font color="#ed2308">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表示:<br><br>频繁对一个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会委屈甚至愤怒。<br></font><br>1927年,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做了一个实验:<br><br>他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br><br>期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乙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br>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br><br>实验结果表明:<br><font color="#ed2308">人们对于自己未完成事情的记忆力更深刻,被称之为“未完成情结”。</font><br><br><font color="#ed2308">在孩子童年时期,父母如果总是严肃拒绝孩子的需求,强制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愿望,就会让他们形成“未完成情结”。</font><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font color="#ed2308">越是被禁止,越是被压制,越容易成为孩子内心的缺口和遗憾,从而形成一种病态的发展。<br></font></div></div> <h1>放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这种“被压制”其实也很常见:<br><br>孩子不想写作业,想把剩下的半集动画片看完,可是被父母强制性拒绝。<br><br>于是,他写作业的时候也心心念念着动画片的情节,作业错了一大半。<br><br>为了不让孩子分心,不给孩子玩手机上网,于是孩子偷偷背着父母去网吧。<br><br>甚至偷偷攒钱自己买手机,不知自控,最后成绩下降,甚至变得叛逆无常。<br><font color="#ed2308">没有人喜欢被拒绝,尤其是一个冷冰冰的“不行”。</font><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经常被拒绝的孩子,会有一种被抛弃感,渐渐地,就隐藏了真实的想法,不再和父母交心。<br></font></div></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03 最好的教育:策略派</h1><br><br>那么一味的妥协和一味的拒绝都不可取,在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请求时,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应对,才对孩子的成长最具有引导意义呢?<br><br>这时候,“温柔而坚定”的策略型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引路人。<br><br>让孩子自己承担任性的后果。<br><br>儿子小时候,写作业的时候总是不认真,每次我催他写作业,他就说要看会儿电视再写,要吃点东西再写,要不就是觉得作业太多,总之就是不肯主动配合。<br><br>直到有一次,我想开了,破天荒地没有催着她完成作业。<br><br>于是,他意料之中的没有完成全部作业,第二天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br><br>觉得丢脸的他大哭了一场,从此再也没有在写作业这件事儿上磨磨蹭蹭,讨价还价过。<br> <br>孩子说“再玩一会儿”时,或许我们并不用对他们大吼大叫,也不用苦口婆心地和他们讲道理。<br><br><font color="#ed2308">让他们尝尝自酿的苦果,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br><br>提供有限选择+注意转移<br><br>其实,孩子的世界很单纯,有很多时候,孩子跟我们在时间问题上讨价还价,是因为他们还小,对于时间的长短没有概念。</font> 对于这一点,我有个建议:可以将时间具象化 <br><br>分享一个案例:<br>女儿每次对我提出“再玩10分钟,再看10分钟”要求的时候,我会指着墙上的钟告诉她说:“你可以玩到当大针(分针)走到6的时候。”因为她女儿刚开始还小,不认识分针、时针,更不懂如何看时间,但她认识1至10的数字、懂得“大和小”,所以,每当孩子提出“再玩10分钟”的时候,我就会结合当下情况,告诉孩子可以玩到“长针到几”,当然,这个“几”有的时候是5分钟、有的时候是10分钟,有的时候可能是20分钟。这样,父母也可根据自己当下的状态在这个时间内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完,当时间到的时候,孩子就很顺利的听话了。<br> <br>孩子小的时候培养这样的习惯,当孩子长大了懂得如何看钟表的时候,就很顺理成章的“说到做到。” 三心托管目前开设班级<br><br>四年级周六晚7:30-9:30培优课<br><br>五年级周天晚7:00-9:00培优课<br><br>托管:周一到周五晚四点到八点(可接送)<br><br>真正的奥数教学,小班教学,期待您孩子加入!<br><br>名师授课,提升速度快!<br><br>有需要的提前联系,拒绝空降<br><br>咨询电话:18700092349(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