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50年祭——(十五)“桃花源”

食神

<p class="ql-block">  从青年点吃完早饭回来,见供销社门口站着一个小姑娘,手里攥着一个鸡蛋,焦急的等在那里。我走过去一看,原来供销社门锁着,可能老王也去吃饭了。看着她着急的样子,我便蹲下来问她,“你要买东西吗?”她点点头。我告诉他老王可能回去吃饭了,一会就能回来,别着急。她又点点头。看着小姑娘这么小,我不忍心把她自己留在这里,便和她说说话。</p><p class="ql-block">“你几岁了?”</p><p class="ql-block">“8岁。”</p><p class="ql-block">“你家是哪个小队的?”</p><p class="ql-block">“桃园。”</p><p class="ql-block">“啊?”</p><p class="ql-block">桃园是离我们大队最远的小队,在最沟里,离这有6、7里路,还有一段是山路,因为远,我来了半年多还没去过,只知道那是全大队最穷的地方,一天一个整劳力才挣3分钱!一年下来,挣得工分还不够领口粮的,得“倒挂”!我第一次听说“倒挂”这个词就是从他们那知道的。</p><p class="ql-block">“你自己来的?”</p><p class="ql-block">她点点头。</p><p class="ql-block">“要买什么?”</p><p class="ql-block">“练习本。”</p><p class="ql-block">“那拿鸡蛋干什么?”</p><p class="ql-block">“用鸡蛋买。”</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知道供销社还可以用鸡蛋换练习本。看着她那长满了皴的小手小心翼翼捧着一个鸡蛋紧张的样子,我突然觉得心有些痛,我下意识地把她搂在怀里。</p><p class="ql-block"> 正说着,老王来了。我问他,鸡蛋怎么换练习本,他告诉我,咱这地方穷,老乡手里没现钱,供销社收点农副产品,给他们换点日用品。鸡蛋🥚一般是5、6分钱一个,小学生练习本6分钱一本,就不管大小了,拿个鸡蛋🥚就給个练习本了。我花了一毛二,买了两个练习本给那小姑娘,她脸红红的不要,直到老王说姐姐给你的,就收了吧,没事。她才怯生生地拿了。“鸡蛋拿回去叫你妈给你煮着吃了吧”老王亲切的说。小姑娘一下子露出了笑容,紧紧地把鸡蛋搂在了怀里,高兴地转身跑了出去。</p><p class="ql-block"> 看着她那稚嫩弱小的背影,我突然想和她一起去桃园看看,正好送送她,反正离中午放广播的时间还远。</p><p class="ql-block"> 我追上她,说我正好要去桃园,咱俩一起走好吗?她高兴地乐了,说好。一路上,她好开心,告诉我,她家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刚一岁的弟弟,妈妈要照顾他们两个,还要侍弄菜地鸡猪,出不来,爸爸要出工,没空。她上一年级了,学校在大队这儿,每天上学都是她自己走,买东西也是。</p><p class="ql-block"> 六月的天气,已经很热了,加上干燥的土路,我嗓子都渴冒烟儿了,一身大汗,可小姑娘却很兴奋,一路蹦蹦跳跳,说着乐着,毫无倦意。</p> <p class="ql-block">  终于到了,在大山的皱褶里坐落着一个安静的小村庄,我突然想到桃花源记里一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源。这个小村庄怪不得叫桃园,家家院子里都有几棵桃树,结满了还有些青涩的桃子🍑,要是开花🌼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桃花盛开,那才像真正的桃花源呢!据说这里的桃子特别好吃,只是因为道路不好,桃子出不去,成熟的季节,供销社有时来收一些,有限。但这也是老乡们唯一的盼头,常常是自己不舍得吃,供销社又没及时来,眼看着桃子烂了,才让孩子们吃了。</p><p class="ql-block"> 进了村子,小姑娘拉着我去她家,我不愿意为了两个练习本让她妈妈尴尬,推说有事让她走了。她有些依依不舍,看着她那挂着高粱红的小脸蛋,我的心不知为什么有点酸楚。</p><p class="ql-block"> 正是上午,社员们都下地干活去了,村里没啥人,我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着看着,突然发现旁边的一户人家敞开的两个窗户下趴着一溜小脑袋,有六、七个的样子。(我们那农村都是向上翻开的纸窗户)是幼儿园吗?村里还会有幼儿园?我有些好奇的走过去,正好渴的要命,顺便讨口水喝。</p><p class="ql-block"> 院子里有一个妇女在侍弄菜园子。</p><p class="ql-block"> “大嫂,上你家喝口水啊!我是大队广播站的小牛。”</p><p class="ql-block"> 她立刻站起身来,笑着说:“啊,知道知道,天天听你广播,头回见你!快进来!”一面说 ,一面热情地把我拉进屋里,从水缸里舀了一瓢凉水递给我。渴坏了的我不由分说咚咚咚就灌了进去,这才探头向屋里望去。</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两间大的里屋,炕上两个窗户上趴着一溜娃,大的也就十来岁,最小的还不足一岁,躺在炕上。除了一个七、八岁的女娃外,那六个小子有四个光着腚,大点的也就穿个裤衩。可能已经习惯了,并没有因为我的到来而害羞,只是齐刷刷扭头看着我这个不速之客。炕中间一个 半截箩筐里成90度角仰坐着一个男人,好像屁股插在筐里,叼着个烟袋抽着,并没有搭理我的意思。倒是大嫂有点儿不好意思地把我拽了出来,“这些孩子……?”我有点蒙。大嫂倒是个爽快人,“还不是我家那个死鬼,得了那病(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胯关节强直),干不了活,下不了地,可干那事儿不耽误,打我进了他家,肚子就没闲过,一口气生了七个,要不是现在政策不让生了,还没完呢!我可拥护政府了!”我回头看着窗户上那一排圆圆的小脑袋,再看着眼前这面色黝黑,一手老茧的妇女,差点儿眼泪没掉下来。</p><p class="ql-block"> 回去的路上,可能是因为一个人的缘故,觉得路那么长那么远,心里沉甸甸的。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那么微不足道,那么无力,曾经热血发出的铮铮誓言“一定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显得那么可笑,那么不知量力。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帮到他们。</p><p class="ql-block"> 在桃子熟了的时候,我忽悠青年点和城里的同学到桃园来买桃子,乡亲们可高兴了,像过年一样,把家里攒的不舍得吃的鸡蛋、核桃、大枣和一些山里的中药材都拿出来卖,桃园的徐队长更高兴,村里从来都没有来过这么多城里人,他不仅叫他上中学的儿子跑前跑后张罗联系,还特意拴了两挂马车把那些东西和同学送到了大队。</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以后,有一次我从省城回家探亲,火车上座位对面那一对带个儿子的年轻夫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眼认出那是桃园徐队长的儿子!熟悉的口音差不出20里地,爷俩那圆圆的脑袋暴露了那强大的遗传基因。他还记得那次买桃子的事。他有些骄傲的告诉我,他中学毕业就不念书了,帮着乡亲们卖土特产。改革开放,政策越来越好,倒卖这些山货也不叫投机倒把了,村里也不靠那点可怜的土地吃饭了,利用山地优势,种了很多珍贵药材,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从县里做到市里省里。他现在专做药材生意,日子过得挺好,还在市里有了房子,这是上省里办事,顺便带媳妇和孩子来玩玩。一路上他兴致勃勃地给我讲着这些年村里的事情,我也很开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