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博顿观音庙</b></p><p class="ql-block"> 林春家</p><p class="ql-block"><b> 在岁月的长河中,博顿宛如一颗遗世的明珠,这古老的村落里,静静矗立着一座博顿观音庙。它坐南朝北,以三合一体式的布局,宛如一位沉稳的老者,分前、中、后三殿,设左右两厢,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b>前殿大门左右,那副用红瓷砖激光打印的对联,如灵动的眼眸,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博士敦,仁博厚,润滋犹久;顿乡弘,义顿宽,沐浴还长。”佚名的作者,却以绝妙的文采,将“博顿”二字藏头并嵌入联中,似是在时光的卷轴上,轻轻勾勒出博顿村的仁厚与宽广。</b></p><p class="ql-block"><b> 这座庙宇于2000年5月重建,占地面积近2亩,庙宇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它南依博顿古渡口,北朝头东古村,周边茂林修竹环绕,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将庙宇温柔地拥入怀中。背倚着古渡口,悠悠碧水如一条灵动的丝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红树林间,白鹭翩翩起舞,似是灵动的仙子,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演绎着生命的欢歌;夕阳西下,红霞如燃烧的火焰,将天空染成一片绚烂,为庙宇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迷人的色彩。</b></p><p class="ql-block"> <b>据博顿村高龄的老人回忆,这观音庙是新盈地区建造最早的庙宇,始建于北宋年间。然而,岁月的风沙模糊了具体的年份,只留下一段段口口相传的故事,在时光的长河中悠悠飘荡。</b></p><p class="ql-block"><b> 走进博顿观音庙,随行的朋友的疑问,如一颗石子,在我们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这供奉观音的庙宇,每个村起的庙名却不一样,有的村叫观音寺,有的叫观音庙,这观音究竟属于道教还是属于佛教呢?让我们一同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寺与庙背后的文化渊源。</b></p><p class="ql-block"> <b>在现代人的认知里,“寺庙”常常被连在一起理解。但在中国古代,“寺”和“庙”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所,它们的性质犹如两条并行的轨道,有着严格的区分。《说文》中对“寺”的解释为:“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亦有说:“寺,治也,官舍也。”最早的“寺”,是官员办公的官署,如大理寺,掌管审谳平反刑狱;鸿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禄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机构等。而庙的出现,要早于寺,大约在商周时期,它就已成为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秦汉时期,寺开始设立,最初与佛教并无关联,只是朝廷的行政机构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寺”作为佛教的寺院,始于东汉。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为纪念白马驮经和对印度两位高僧的嘉奖,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取名“白马寺”。从此,洛阳的白马寺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竼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为僧众所住的园林。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官署逐渐不再以“寺”命名,“寺”也渐渐成为佛教建筑的专有称呼,而道教建筑一般不会使用“寺”这个称呼。</b></p><p class="ql-block"><b> 在中国,庙的含义丰富多样,它可以是供奉祖宗神位的场所,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传承;也可以是供奉神灵、历史知名人物的地方,寄托着人们的信仰与崇敬;还可以指朝廷,象征着权力与威严。最初,庙只是敬尊祖先的地方,古人相信人死后化为鬼神,需要后代子孙虔诚地供奉祭祀。《尔雅》记载:“庙,貌也,先祖形貌在也。”大约在汉朝以后,“庙”的含义发生了转变,成为神社一样的所在,常被用来追谥、敕封一些重要人物,如“文庙”供奉孔子,“武圣庙”供奉关羽,庙成为了房屋式祭祀建筑。道教、佛教兴盛起来后,“庙”也被赋予了一定的宗教含义,但人们将佛教建筑俗称为“庙”,实则是一种误传。</b></p><p class="ql-block"> <b>了解了寺与庙的区别,让我们一同走近观音,探寻她的由来。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大约是魏晋时期,随着净土宗的盛行,她日益深入人心。在全国各地,道教寺院不会全部供奉佛教的像,佛教寺院也不会供奉道教之神。若走进一座庙发现道教神灵,那至少可以排除它是佛教寺院的可能。而博顿观音庙供奉的是观音菩萨,中国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多是唐以后逐渐定型流传至今的。这些观音的形象,是中国古代画家依据流传故事精心创作的。博顿观音庙供奉的是三十三观音中的杨枝观音,她或立或坐于莲台之上,手持净瓶、杨枝,常戴女式风貌和披肩长巾,当地人亲切地称她为观音大士、观音娘娘。观音原名观世音,是梵文的音译,又译作“光世音”、“观世自在”。唐时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观音菩萨主张“随类化度”,对一切人救苦救难,不分贵贱贤愚,遇难众生只要念诵她的名号,“菩萨即时观其声音”,便会前往拯救解脱。</b></p> <p class="ql-block"><b> 从《封神演义》中可知,观音在道教是慈航道人,为阐教元始天尊的第九位弟子。道教的慈航真人便是根据《封神演义》慈航道人所塑造的道教女真,又称慈航仙姑真人、慈航普渡天尊、慈航普渡圆通自在天尊。然而,这一形象最初出现于清代的《历代神仙通鉴》一书,明代的《正统道藏》《续道藏》尚未记载。在佛教中,观音则是观世音菩萨。其实,无论在道教还是佛教,观音都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代表人物,是佛道两家修行的榜样。慈悲,是修行的航标,如同慈航;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即是观世音,这都是两家修行的根本法则。</b></p><p class="ql-block"><b> 至于观音是道家还是佛家,这不过是不同的名称罢了。正如《道德经》中所云:“名,可名,非常名。”亦如佛经中所注:“佛所说法像,即非法像,是名法像。”有人说中国道家的慈航道人被佛家借用为观音菩萨,本土化更利于弘扬教义,这并无对错之分,总以慈悲为怀,劝人向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佛教和道教都符合人们的需求,因此在中国成为了主流的宗教。而观音菩萨,在我看来,她跨越了教派的界限,如同一条纽带,将佛道两家紧密相连。</b></p><p class="ql-block"><b> “一方宝刹,大士庄严传梵语;万载灵光,红尘感应净心身。”博顿观音庙虽地处偏僻,但平时来此祈福求签的人络绎不绝。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生日有三个,分别是农历的二月十九、农历六月十九以及农历九月十九,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农历二月十九,是菩萨出生的日子;农历六月十九,是菩萨征得果位的日子;农历九月十九,是菩萨的出家日子。在观音菩萨农历二月十九生日的前一天,博顿观音庙会请来剧团唱戏,连唱三晚,为观音菩萨献上一份诚虔的贺礼,当地人称之为贺诞。尤其是二月十九当天,庙祝提早打开庙大门,迎接来自省内各地进香祈福、还愿的信众。此时,寺内香烟缭绕,似是人们的祈愿在空气中弥漫;钟鼓齐鸣,如同一曲庄严的乐章,奏响着对菩萨的崇敬;爆竹声声,似是在向天地宣告着这份虔诚。寺外人潮拥挤,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期待与虔诚的神情,此时用“人神同乐”来形容,再恰当不过。</b></p><p class="ql-block"><b> 博顿观音庙,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庙宇,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伫立。它见证了佛道文化的交融,见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在这袅袅香烟中,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慈悲与智慧,让心灵在这宁静的庙宇中得到片刻的栖息与净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