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街

龙唐人

<p class="ql-block">  药王街位于长沙天心区、东起黄兴路,西止西牌楼。据清同治《善化县志》记载,药王街建有药王宫,故名。</p><p class="ql-block"><b>一、旧时的药王街</b></p><p class="ql-block"><b>(一)药王宫</b></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隋唐间医学家、药王孙思邈,这里建起了药王宫。药王曾带徒弟刘神威在这里开设医馆多年,相传晚年孙思邈隐居长沙。药王宫有药王孙思邈雕像,各地药业界每年四月二十八日都要到药王宫祭祀。</p><p class="ql-block"> 据清刘献廷《广阳杂记》载:“药王宫后有竹圊小亭,幽寂可爱,集社诗联云:‘身世双蓬 ,乾坤一草席。’”</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七年(1869年),药王宫(道教)主持德泉,将药王宫出售,改为云贵会馆,后又在皇仑街上林寺侧建药王殿,但药王宫及药王殿都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世纪二十年代药王街及周边地图(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药王宫(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b>(二)瑞典信义会教堂</b></p><p class="ql-block"> 九十多年前,一位名叫埃尔菲•谢尔拜(ELFIE KALLBERG)的瑞典传教士来到长沙,服务于基督教信义宗瑞典差会所办的湘北瑞华信义会。谢尔拜被教会称其为“中国事务专家”。信义会于1922年在药王街购地建堂,1926年竣工,1938年“文夕大火”中教堂及住宅付之一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瑞典信义会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b>(三)从药王街走出去的老字号</b></p><p class="ql-block"><b> 1.九如斋南货号</b></p><p class="ql-block"> 长沙九如斋开创于1915年冬,当时的店址在药王街口天申福绸缎庄隔壁,门面很小,作坊设在三尊里。</p><p class="ql-block"> 九如斋的“九如”,取自《诗•小雅•天保》中祝寿之辞。为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有延绵不绝之意。</p><p class="ql-block"> 开业两年左右,大约在民国五六年间,九如斋因失慎毁于火,迁往八角亭福源巷口,又再度增资,重新复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九如斋</span></p> <p class="ql-block"><b>  2.甘长顺面馆</b></p><p class="ql-block"> 1883年的某一天,一位叫甘长林的汨罗人,在长沙闹市药王街开了一家面馆,取长治久顺的意思,将面馆名“甘长顺”。 开张伊始便生意兴隆,但不久后因为资金短缺、市场萧条,经营出现危机。正当面馆难以维持的时候,正好有一位邻居富翁做寿,在“甘长顺”订了一千碗面,大开宴席;恰逢光绪20岁御寿,长沙城内都以吃寿面为荣,甘长顺借机摆脱困境,大获其利。</p><p class="ql-block"> 后甘长顺迁址走马楼街口,正对药王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走马楼街口甘长顺面馆</span></p> <p class="ql-block"><b>  3. 凯旋门照相馆</b></p><p class="ql-block"> 1946年抗战胜利后不久,朱振三与其它股东集资1200银元,在药王街废墟上建起一栋二层楼房,开办照相馆,为了欢庆抗日战争胜利,取名为凯旋门摄影社。由于药王街是长沙照相业发源之地,又处于长沙商业中心,凯旋门馆名,本身又有提振人胜利进取的情绪,所以前来拍照留念的人特别多。</p><p class="ql-block"> 1954年为扩大规模,合并白宫照相馆,迁往五一广场旁。1956年公私合营,凯旋门是长沙市首批国营企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凯旋门摄影社</span></p> <p class="ql-block"><b>二、药王街往事</b></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药王街是八角亭通往太平街的一条街道,商业亦颇繁荣。</p><p class="ql-block"><b> 1.照相业一条街</b></p><p class="ql-block"> 1881年(清末民初) ,长沙西乡人瞿瑞卿在药王街开设了“镜蓉”</p><p class="ql-block">室照相馆,是长沙的第一家照相馆。百年来,长沙街道的、人文的变迁,尽在光影中显现,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家照相馆。随后,药王街还开有裕兴、金粟影、镜中天等照相馆。</p><p class="ql-block"> 长沙的照相业发展很快,全市有20几家照相馆,仅药王街就有近10家,形成了照相业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b>  2. 制鞋业一条街</b></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药王街成为了长沙制鞋业一条街,集中了美利长、五</p><p class="ql-block">福、大捷、中西、云飞、四明等著名鞋店。前店后厂,自产自销,手工制作,可按脚型定做,因而穿起来合脚舒适。</p><p class="ql-block"> 逛完八角亭,卖了衣料的太太小姐们必到药王街来买鞋。若是到了星期六、星期日,店里的伙计,更是手忙脚乱,有许多的女学生,都上这里买鞋子。</p><p class="ql-block"> 何键(民国湖南省政府主席)的一个小女儿一次坐洋车到药王街美利长皮鞋店买鞋子,看上了鞋店穿长衫的青年伙计,何小姐并不急于买鞋子,坐下来左一双右一双要青年伙计蹲下给她试穿,一边仔仔细细打量他,越看越中意。老半天才挑好一双鞋却又说没带钱。老板连忙赔笑说:何小姐看得起小店穿去就是。何小姐把脸一沉:本小姐是来占你便宜的吗?派这个伙计随我去何府拿钱吧。不由分说起身就走。</p><p class="ql-block"> 一连三天伙计没有归店,派人到中山路何键公馆 (后来叫交际处,现为湘江宾馆) 问询,说当天就拿钱走了。老板找来伙计的父亲,说是伙计携款潜逃要报官,伙计的父亲只好磕头赔钱息事。后来才知道,伙计被小姐关在何府三楼,后来也成了乘龙快婿。何府招亲成为当年长沙街谈巷议、茶余酒后的谈资趣事。</p> <p class="ql-block"><b>  3. 多元业态的一条街</b></p><p class="ql-block"> 药王街有城里最好的丝绸店,你可以买到任何花色的美丽的丝绸,分别来自湖南、四川或东部沿海的浙江。特大的绸缎店要算天申福了,靠近丝绸店的是展示来自世界各地棉织品商店。</p><p class="ql-block"> 1917年,艺人唐仁甫等在药王街自建一幢三层西式楼,创建驰名中外的锦华丽绣庄,除经营绣品外,还附设照相业。</p><p class="ql-block"> 药王街美华丽商店有各种漂亮的电器,也有留声机,大家日常所需要的,也似乎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 广昌商店的东西不少,连小孩子的衣帽、鞋袜一应俱全。许多男女学生也喜欢光顾这里,显然价钱有点贵。</p><p class="ql-block"> 吃广东菜的南国酒家,吃点心亦好,吃菜也可以,天气冷吃火锅也划算。对过有一个卖粉的,他那一口锅子里,包罗万象,有一个个的蛋,一块块的油豆腐,一束束的细粉,扑鼻的香味,吸引游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34年天福申绸缎庄广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广昌商店与云贵会馆(拱门处)</span></p> <p class="ql-block"><b>三、我所熟悉的药王街</b></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因我家住在三泰街,后搬往三省庵巷,隔药王街近,经常到药王街来玩,有时还要跑到药王街来打酱油,所以对药王街比较熟悉。</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药王街东头北边拐角有一座爱晚楼,爱晚楼的门直接开在药王街,一楼是可园百货商场(门开在黄兴路),二楼是茶馆,这里的小笼包子非常好吃。大概在六十年代初,这里已经改成了寄卖商场,现在成了春天百货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爱晚楼过来隔一个槟榔小铺子,就是一个长沙评弹(不是弹词)的小剧场,每天在门口挂有当天演出广告。我印象最深的有“打渔杀家”这个剧目,虽然对内容不了解,但记得牢。后来有人给我讲,可能是长沙弹词剧场吧?我认为不对,长沙弹词用的是“月琴”,而这个评弹剧场用的是小三弦和琵琶。唱腔也不对,长沙弹词唱“蹦的蹦”,我曾遛进这个评弹剧场看过,唱什么听不懂,但跟长沙弹词不是一个调。(附:王丽达长沙评弹 潇湘神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评弹(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的药王街民健诊所,是由社会上一些老医生联合创办的。未上学之前,这里差不多成了我们每天的打卡之地。从街上进门后,是一个大院落,院落中间是一条十多米的走道,走道两傍是青草坪。走道的末端要上十几级麻石台阶,诊所就在台阶上面。印象中的民健诊所只有一层,长长的房子大概有十几间。那时的医院,很安静,病人也没现在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常在诊所门前草坪上晒太阳,追逐、嬉戏、玩耍。多年后,我还记得民健诊所院子里,炎热夏季的知了吱吱——叫声,秋天梧桐的黄黄落叶,冬季堆“雪菩萨”的情景。挂着听诊器的医生、头戴白帽的护士和蔼可亲。我们只是在院子里玩,不到台阶上诊所里去。</p><p class="ql-block"> 民健诊所六十年代变成了西区人民医院,现在改为了长沙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長沙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span></p> <p class="ql-block">  位于药王街尾端南边的合利食品店,处于十字路口,生意兴隆,是我们儿时经常光顾之地,饼干、糖粒子各种南货门门齐全。门口经常摆着一个小担,吹糖师傅的工艺十分精湛,各种人物、花卉虫鸟应有尽有。花上两分钱,在吹糖人的转盘上转上一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获得一件吹糖制品。小孩的好奇及好胜心,维系了吹糖人的生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吹糖人</span></p> <p class="ql-block">  如今合利食品店等成片建筑被拆除,兴建了三兴街小商品市场商住楼。街中许多建筑由于街道拓宽重建,留下的老建筑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合利食品店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  药王街一直处于长沙城的核心地带,随着春天百货、王府井大楼的修建,五一路、黄兴路、太平街商圈的发展,使得老街不仅具有古老的街区风格,也焕发出现代风采。</p><p class="ql-block"><b> 长沙街谈巷议(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王丽达《长沙评弹:潇湘神韵》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