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西南联大西迁之路(1)--长沙、益阳

风雨静

<p class="ql-block"><b>西南联合大学,一代知识分子的传奇</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华北沦陷,北平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内迁南下,来到长沙,借用湖南圣经学校校舍,组成长沙临时联合大学,简称“长沙临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37年10月,1600多名来自三校的师生经过长途跋涉陆续到达长沙。11月 1 日,长沙临大正式开课,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的校庆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1月24日, 长沙首次被炸,自此轰炸警报不断,师生饱受惊恐,教学秩序更是难以维持。12月13日,南京陷落,武汉告急,战争形势再趋紧张。连番的炮火轰炸,流血伤亡,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大大刺激了国人的爱国之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38年1月,战事日紧,局势愈益恶化,开学不到一个学期的长沙临时大学决意南迁昆明。2月,临时联大开始西迁。4月2日辗转到了昆明,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p> <p class="ql-block"><b>  回忆那段历史,并思索当下。</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很长一段时间,旅行都是看腻了当下的风景,想换一种景色去领略。在大数据的裹挟之下,我们的旅游变得单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马观花的打卡,常常走完一个城市却忘记了这里原本该有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的 作者杨潇从长沙出发,经由益阳、常德、桃源、沅陵、芷江、晃县、镇远、凯里、贵定、贵阳、晴隆、普安、盘县、富源等地,最终到达昆明,完成了这本书。这本书是追忆那段历史的故事,是对历史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抗日,抗疫,都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影响,值此中西争端之际,应该并不是简单的寻走这条路…… 我们此次活动名曰:“探寻西南联大西迁之路”,当然,我们也不是完全的重走,而是按徒步者的节奏和兴致,回忆那段历史,寻找历史遗迹,选择合适的路段,欣赏风景,享受户外运动的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3年3 月 232日 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探寻”者,聚集在长沙,开始了“探寻西南联大西迁之路”。也许要理解西南联大,探寻奇迹的背后,就要回到最重要的那段迁徙之路,——当年300多名师生从长沙到昆明、横跨湘黔滇的1600多公里的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3日上午,我们预约参观位于省政府大院内的长沙临时大学旧址—圣经学校。</p><p class="ql-block">  圣经学校是一所传授宗教教义和仪规的学校。湖南圣经学校由基督教美国内地会于1917年在长沙创办的学校,校址在长沙东郊韭菜园,即现在五一东路湖南省政府二院内。<br></p> <p class="ql-block">  1937月,由北大、清华、南开大学在此设立长沙临时大学,冯友兰、金岳霖、陈寅恪、潘光旦、顾毓秀、朱自清、闻一多、吴有训、赵元任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即在此聚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人民政府迁移圣经学院原址办公,现在仍有一幢保存较好的圣经学校校舍成了省政府大院的3号办公楼。今已作为“湖南圣经学校旧址”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在大楼的一层有一个小小的展览,展览讲述了圣经学校的建立,红色印记和长沙临时大学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 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致函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私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指定3人分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借用湖南圣经学校校舍。三校在媒体上发布公告通知全国各地北大、清华、南开的师生校友迅速向长沙集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1月1日,学生开始正式上课。当天,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并没有举行始业仪式,但在上午9时却忽然响起凄厉的空袭警报,日机来袭,盘旋于长沙上空。师生们无处可躲,幸而日军并未投弹。这正印证了长沙临时大学从建立起便在烽火中抗争,高举教育救亡的旗帜。这一天,也成为了西南联大的校庆日。</p> <p class="ql-block">楼内天井</p> <p class="ql-block">楼内楼梯</p> <p class="ql-block">院内樟树</p> <p class="ql-block">  22日,我也来到长沙,沿着杨萧说的路,沿韭菜园一路走,看到一排小吃店,槟榔、鱼粉、“鸭霸王”“秘制小甲鱼”,记忆中临大师生提及的各种熟悉的小吃重合在一起,让我觉得自己离他们更近了一点。”</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沿韭菜园路拐入中山路,这里1930年代就是长沙美食的三大商圈之一,“在这里可以吃到长沙夜宵中最常见的臭豆腐、饺饵、麻油猪血、糖油粑粑、汤粉、碱面,还可以喝到咖啡、白兰地和德国黑啤。”</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而现在,这里早已成为长沙网红墙所在地,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兴地标和“流量密码”。</p> <p class="ql-block">  1938年1月,战事日紧,局势愈益恶化,长沙临时大学决意南迁昆明。1938年2月,临时联大开始西迁。</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时分三路迁移:</p><p class="ql-block">  第一批走水路,由樊际昌、梅关德和钟书箴教授率领,成员包括教师及眷属,体弱不适于步行的男生和全体女生,共计600多人,分批经粤汉铁路至广州,取道香港,坐海船到安南(越南)海防,由滇越铁路到蒙自、昆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二批由陈岱孙、朱自清、冯友兰、郑昕、钱穆等10余名教授带领,乘汽车,经桂林、柳州、南宁,取道镇南关(今友谊关)进入河内,转乘滇越铁路火车抵达蒙自、昆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三批为“湘黔滇旅行团”,经过体检,由290名学生和11名教师组成。随队的11名教师组成辅导团,由黄钰生教授领导,成员包括中文系教授闻一多,教员许维遹,助教李嘉言;生物系教授李继侗,助教吴征镒、毛应斗、郭海峰;化学系教授曾昭抡;地质系教授袁复礼,助教王钟山等人。</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长沙到昆明,1000多公里的路程,要用两条腿完成,这在平时,恐怕大家会觉得那是怎样的不近人情。其实,当时的青年学生们也很彷徨。国难当头,是奔赴前线,还是继续读书,许多同学都在这种矛盾中纠结&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div>  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将军,正在制定誓死保卫湖南安全的宏大计划,对迁校主张并不赞同。<br>  梅贻琦却说:“一个民族,他生存的最根本价值是什么?我们都是教书的,我们的责任是要去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这难道不比打仗更加艰巨吗?”<br>  但西迁谈何容易,张治中到临时大学演讲时说:“贵校蒋梦麟先生和我商量迁校到云南的问题,我说汽车也没有,船也没有,要到那里去,最好就用两条腿走,这也是一种教育。”</div> <p class="ql-block">  针对此次西迁,从学校到政府都作了周密安排。学校发给步行团每位学生旅费20元,教授每人65元。准备行装要花钱,买纸、油布、雨伞等,学校雇了20名炊事员,自带行军锅灶,又买了3辆大卡车,其中1辆运载炊事员和炊事用具,其余2辆运载行李。同时,指派2名校医为随队医生。</p><p class="ql-block">  为了确保旅途安全,张治中特派湖南省政府高参、陆军中将黄师岳担任步行团团长。临行前,黄师岳作动员:“此次搬家,步行意义甚为重大,为保存国粹,为保留文化。”他还勉励大家要维护教育事业,将抗战进行到底,努力完成这一历史壮举。</p><p class="ql-block">  “旅行团”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每人限带行李八公斤,主要是路上必须的生活用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19日下午5时,湘黔滇旅行团在长沙临时大学租用的圣经学院操场举行开拔仪式,由300多人组成的湘黔滇步行团踏上征途。<br></p> <p class="ql-block">  一段行旅之路,往往就是一场蜕变的过程;一个传奇背后的关键,往往就是一段不平凡的旅途。</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是在一场漫长旅途中完成了升华和蜕变:他因政治失意而携弟子周游列国,一路上屡遭困厄,他却在这颠沛的旅途中,重新确认了人生的价值坐标,彻底放弃了政治追求,彻底转向思想的构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1600公里的跋涉中,很多师生也同样是完成了生命中一次重要的蜕变:他们遇到了在书斋里不会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切身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土地,感受底层的社会和生活。一路的困苦和危机,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共振,带来了创痕,也带来了甦生。</p><p class="ql-block">  徒步是一个过程,滋养了人的生命,让一个人能够更自如地面对未来不确定的生活。这条西迁之路,彻底刷新了他们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之后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师生们经历的困惑、抉择与磨砺;聚焦于三座大学如何在战乱中破茧重生,最终成为我们所知的那个西南联大。</p> <p class="ql-block">  <b>益阳--湘黔滇徒步团出发地。</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3年3月23日,我们来到益阳,徜徉在益阳古城残址、新益阳“古城”及资水河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1938年2月22日,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乘船经三天两夜到达益阳,船只抵湖南益阳城外清水潭,因上游水浅不能前驶,遂于23日舍舟登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月的洞庭湖水波浩渺,风带寒意,上岸后,正式开始三千里的徒步远征。出发之前,长沙临时大学的通告里写道:“查本校迁滇原拟有步行计划,借以多习民情,考察风土,采集标本,锻炼体魄,务使迁移之举本身即是教育。”</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从资料中我看到” 湘西土匪众多,张治中布置出生于湘西的作家沈从文与湘西各方势力协商,告知:有一批穷学生将“借道”湘西与黔境到云南读书,请传令沿途各“广棚”“土棚”和“斗板凳脚”, 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要对其进行骚扰。“</p> <p class="ql-block">  益阳市位于湘中偏北,跨越资水中下游,处沅水、澧水尾闾,环洞庭湖西南,居雪峰山的东端及其余脉,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倾斜地带。益阳古城坐落于资江旁,传秦汉就建邑,明清乃至民国都曾繁盛于江南,是一座明清古巷建筑群。</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资料中,我们看到了古城有着原汁原味的老街老巷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益阳古城已经面目全非了,老房子几乎拆除殆尽,老街的石板路我们也没有看到,中国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建的”古城墙“ <p class="ql-block">  这里大概是五六十年代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  新益阳,新修的“古城”、“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  仅存的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  我们离开益阳,继续前往常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年的湘黔滇旅行团,王钟山同学回忆“从益阳到常德行三日,每日行程不过30公里。第三日仅20公里,但感到很累。于是在常德休息三日,这是有行军经验的正确安排。经过这样的锻炼,师生们得以逐步适应艰苦的徒步行军。”</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而我们乘车前往常德,用时2小时。</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年的旅行团员们在常德休整,他们是否想到几年后这里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常德战役。</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继上海、南京、台儿庄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1943年,中国军队七千余人与来犯的日寇三万多人在常德打了一仗。就是抗战历史著名的常德会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英国《泰晤士报》称“常德保卫战”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国军将士在抗日战场上谱写的气壮山河的史诗!有诗为证:“孤军奋战保常德,官兵视死皆等闲;八千勇士血流尽,一寸土地一寸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来到常德,去<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凭吊常德抗战烈士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入住湖畔酒店,自行环柳叶湖(西洞庭湖的一部分)徒步,这是北京的常德朋友极力推荐的。</p> <p class="ql-block">  “湘黔滇旅行团”的老师闻一多,当时他决定同学生一起步行,出发前,有的同学担心闻一多经不住长途跋涉,劝他不要受这个罪,他安慰同学们说:“前方在浴血抗战,许多人献出宝贵的生命,我们在后方,吃些苦怕什么?我的身体还可以,保证能走到昆明,你们不必担心。”</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屈原能写出那些爱国爱民的诗篇,跟其大半生被流放、熟悉民间疾苦密不可分。他态度坚决地说:“国难期间,走几千里路算不了受罪,再者我在15岁以前,受着古老家庭的束缚,以后在清华读书,出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各大城市教书,过的是假洋鬼子的生活,和广大的农村隔绝了。虽然是一个中国人,而对于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知道的很少,真是醉生梦死呀!现在应该认识认识祖国了!”</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湘黔滇旅行团”的旅行人中,有才华横溢青年诗人穆旦(查良铮),当时他还是大三的学生。穆旦“带着一本小型的英汉字典上路,一旦记住了某页的内容就把这页撕下来。到达昆明时,字典已经化为乌有”。这是一个怎样博闻强记又刻苦用功的人?<div>  1942年,穆旦怀揣着一腔报国热情和诗人的浪漫情怀加入远征军的。他为民族救亡从军赴难,为诗意人生而投笔从戎。一个诗人的浪漫和伟大,或许就正体现在将自己置身于大时代的洪流当中,上马能击贼,下马会赋诗。<br></div><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滇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由于战区指挥官失误,导致大败退。撤退的军队穿越的野人山,成为远征军的噩梦。才华横溢的诗人穆旦,也险些葬身野人山。也许我们可以设想,穆旦参加的“湘黔滇旅行团”3500里“长征”,不经意间为其4年之后穿越野人山积淀了人生的坚毅品质和勇敢浪漫。</div></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在湘西的大地上寻找穆旦的踪影。哪条河流、哪座山岗曾经触发过诗人的灵感,他又在哪一块巨石上,抑或哪一棵大树下,背诵英汉字典呢?<br></div>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行走在联大师生当年走过的路上,山河依旧,却早已物是人非、风物流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蜿蜒盘旋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中,大小车辆往来飞驰,山岭河谷,不再是阻碍。<div>  当年参加联大“湘黔滇旅行团”的师生们徒步行走路程每天不过20至30公里。关山夺路,山高水长,当时的道路怎可和今天同日而语?他们只是一群读书人,还得沿途防范土匪的袭扰,更何况那时的社会环境远非我们今日能够想象。</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安车代步,寻访一个个联大师生们驻扎过的村镇、行走过的道路,不过是要追寻那些在历史的烟尘中远逝的背影,印证在浩瀚的史料中存留的精神气质和动人传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