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创:闲人</p><p class="ql-block">时间:2023</p> <p class="ql-block"> 今天去菜市场买菜,来到一个摊位前,摊主说:菜是自家种的,没打过农药,没施过化肥,都是绿色无公害蔬菜。看着绿色新鲜的蔬菜,让我想起老家的自留地。</p><p class="ql-block"> 时间退回到五十年前,那时候还是生产队时代,家家户户都有一块自留地,它是中国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时期的产物,是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按政策规定分配给社员长期使用的小块土地。 每家每户经营自留地是一项家庭副业,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生产各种农副产品,满足家庭生活需要。</p><p class="ql-block"> 我家门前是一片水稻田,稻田南边有两个池塘,分别归属于一队和二队,这两个池塘是村里的主要饮用水之一,家家户户都在池塘里挑水吃。为确保生命之水的安全,村里规定不准在池塘里洗衣服、养鸭子和拴牛;不准往池塘里投放水葫芦和杂草;不准备向池塘里倒垃圾和有害物品。全体村民都严格遵守规定,相互监督。池塘上游是有两个小型水库,大队定期开闸向池塘放水,确保池塘的水质干净流动。</p><p class="ql-block"> 我家有两块自留地,一块就在两个池塘之间。这块地呈长条形,南侧是水沟,北侧是稻田。小小的一块自留地作用十分突出,它能够保障我们全家全年的蔬菜供给。菜地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都种着不同的蔬菜。春季有菠菜、韭菜、小青菜、水萝卜、蒜苗、香菜等;夏季有茄子、豆角、西红柿、土豆、胡萝卜、青椒等;秋冬有上海青、矮脚黄、芹菜和黄芽菜等。</p><p class="ql-block"> 池塘里有自然生长的茭白、菱角等水生植物,夏天我常在池塘里采茭白和菱角,渴了就用手捧着池塘里的水喝。那时候水是柔软清甜的,空气是自然清新的,天是晴空碧蓝的。每次去菜地都会路过池塘,清澈的水面在阳光映射下,蓝天白云映衬在水中,鱼在云中游,云在水中走,呈现出水天一色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老家的池塘已经消失,自留地、稻田都盖起了高楼大厦。再也看不见儿时的自留地;再也喝不上清甜的池塘水;再也吃不到自家种的蔬菜。心心念念的自留地已成为过去,留下的只是回忆。人们常说:人老了就爱回忆过去的事情,其实不完全是因为老才有回忆。退休后时间充裕,人也闲散,不自觉地就会想起往事。小时候的事情记的最清楚,已刻在记忆中,难已抹去,回忆是一种幸福,有经历才有回忆。</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对种芹菜记忆犹新,芹菜地总比其它菜地要高。老家种芹菜与北方有所不同,采用的是排种方式,行距约十公分。芹菜苗成活后,每隔半月到二十天就要给芹菜施一次肥和培一次土。培土的方法用两根扁担把芹菜根部分开,然后浇上大粪再培上土。这种栽培方式,无论芹菜长多长时间都不会老,到了冬天将稻草覆盖在芹菜上,什么时候想吃就去地里挖,挖出来的芹菜根茎雪白鲜嫩。芹菜炒肉丝是一道家常菜,也是一道下饭和下酒菜。上海青、矮脚黄、黄芽菜和芹菜是老家人过冬菜,这些菜抗寒能力强,即使遇有雨雪,仍然顽强的活着。每年家里都会种很多芹菜,每次给芹菜培土哥哥总会叫上我。我的任务就是蹲在地上扶扁担,他往地里浇大粪和培土。扶扁担不是什么重活,也不需要力气,但是要有忍受大粪的熏陶。</p><p class="ql-block"> 另一块在村后,是一块旱地,种的是山芋和油菜。我们村后是一个大土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美人地”,解放前美人地上是国民党一个兵工厂,国民党退守台湾时炸毁了兵工厂。年久之后废墟上都堆积了很厚的淤土,有的村民在此开荒种菜。美人地是一个斜坡,下面有水稻田、池塘和沟渠,小时候常在沟渠里摸鱼抓虾,在池塘里挖野生荸荠。土丘一分为二,一块归属生产队,一块分给社员当着自留地。记得美人地上建有生产队的猪圈、牛棚、谷场和地窑,村里人也在此堆放稻草和麦梗。美人地周围全是高大的树木,植备茂密,小时候常在这里放牛、放鹅、捉迷藏、掏鸟窝。为防止牛羊猪入侵自留地,各家各户用土和砖头把自留垒起来,每次去自留地就象走迷宫一样,没来过的人都不知道出口在哪里。我家一块自留地就在美人地,六十年代种山芋,七十年代种小麦和油菜。这块地对于我们家来说非常重要,它弥补了我家粮食短缺的问题。到现在还清晰的记着这块地的模样,八十年代末这块地被集体征收,生产队又从别的地方划分了一块作补偿。九十代回家探亲听家里人说,这块地种的山芋就不如原来的自留地好吃。2000年老家整体拆迁,自留地从此消失。自家种的鲜嫩香甜的蔬菜,凝聚着老家人无限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经常跟着母亲、哥哥和姐姐到地里种山芋,小小的一块地每年能收八九百斤,这些山芋极大地解决了家里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山芋生命力强,不生病,成种率高,也好打理。到了生长旺季,只需要经常翻藤松土就行,每次翻藤母亲总带着我,她在地里干活,我就山坡上,坟地边捉蚂蚱。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去自留地不再玩耍,而是干活。我最怕翻山芋藤,不仅仅是累,主要对这种被动的劳动,重复的动作,不感兴趣,翻藤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母亲总说:现在不翻藤,以后没山芋吃。翻山芋藤看似简单,其实很累,蹲在地上把一根根山芋藤翻到一侧,松完土再翻回来。我喜欢收山芋,到了秋收的时候,全家齐上阵,母亲、姐姐负责割山芋藤,哥哥负责用钉耙刨,我就跟在后面捡。看着一堆一堆的山芋,特有成就感。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地窖,老家的地窑与北方的地窑还是有些不同。老家挖地窑主要是用于储存山芋,地窑口小底部大,成等腰三角形,深约二三米,山芋存放在地窑里可吃到来年四五月份。到了七十年代初,粮食短缺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家家户户种山芋的面积渐渐缩小,地窑逐渐废弃。小时候时常跟着姐姐去县城卖山芋,那时候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卖山芋的钱主要补贴家用。县城离家约有四公里,姐姐去卖山芋叫上我的原因也是壮壮胆,相互有个照应,毕竟要走八九里的路,而且天不亮就起来。姐姐大我五岁,对我非常好。每次卖完山芋她总会买根油条或一块烧饼奖励我,然后她先回家,吃完早餐去队里干活。我再把担子挑回家,因为卖山芋,上学经常迟到,没少挨老师的罚。</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如果没有自留地,光靠生产队分的粮食,根本就维持不了全家人的生饥。到了七十年代粮食问题逐步得到缓解,自留地开始种油菜,家里油不够吃的问题也得到解决。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吃山芋记忆犹新。现在与同龄人聊起吃山芋的经历,很多人都说吃怕了、吃伤了。那时候谁家不吃山芋?谁人不吃山芋?一天三顿,顿顿离不开。在姊妹几个当中,我最爱吃山芋,一天三顿,吃不腻,到现在也爱吃。</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种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反季节,没有污染,都是纯绿色无公害的蔬菜。种出来的菜,即安全、干净,又好吃。种菜季节性很强,什么时间播种、栽苗?什么时候浇水施肥?都有讲究和方法。自留地也是村民交流、相互学习的场所,每当夕阳西下,社员们从队里收工后,陆续转入自家自留地。大家扛着锄头,提着菜篮,挑着粪桶奔向菜地。菜地也是大家聊天、拉家常的重要场所,小道消息,张家长李家的事情及流言蜚语往往也是从自留地传开。</p><p class="ql-block"> 看一个家庭成员是否勤劳,到他家自留地一看便知。勤快人地里长的都是绿油油的蔬菜,懒人地里长的都是杂草。在农村姑娘、小媳妇如果不会种菜,是会被人耻笑的。孩子跟着母亲学,媳妇跟着婆婆学,是习俗也是家风。小时候就喜欢去菜地,不是去种菜,而是寻找吃的。每年五六月份是黄瓜、西红柿、豌豆、蚕豆成熟的时候,这些蔬果总能满足味蕾需求。到了七八月份在菜地的边边角角总能找到小香瓜的身影,这些小香瓜不是栽种的,而是散落在地里的瓜子自然生长的。瓜苗一般都隐藏在杂草中,每次发现我会第一时间告诉母亲和姐姐,让她们在锄草翻地的时候,别把瓜苗锄掉。等到瓜熟地落的时候,我也会分享给母亲和姐姐品尝。 </p> <p class="ql-block"> 记得到了小雪节气,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腌腌菜,老家的腌菜,即不是北方人吃的大白菜,也不是浙江人吃的雪里红,更不是广东人吃的梅菜。是一种高梗青菜,青菜梗粗叶大,长约四十公分。在南京地区冬季家家户户都吃这种腌菜,可拌着吃、炒着吃,晒干后烧肉或做扣肉吃。腌菜烧肉和腌菜扣肉也是春节招待亲朋好友的必备菜。小时候每家都有几个大缸,除装水、存粮外,就是用来腌菜。老家腌菜的方式很独特,是用脚踩。青菜从地里收上来,在池塘里洗干净晾干,挑回家放在缸里洒上盐,然后人在缸里用脚踩实。踩菜人把脚洗干净,穿上草鞋,站在缸里手扶着墙,有节奏的不停的踩。青菜在盐的作用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踩到菜出水,然后用一块大青石压上,再用斗笠盖好,菜在自然环境下发酵,两个月后腌菜就可以吃了。踩菜不是谁都能的踩的,有的人踩出来菜,腌制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坏,有的人踩出来的菜即好吃也不坏,所以每家都有一个踩菜高手。放那时候粮食紧张,冬天早晚都吃稀饭,腌菜成了当家小菜,人们常说:稀饭就腌菜越吃越可爱。到了开春家家户户开始晒腌菜,把腌菜从缸里捞出,挂在竹竿上晾晒,晾干后打成把放起来。腌菜干烧肉是我们南京地区家家户户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腌菜扣肉也春节餐桌的必备菜。每到夏天打腌菜缸盖,一股臭味弥漫着整个屋子。腌菜卤虽臭却是好东西,丰富的益生菌营养价值很高,人们常用它来炖豆腐,是一道不错的农家特色菜,闻着臭吃的香,老人孩子都爱吃。</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常听见村里人说:谁家的蔬菜长的好,是因为他家的地熟。小时候不知道地熟是什么意思?所谓地熟,其实就是养地,冬天是养地的最佳时期。闲置的菜地经过一冬天风吹日晒,土壤得到了养息,来年开春种出来蔬菜自然就好。那时候种菜用的都是农家有机肥,如:稻草灰、粪便,池塘里的淤泥等。每家每户菜地里都有一个粪便池,粪便经过发酵后,是蔬菜最佳的有机肥。种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不是谁想种,就能种好的。人养地,地才能养人,这是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发展规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