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华泰山 ——民族精神家园

仁吉拒闲聊)

<p class="ql-block">谈到泰山,就不禁生发附随一种仰望的态度。我第一次登临泰山,就被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深深震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文化地位上,很多学者都把孔子与泰山联系起来。例如蔡尚思先生写过这样的话:“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与泰山相比,就好像朱熹之与孔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宏观的中国文化地图看,孔子和泰山可以说就是一体的,泰山上有孔子的足迹,有孔子登临处,还有孔子庙,孔子就出生在泰山之阳的鲁国,这片土地养育了孔子,培育了孔子学说。孔子平生最崇拜周公,他晚年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在孔子的心中,周公是令他魂牵梦绕的人物。周公被尊为“元圣”,制礼作乐,经天纬地。鲁国是周公的封国。鲁国建都曲阜,连城邑的位置也是周公选定的,这就是《说苑》记载的“作邑乎山之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文化的积淀看,孔子儒学的深刻就像泰山的厚重。《诗经·鲁颂》有一句话:“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周公选定泰山之阳为鲁国封域,上古时期这里就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地位十分特殊。“泰山之阳”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也承载了特定的文化意义。周公无天子之位而有天子之德。中国古代“以祀礼教敬”,特别重视祭祀。周公地位特殊,鲁国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因此也可以望祭泰山。作为周公封国,鲁国保存了完整的周代礼乐制度,故史称“周礼尽在鲁矣”。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孔子创立儒学,也与鲁国的礼乐文化紧密相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他们掌握了此前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只有了解了他们以前中国上古文明的漫长发展,才能理解“孔孟老庄”简单语言背后隐含的极不简单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儒学的深刻与泰山的厚重正好相应。那么,为什么人们推尊泰山,为什么有“五岳独尊”的说法?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十九年来泰山进行封禅,后来的秦皇、汉武也举行封禅。典籍说秦始皇之前中国有72位帝王来泰山举行封禅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文化的特质看,儒家精神可以说稳如泰山。“仁者乐山”,泰山象征着儒学的仁爱气质与精神。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从尧、舜、禹、汤以至于文、武、周公,再到孔子、孟子,中国人思考人本身,研究人性与人的价值,中华文明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儒学的气质禀赋、精神气象、价值追求,夯实了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基础,它没有焦虑,如如不动,见证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文化的积淀看,孔子儒学的深刻就像泰山的厚重。《诗经·鲁颂》有一句话:“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周公选定泰山之阳为鲁国封域,上古时期这里就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地位十分特殊。“泰山之阳”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也承载了特定的文化意义。周公无天子之位而有天子之德。中国古代“以祀礼教敬”,特别重视祭祀。周公地位特殊,鲁国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因此也可以望祭泰山。作为周公封国,鲁国保存了完整的周代礼乐制度,故史称“周礼尽在鲁矣”。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孔子创立儒学,也与鲁国的礼乐文化紧密相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作为“五岳独尊”的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神圣之山,经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国泰民安”的民族意愿,承载了昂扬向上、刚健自强、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与黄河、长江一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值得认真总结和探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山文化的形成,无疑有许多要素,其中有三点最为突出,一是山川崇拜,二是巡守封禅祭祀活动,三是民间信仰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带有神秘色彩的名山以“四岳”“五岳”为代表。古人所选择的“四岳”或“五岳”名山,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美好的希冀和寄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山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即使是民间信仰的泰山府君和碧霞元君,也是出于其“护国庇民”。“泰”字之本义,即有大、强、强大、安定之意。只有国家强大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康乐业。同时,“和合共生”既有其特定的文化融合、国家治理等内涵,也与“国泰民安”相关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川崇拜、巡守封禅祭祀、民间信仰是泰山文化形成的三大要素,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有机统一,既体现着自然、社稷与苍生之间的多重关系,也是孕育泰山文化的本源。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中华民族的共有文化,也有各组成民族或某个区域的文化。泰山文化丰富多彩,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总结,但从根本上说,泰山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山岳文化和区域文化,而且是具有泰山特质的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在这个基点上,作为泰山文化精髓和主体的“国泰民安”“和合共生”,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泰民安”“和合共生”,这种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人的历史创造之中,赋予中国人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为实现祖国富强、百姓安康和民族复兴而不断创造历史伟业。特别是“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自豪感,促使国人锲而不舍地攀登,以达到至高至上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山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泰山就吸引了许多文化名人前来参观、寻访和创作。泰山激发了许多文化名人的创作灵感,有很多著名的诗词、书画、曲艺等作品都与泰山有紧密的联系。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登泰山》、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登泰山记》、元代文学家郑光祖的《泰山志》等等。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对泰山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山作为中国五岳之首,其地位和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更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泰山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尊重,让后代人能够继续感受到这座山的独特魅力,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山在历史上曾经建有许多的道观庙宇,但是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保存至今的主要是两大建筑群—岱庙和碧霞祠。岱庙坐落在泰安城内西北角,总面积约为9.6万平方米,历代帝王的封禅大典以及对东岳大帝的祭祀都是在这里进行。碧霞祠是一组宏伟壮丽的古代高山建筑群,面积约为3900平方米,包含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筑物。整个建筑群以照壁,南神门,山l门,香亭为中轴,左右对称,南低北高,层层递进,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布局严谨,体现了极高的建筑水平,在道教宫观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历史上,除岱庙和碧霞祠之外,泰山还有很多其他的道教宫观如青帝观、王母池(古称群玉庵)、升元观,天书观(即乾元观)斗姆宫(古称龙泉观)、碧霞元君祠、玉帝观会真宫,以及建于元,明的长春观、三阳观酆都庙、万仙楼、灵应宫等,这些宫观在明朝查志隆所编的《岱史》卷九《灵宇记》以及清代聂钦所著的《泰山道里记》里都有记载。可惜的是,到了明,清,除东岳庙,碧霞元君祠屡经修葺外,其余宫观因为年久失修,渐渐地都成了废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岳(唐)杜甫</p><p class="ql-block">岱宗夫如何?</p><p class="ql-block">齐鲁青未了。</p><p class="ql-block">造化钟神秀,</p><p class="ql-block">阴阳割昏晓。</p><p class="ql-block">荡胸生曾云,</p><p class="ql-block">决眦入归鸟。</p><p class="ql-block">会当凌绝顶,</p><p class="ql-block">一览众山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