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老照片:历史过目难忘的瞬间(二)

福全

<p class="ql-block">1926年12月中旬,徐特立在长沙望麓园与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的毛泽东会面,师生促膝长谈,探讨国家的命运走向。徐特立向学生介绍了法国、比利时、德国的教育相关情况。毛泽东向老师介绍了大革命的性质、宗旨、目的、目标和他对革命方法、手段、道路的探索性意见,并向老师建议“走出书斋,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考察一下,体验一下”,看一看农村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变化。</p><p class="ql-block">  1927年春,徐特立到长沙县五美乡进行了一周的调查,他发现农村“一切权力归农会”,在农民协会的作用下,农村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久,徐特立放弃了他奉行多年的“教育救国论”,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之中。</p><p class="ql-block">  “坚强的老战士”</p><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逮捕和屠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5月,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局下,50岁的徐特立由李维汉介绍,经省委负责人彭公达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徐特立在党组织里“真正获得了新生”。</p><p class="ql-block">  同年7月,徐特立同老友朱剑凡来到武汉,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见到了他的学生毛泽东。徐特立听从了学生的意见,动身前往湖南,以团结更多的进步人士跟共产党走。之后,徐特立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他被选为革命委员会委员,兼任党务整顿委员会委员。起义部队遇到重大挫折后,队伍南下,他任第20军第3师政治部主任。1928年5月,徐特立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  1930年12月30日,53岁的徐特立风尘仆仆、昼伏夜行,终于来到中央苏区宁都小布,指挥第一次反“围剿”的毛泽东、朱德热情地迎接了徐特立。师生久别重逢,倍感亲切,一见面,毛泽东就用亲切的乡音爽朗地说:“徐老呀,我们又碰到一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其后,徐特立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苏区教育工作,提出“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席,马夫教马夫,伙夫教伙夫,识字的教不识字的”扫盲方法。徐特立回忆说,毛泽东很关心当时的识字运动,为着“怎样教文盲写字,模范字怎样写法”,就曾跟他讨论两次,直到彻底得到解决才结束讨论。</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长征。57岁的徐特立与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等编入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从瑞金出发长征。</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31日(农历12月19日)是徐特立60大寿。毛泽东早在1月30日就为老师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祝贺信。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贺信称赞徐特立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祝愿他健康长寿,“成为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楷模”。毛泽东的这封贺信高度评价了徐特立坚定不移、老当益壮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1938年9月毛主席在延安</p><p class="ql-block">1938年9月在延安拍摄的照片,此时的毛主席已经45岁了,他在延安的窑洞中已经写出了论持久战这本书,这本书也是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理论纲领,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国军民抗日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19年11月16日,拍摄地点是湖南长沙周南女校。照片中的这些人,都是新民学会的会员。</p><p class="ql-block">照片前排右二的那个女子,就是杨开慧。杨开慧生于1901年,那年她18岁,正值青春韶华。</p><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看不清她的脸部,但依稀可以辨出她那清秀的面容。虽然她好像稚气未脱,但她已经开始投身于革命。</p><p class="ql-block">照片后排左四,那位身穿浅色衣服的人,就是毛主席。毛主席是1893年生人,那一年,他26岁。</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也很模糊,看起来根本不像他,但他确实是毛主席。</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背手而立,头部略向左倾,朦胧之中,有一股气宇轩昂之色透出。</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毛主席和杨开慧还未结婚,但他们已经相爱了。他们离得那么远,估计大家都不知道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p><p class="ql-block">1920年冬,毛主席和杨开慧结婚了。结婚那天,没有迎亲的队伍,没有锣鼓喧天,没有花轿,没有彩礼,有的只是大雪漫天飞舞,有的只是路上的车辙和脚印,有的只是毛主席那开心的呼叫,有的只是杨开慧那银铃般的笑声。</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毛主席拉了一辆黄包车,把杨开慧娶回了家。</p><p class="ql-block">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被捕入狱。在湖南军阀何键的授意下,反动派对她威逼利诱,她不为所动;反动派对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p><p class="ql-block">反动派暗示,只要杨开慧签字宣布与毛主席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放她出去。杨开慧当场撕毁生的希望,从容赴死。</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杨开慧认识十几年,结婚十年,竟没有留下一张合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虽然人多,虽然很模糊,虽然不像他俩,虽然毛主席和杨开慧距离很远,但毕竟是他们唯一留存于世的合影,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图为朱老总(左一)与“延安五老”其中的四位董必武(左二)、林伯渠(左三)、吴玉章(左四)、谢觉哉(左五)在延安的珍贵合影。</p> <p class="ql-block">1938年9月在陕西延安拍摄的照片,从左到右开始。</p><p class="ql-block">第一位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王真同志。王真同志,1918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费县官庄镇,除了王真这个名字外,他还曾使用过王海滨、王正德这两个名字。</p><p class="ql-block">第二位是徐海东大将,毛主席给他的评价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p><p class="ql-block">第三位是贺龙元帅,贺龙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性格非常豪放,痛恨旧社会的黑暗,一生都在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p><p class="ql-block">第四位是谢觉哉前辈,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与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共称为延安五老。</p><p class="ql-block">第五位是罗荣桓元帅,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在读书期间就已经参加了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的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第六位是萧克前辈,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生,18岁时就参加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p><p class="ql-block">第七位是关向英,他是一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军事领导人,他与贺龙一起领导建设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第八位是罗瑞卿大将,他在红军时期任第二纵队的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抗大主持工作。</p><p class="ql-block">第九位是杨尚昆,红军长征期间坚定支持毛主席的主张,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敌后根据地领导抗日武装同日本侵略者战斗。</p><p class="ql-block">第十位是肖劲光大将,他是前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的第一批学员中的一员,他还有个俄国名字叫查戈洛斯基。</p> <p class="ql-block">1938年9月周恩来在延安,照片中的人是周恩来前辈,他这个时候已经39岁了,他为了革命事业一直操劳,看起来有点憔悴。</p> <p class="ql-block">朱德元帅1938年在延安拍摄的照片,此时的朱老总已经51岁了,因为他的性格比较豁达,所以看起来还非常年轻。</p> <p class="ql-block">1938年9月在延安发表演讲的朱总指挥,台下的听众有来自延安的群众,还有抗大的学生、八路军战士和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被任命为第八路军的总指挥,他带领着八路军在华北前线和敌后战场给予了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1938年就说过,中国武器虽然落后,但使用武器的人不应当落后。</p> <p class="ql-block">贺龙元帅1938年拍摄的照片,此时的他在担任120师的师长,他率领120师在晋西北地区开展游击战,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多次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挫败了日军的嚣张气焰。</p><p class="ql-block">1939年4月指挥齐会战斗与日军激战了三昼夜,因为日军释放了毒气弹,贺龙中毒受伤后坚持不下前线。</p> <p class="ql-block">120师副师长萧克将军,萧克将军从南昌起义就一直跟随着朱德元帅,他是毛主席与朱德元帅的坚定拥护者。</p><p class="ql-block">萧克将军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儒将,他晚年还主持过八路军史料丛书的编纂,他多次强调,做历史一定要高举爱国主义、要多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要实事求是,反对人云亦云。</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就是他指挥的平型关大捷,他打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p> <p class="ql-block">1938年徐海东在延安,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的徐海东将军。</p> <p class="ql-block">1938年罗瑞卿在延安,1938年在延安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用的是时任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副校长的罗瑞卿。</p> <p class="ql-block">谢觉哉和林伯渠,有着延安五老之称的谢觉哉(左)和林伯渠,他们是长征中的红军老战士,虽然他们的年龄比其他人大,但是他们对革命热情并不比其他人弱。</p> <p class="ql-block">戴草帽的八路军女战士是时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组织股长的康克清同志,同时她也是朱总指挥的夫人。</p> <p class="ql-block">1938年在延安窑洞拍摄的照片,这些都是从全国各地特地来到延安学习的女学生,可以看到虽然当时延安的条件很艰苦,但是她们在这里过得很开心。</p><p class="ql-block">当时延安是无数有为青年所向往的地方,只有来到这里才能真正地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初夏,拍摄地点是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照片左起,毛主席,李敏,李讷,李云露,贺怡。</p><p class="ql-block">李云露是李进的姐姐,是李讷的姨妈。当时,她在那里,主要负责照顾李讷。李云露虽然是李进的姐姐,但是她俩长得不太像,她们是同父异母的姐妹。</p><p class="ql-block">贺怡是贺子珍的妹妹,是李敏的姨妈。当时,就是贺怡把李敏送到毛主席身边的。贺怡倒是和她的姐姐贺子珍有几分相似。</p><p class="ql-block">李敏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女儿,在1936年生于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李讷1940年生于陕北延安。也就是说,李敏和李讷,是同父异母的姐妹。</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李敏双手扶着李讷的肩膀,看起来相当开心。李讷倒也不认生,任由姐姐李敏扶住自己的肩膀,笑得像一朵花一样。</p><p class="ql-block">李讷从一出生开始,就没见过自己的姐姐,算下来已经整整9年了。此刻,应该是她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时刻,因为她们第一次见到了对方。</p><p class="ql-block">此刻的毛主席,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从他脸上毫不遮掩的笑容就可以看出。他的笑,带着一种慈祥,又带着一种自豪。</p><p class="ql-block">李敏和李讷两姐妹,第一次见便表现得如此亲切,真应了那句古话,毕竟“血浓于水”。</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五年,毛主席祝察杭州并在此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这是毛主席在工作之余游览著名的莫干山风景区时留下的珍贵照片。</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坐在风景区内一连椅之上,目视远方,略感是在沉思。也需是思考问题,也可能是被远处的美景所吸引。</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贴身卫生周福明手拿伟人衣帽站在身后,面带笑容趁着伟人小憩与之合影。保护伟人安全的同时欣赏着四周的美景。</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被莫干山秀丽的风景所陶醉,在去钱塘江观潮的路上便即兴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七绝-莫干山》</p><p class="ql-block">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p><p class="ql-block">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p> <p class="ql-block">1959年,毛主席与外国青年的一张合影,主席又一次证明,他在任何地方都是最耀眼的。</p> <p class="ql-block">1966年9月15日,毛主席与周总理一起穿着军装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来自全国的百万红卫兵和群众时的一张老照片。</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最佳搭档”,气场强大,步伐矫健。</p> <p class="ql-block">1966年国庆,毛主席与周总理一起到金水桥,与民众们一起欢度国庆时的一张老照片。</p><p class="ql-block">两位领导人同民众一起席地而坐,观看晚会,群众们因主席和总理的到来而感到无比开心,欢声笑语不断。</p><p class="ql-block">平易近人的主席与总理,总是可以给人民群众带去欢乐,他们是我们最敬爱的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3年2月17日,毛主席与周总理在中南海会见基辛格时的一张老照片,当时的基辛格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p> <p class="ql-block">朱德在井冈山</p> <p class="ql-block">在解放战争后期,有这样一张照片,是五位首长的合影。这五位首长是新中国成立的大功臣,在这张照片中同时出现,让这张照片变得更加珍贵。</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说,照片中站在正中间的就是林元帅,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林元帅双手背后,笑容和煦,给人阳光温暖的感觉。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功劳确是不容小觑。林彪作为第四野战军的首领,带领着四野战军清剿土匪135万,歼敌188.5万之多,这样的数字令所有人都为之感叹。</p><p class="ql-block">当时东北地区国民党的执政薄弱,土匪众多,他们在东北肆意横行,这为东北的解放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当时林彪新官上任,并不服众,但是林彪并不畏惧,经过一番努力,将来自五湖四海的政工干部全部磨合到了一起,也成功令他们信服了。</p><p class="ql-block">照片的左一是邓公,提到邓公,很多人都知道邓公对于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改革开放,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公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左二是刘伯承,刘伯承元帅是大家公认的智勇双全,在用兵打仗时总会运用他独到的眼光和策略排兵布阵,总能够在战役中取得胜利。作为大军事家的刘伯承被很多人称为我国不得多得的军事人才。</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伯承一直奋斗在抗日前线。在抗日战争中,刘伯承指挥了很多战役,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胜利,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刘伯承元帅为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尊敬。</p><p class="ql-block">再说右一,韩先楚,韩先楚上将一生战绩十分辉煌,可以说他是我国唯一没有打过败仗的上将。人们尊称他为“虎将”,或是“旋风司令”,这样的称号也充分体现了大家对于韩先楚上将的尊敬和喜爱。韩先楚上将16岁加入了农民革命。</p><p class="ql-block">后来韩先楚加入了中国农产党,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中共党员。韩先楚上将一生战无不胜,从无败仗。抗美援朝期间获得了极其荣耀的功勋。受人爱戴。</p><p class="ql-block">右二是邓子恢,解放战争时期,邓子恢作为华中军区的政委,他在走近百姓生活,动员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也不遗余力的整顿好了华中野战军。</p><p class="ql-block">后来,邓子恢又参加了淮海战役。主要负责后勤工作,他在工作中积极进取,呕心沥血为战士们做好保障工作。可以说,他为淮海战役做出了极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1955年9月,授衔后的粟裕大将(左)与萧向荣中将在一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64年,拍摄地点应该是北京。照片左起,蔡畅,邓颖超,宋庆龄。</p><p class="ql-block">这三位女性,都是开国元勋,都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的贡献,都享有崇高的威望。</p><p class="ql-block">宋庆龄的威望有多高呢?她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毛主席、周总理都尊称她为“庆龄先生”。</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周总理称呼女性为“先生”的例子不多,流传最广的就是“庆龄先生”。足可见,毛主席和周总理有多么尊敬宋庆龄。</p><p class="ql-block">宋庆龄先生还有一个非常响亮的称呼,那就是“国母”。称呼宋庆龄先生为“国母”,好像没有官方的认证,而是纯民间的一种叫法。</p><p class="ql-block">正是来自民间的这种叫法,反而更证明宋庆龄先生的崇高威望。</p><p class="ql-block">蔡畅是我党我军有名的“大姐大”,是我党最早的女性党员之一,是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p><p class="ql-block">蔡畅的威望也很高,好多年龄比他大的领导人,都尊称她为大姐,包括毛主席和周总理。邓颖超也是有名的大姐,但在蔡畅的面前,她就成了小妹了。</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还是挺耐人寻味的,为什么呢?三个人当中,一位是“国母”,一位是“大姐大”,邓颖超为何能居于c位呢?</p><p class="ql-block">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邓颖超是周总理的夫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邓颖超本人具有强大的亲和力。</p><p class="ql-block">邓大姐为人胸襟坦荡,平易近人,待人诚恳。她的脾气很好,所见关于她的资料之中,就没见过她发脾气的时候。</p><p class="ql-block">一个不怎么发脾气的人,一个经常对别人嘘寒问暖的人,一个切实关心别人的人,她的亲和力当然高了。</p><p class="ql-block">再者,邓大姐和蔡大姐的关系很好,邓大姐和庆龄先生的也走得很近。然而,蔡大姐和庆龄先生的来往,相对少一些。</p> <p class="ql-block">革命时期宋庆龄的“国母”风范,宋庆龄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她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福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照片是宋庆龄正拿着物资派发给老百姓们,看到百姓们安家乐业,她心里十分高兴,宋庆龄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战斗前线和人民群众当中,贵为国母的宋庆龄为祖国的统一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7年,徐海东将军,一张罕见的全家福,照片中的人分别是他的妻子周东屏,以及儿女们,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徐海东大将一共有五个子女,其中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他们分别是长子徐文伯、长女徐文金、次子徐文忠、次女徐文玉、小女徐文惠,徐海东一生战功赫赫,为了革命事业,弄了一身伤,他身上有17处枪伤。</p> <p class="ql-block">这是90年代,陈锡联和杨成武,在后人的陪同下,两位开国上将坐在轮椅上握着手,看起来非常亲切,曾经叱咤风云的猛将,如今垂垂老矣,更是让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革命年代他们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都是上将,并且都曾经担任过北京军区的司令员的职务。</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5日,新中国成立的第14天,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了,婚礼非常简朴。</p><p class="ql-block">新娘子没有华服,只穿一身棕色条纹列宁装,系条腰带,把头发梳成两个麻花辫,带一朵绒花。</p><p class="ql-block">清纯甜美的刘思齐,幸福地依偎在亲爱的人身边。</p><p class="ql-block">甜蜜时光是那么的短暂,1950年10月19日,新婚不到1年,毛岸英告别爱妻,奔赴朝鲜战场,最终血洒疆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拍摄于一九二七年的珍贵老照片。照片中的三个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革命烈士李大钊的遗属。</p><p class="ql-block">站在右边的是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她是一位具有高尚道德和伟大品行的女性,她在李大钊的革命道路上予以了很大的支持。</p><p class="ql-block">李大钊牺牲后,赵纫兰也多次受到反动派的迫害,生活极度困难,操劳过度,于一九三三年五月病逝。</p><p class="ql-block">站在赵纫兰右边的两个孩子是她和李大钊的一对儿女,儿子叫李葆华,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p><p class="ql-block">女儿叫李星华,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工作,专门从事民间故事采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