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也需要逻辑递进

大中华——文旭教育

<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有缘参与庄浪“一对一”帮扶项目,在点评刘庙中学一位语文老师上的《渔家傲.秋思》时谈到了朗读的逻辑。无独有偶,本周听小苏老师的《劝学》,就课堂朗读而言,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孙权劝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宋·司马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b>。</p><p class="ql-block"> 该节课是本文第二课时,课前老师安排学生集体朗读三遍,开课后老师又进行了放音频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其目的是让学生体味并概括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节课朗读不下七遍。</p><p class="ql-block"> 在评课环节,我就课堂朗读明确提出——课堂朗读设计需体现逻辑递进思维。以本节课为例,如果前三遍的朗读是为了熟悉文本,那后面阅读就应该每遍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p><p class="ql-block"> 按照认知规律,读第一遍,学生基本没有什么感受。</p><p class="ql-block"> 第二遍前,老师应当把三个人的角色予以交待:孙权,吴王;吕蒙,统兵大将;鲁肃,都督。不同的角色有不同角色的说话语气和语言特点,请同学们尝试阅读。</p><p class="ql-block"> 第三遍,说明三个人的年龄大小。孙权生于182年,比鲁肃小10岁,鲁肃出生于172年,吕蒙出生于179年,吕蒙比鲁肃小7岁。不同年龄段有该年龄段的说话风格,而年龄差距又影响着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 第四遍,文本分析。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可不学”显示了君主劝学的坚定立场,不可辩驳;“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反映了孙权对吕蒙学习成效的期待质与循循善诱的策略;“大惊曰”,从鲁肃角度折射出吕蒙的学习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剖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断走向深入,朗读起来对人物角色的把握也会层层递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没有逻辑层次的阅读,只是在旧轨道上原地打转,提升不快,效果也不明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阅读是教学的一种呈现形式。有教学的地方就应该有思维训练,思维训练的确需要逻辑递进层次的设计,不可随心所欲。</span></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