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无穷“方块字 ”

顾培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对汉字的认知是从猜字谜、学识字开始的,最早猜认的是个(广)字:一点一横长,一撇向南扬。后来上小学,隔壁二小子拿着一根棍子对着大太阳,让我们猜是个什么字?当然,很快被我们猜出来是个(申)字。再后来猜字谜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趣味了,诸如,一月七日(打一字),谜底是“脂”。一字十三点,难在如何点。(打一字),谜底是“汁”。重逢(打一字),谜底是“观”。池里不见水,地上不见泥(打一字),谜底是“也”。此字不凡仅四笔,无横无直无钩曲,皇帝见了要起身,圣人见了要施礼(打一字),谜底是“父”。正是猜字谜的趣味性,勾起了我对汉字的兴趣。直到后来,到机关里整天写材料,还被同伴们戏称为是在做“码字游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仓颉造字”是民间流传最广、最久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一书中,就收录有“仓颉造字”说。不过仓颉可能只是汉字的整理者,曾把流传于先民间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规范和使用,被后人尊称为“造字圣人”。读过这段故事,无形中对仓颉万分佩服,觉得这个人真不简单,用现在的话来讲,这个人真牛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汉字的演变历史悠久,汉字最早是刻在龟甲和其它兽骨上的,叫甲骨文,是我国商朝时期的一种文字。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青铜铭文(后世成为金文)经历了商、周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成了主要的文字,这个时期汉字的字体又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鸟篆等艺术字体,列国文字也不统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直到秦代才统一文字,结束了字体不统一的局面。秦始皇下诏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所使用的文字皆为小篆,不再钟鼎刻铭文。而竹简则成为先秦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造纸术发明后,东汉蔡伦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才使得写字编书变得愈发快速、简便,直到如今的激光照排、电脑打字速度是越来越快、越来越便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把视野放远再放大一点来看,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文明中,文字就分为了两大类,古埃及、中国、包括玛雅人使用的是表意的象形文字,而其它一些文明则是使用表音的拼音文字,最早的腓尼基人在楔形文字基础上发展出了字母,后来则发展成了各个字母体系,如希腊字母、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等。而每种文字都是各个民族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都是各个民族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或者说是各个民族的“文明密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作为中华文明密码的象形文字,也就是传承至今从未中断割裂、独一无二的“方块字”,其所包含的内在信息、内里涵义极为广袤深远,在赓续传承、改革创新过程中,进一步领悟、解析汉字的“文明密码”,促进现代中华文明向纵深发展,这样一件能够普惠苍生、受益万民、载入史册、彪炳千秋之事,实在是趣味无穷、妙趣横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汉字的产生到现在,大约已有六千余年历史。古人在造字时,就已经把字形、字义、笔画、哲理、美德、传统等都根植于其间,观其形、悟其理,个个方块字,学问字中藏。汉字是古人的智慧,孕育了中华文明,赓续了中华文化传统,蕴含了中国的哲学思想。读透了汉字,悟出了汉字的种种寓意,亦便读懂了人生,懂得了如何去做人做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譬如我们在判断艺术作品好赖时,喜欢用“雅俗共赏”来评价。那么什么是“俗”?“俗”就是一个人一颗谷,人需吃五谷延续生命,这就是俗。凡人谁能脱俗?除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否则人人都是俗人,岂可妄想脱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什么是“雅”?“雅”其实就是一口牙一个佳。要想雅,就必须先吃饱肚子,所以雅从俗中来。要想成为一个雅士,首先得学会做好一个俗人,唯俗到极致才是雅,大俗方才得大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的人们似乎更看重“利”,不管做什么事都期盼着“有利可图”。那么什么是“利”?“利”的左边是“禾”,右边则是“刀”,用刀割禾称之为利,也就是说要想得到利必须去劳作、去付出,千万不要想不劳而获。懂得了这个道理,这世间的“啃老族”应该会少很多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高人喜欢“看事见性”,乃识人的本事。什么是“看”?“看”上面是“手”,下面是“目”,手放在眼睛上面看。手搭凉棚为的是看得远、看得广、看得清、看得透。做人做事,既要眼光长远,不要鼠目寸光;又要善辨真伪,谨防受骗被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什么是“性”?“性”左边是“心”,右边是“生”,性由心生,人之本能欲望。孟子曰:“食色性也”。莫问凡人、仙人,除非不是人,都有作为人的本能欲望。有人藏得越深,可能所图也就越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人世间有许多时候、许多事情都不是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做人必须经得起折腾、经受住磨炼、抗得起打击,还要懂得藏锋露拙、回旋缓转、另辟蹊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什么是“卡”?“卡”的上面是个上,下面是个下,凑到一起为“卡”,要想有一番作为,就一定要既能上也能下。看淡名利,才能既得到上面的赏识,又获得下面的拥护,否则,就只能被尴尬的“卡”在那儿,永远地上不上下不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什么是“尖”?“尖”的上面是个小,下面是个大,能大能小明辨世态,认清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斤两,分得清谁大谁小。牌桌上、官场中、军营里从来就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不识大小死得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什么是“斌”?“斌”的左边是文,右边为武,能文能武是英才,处处受人重视、被人高看一眼。文不能拆字,武不能做事,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嫌弃,当个炮灰还得看别人愿意不愿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什么是“引”?“引”的左边是屈“弓”,右边是伸“丨”,能屈能伸大丈夫,懂避让、知进退、有分寸,乃是与人相处之道、谋篇处事之道、为官升迁之道。做人能够受得委屈,做事能够极境伸展,所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自然处处游刃有余、福气缠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然,做人做事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好的“心态”。那么,什么是“态”?“态”上面是个“太”,下面是颗“心”,拆开便是心大一点。试想,若是每天心都能大一点,心态又怎能不好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到拆字,自然会联想到民间传说,苏小妹与和尚用拆字联斗智的故事:有一次,苏轼的好友福印和尚来访,二人说起各自对诗词和佛法的领悟,很是开心。和尚自认对佛法参悟深刻,说到佛法更是侃侃而谈,大有天下无人可比之势。恰好被从门前路过的苏小妹听到,心想这和尚太狂,非得杀杀他的威风不可。故而便假装读书,高声念到:“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意思是无论佛法再高也是人,人只不过是佛的一部分,不能说自己是佛。言外之意是和尚你大言不惭、太狂了。和尚听到门外女子嘲讽自己,哈哈一笑,并未收敛,反而回怼一句:“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意思是女人也不要狂妄,女子也可能是奴婢。言外之意是苏小妹不要随便掺和男人的谈话。苏小妹听了虽然很生气,但也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从此,更加潜心学习,绝不盲目自大,处处尊重别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尊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段关于“不着四六”的诠释,觉得很有意思。华夏自古就崇尚农耕,对季节的变化有着独特的研究和运用。北半球的地理纬度和地形特点,使得一年有明显的四季划分,春、夏、秋、冬每季都有六个节气。懂得这个四六,就懂得了生存之道。在中国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按照二十四个节气适时播种、收割,吃、穿、住、行都源自大自然,因此,要感恩大自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而其对汉字笔划的解读,更可加深我们对汉字内涵的认知和理解。&nbsp;&nbsp;“天”字四划,“地”字六划。懂得这个四六,就知道我们是生活在天&nbsp;地之间,就要懂得敬畏天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父”字四划,“母”字六划。懂得这个四六,就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更要懂得孝敬父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夫”字四划,“妇”字六划,懂得这个四六,就明白是“夫”、“妇”二人组成了一个家庭,因此要和睦相处,共同经营好这个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少”字四划,“老”字六划。懂得这个四六,就明白了尊老爱幼的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文”字四划,“字”字六划。懂得这个四六,就要认真读书学习,识文断字,明白做人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 &nbsp;“孔”字四划,“老”字六划。懂得这个四六,就知道孔子和老子,乃中华民族教育之先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 “凶”字四划,“吉”字六划。懂得这个四六,就要谨慎行事,凡事三思而后行,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如果一个人来到世间,上不知天,下又不知地,生而为人则不知孝敬父母,不懂尊老爱幼,为人夫或为人妻,却不知道夫妻之间怎么相处,为学不懂文字,不知道老子、孔子是何人,为人处事不知道凶吉祸福,即使长得人高马大,恐怕也是外强中干,进入社会、置身职场,行走江湖、闯荡生涯,其为人处事,也必然是“不着四六”,既没分寸、也不着调、更不靠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汉字的偏旁部首也隐藏了一些特别的规律。“金”旁的字,大多与金属有关,如金、银、铜、铁、锡等。“木”旁的字,大多与树木有关,如森、林、树、柜、橱等。“王”旁的字,则大多与玉石有关,如珪、玦、环、玥、珏等。更为有趣的是:“冫”、“氵”和“灬”旁的字,似乎与温度密切相关,如冰、冻、冷、凉、寒代表了“冷”,江、河、湖、海、温代表了“温”,而热、烈、蒸、煮、熬等则代表了“热”,足见古人造字充满了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然, 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存在着“三多”、“五难”。“三多”是:字数多。汉字的总数大约有七、八万字,常用的大约在三、四千个字之间;音读多。汉字不直接表示读音,每个字有每个字的念法,有同音字,还有一字多音,使音读更为繁多;笔画多。大多数汉字在十二、三画以上,多的更达二十几画甚至三十几画。这“三多”也造成了“五难”,即:难认、难读、难写、难记、难用。因此,新中国为了便于人们学习文化,掌握知识,对汉字进行了改革,实行了汉字简化。这项浩大的工程,对普通群众“扫盲”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进步,都会伴随着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汉字改革同样也招致一些诟病。据说,前些年有位台湾人联系特定的历史时段、特定的社会现象,谈及大陆的汉字改革,出语惊人:“汉字简化后,親不见(亲),愛无心(爱),產不生(产),厰空空(厂),麵无麦(面),運无车(运),導无道(导),兒无首(儿),飛单翼(飞),有雲无雨(云),開関无门(开关),鄉里无郎(乡)。可巧而又巧的是: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赌还是赌。是天意还是人为呢?”&nbsp;</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能够对简化汉字做出收集、整理再拿来作出对比,算得上是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有心人,但用简单的归类作对比,质问是天意还是人为,其观点就值得商榷了,至少是忽略了中国文化根源对于“阴阳”的理解。事物都有两面性,世界总是分阴阳,魔也好鬼也罢,毕竟都是阴暗层面的东西,无论怎么说也是见不得阳光的,变与不变都仍然魔还是魔、鬼还是鬼。而阳光下面不可能无过无错,但总体都是向好的,变也是为了发展和进步 ,虽有瑕疵但绝不能任意全盘否定。繁体的汉字,曾经只为少数人所掌握,因此,显得尤为珍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安邦定国、以文为贵。开国领袖着手“扫盲”、简化了汉字,让普通民众皆得以认识文字,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才真正得以翻身做了主人,底层民众才渐渐懂得自由、民主、文明,终究实现知识改变了命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想还是回归正题,用一个比较特殊的汉字的解读,来加深我们对汉字的理解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赢”——来到人世间,人人都想赢。唯有定位准,避输才稳赢。赢是由五个汉字所组成:亡、口、月、贝、凡,其中包含着赢家必备的五种意识或能力。要想取得成功,成为人生赢家,就必须具备、不可或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亡:要有忧患和危机意识,致力于成功,但谨慎而为,不怕失败。懂得在失败和挫折中,锻造超强逆商,抗的住干扰和打击,才能遇事不惊,处危不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口: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会沟通是大本事,懂协调是真功夫,能“忽悠”才能成大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月:要具有超强的时间观念和机遇意识,既要严谨守时不拖沓,又要耐心坚持不浮躁,经得起岁月的打磨,时间会提供各种机会,就看如何去把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贝:要注意分寸、取财有道,成事需要金钱,也需要资源,二者缺一不可。成大事政治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一样都不能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凡:要时时勤修炼,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做最平凡的工作,遇事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切记“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万丈高楼平地起”,大境界一定当从“小”中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