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簪、发钗、步摇、华胜、篦子、钿子,你都分得清吗?

博士龙

<p class="ql-block">发簪、发钗、步摇、华胜、篦子、钿子,你都分得清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所思,乃在大海南。</p><p class="ql-block">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p><p class="ql-block">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p><p class="ql-block">摧烧之,当风扬其灰。</p><p class="ql-block">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p><p class="ql-block">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p><p class="ql-block">——《汉乐府·有所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女子的发饰,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随着汉服文化的兴起,女子的发饰也开始流行开来,而且很多还融合了某些西方元素,或者有更多的现代创新。本文来一一详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笄(j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笄最早的考古发掘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笄”,就要说到礼俗文化,也自然回顾到礼乐昌盛的西周时期。对于男子来说,有句话叫"二十弱冠",意思是说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需要加冠行礼,然后便意味着他成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冠同男子的意义,便相当于簪(笄)同女子。在周代,当女子年满15周岁的时候,便需要举办成人礼(笄礼)了,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在这一天,家中的女性长辈会为适龄女孩盘发,然后用簪子将其固定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仪礼 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 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用来固定发髻的笄叫“鬠笄”。</p> <p class="ql-block">2,簪(zā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周开始中国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可以出嫁,如果不出嫁,满20岁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帮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笄就是后来讲的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簪,又称簪子、发簪、冠簪,是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造型为“单股”。簪的前身叫做“笄(jī)”。簪,是由笄而发展演变的,是古人用来稳固发髻或者冠帽的长针。在材质上比笄可选范围大了很多,常见材质有金、玉、牙、玳瑁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殷商时,簪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古时,发簪是男女通用。而皇帝在佳节盛典上赐给有功的大臣的礼物也通常是簪。簪子戴玉发丝之上,以古人以首为尊的礼俗,簪子还暗喻了颜面和尊严。因此古时有规定,罪犯不可佩戴发簪,即便是贵为皇帝之妃,犯了错也要退簪请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秦汉时期,发展的材质、样式得到进一步发展。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多用金玉制作而成,而且其花样也日益繁多。说明此时的发簪,已经同时兼顾了实用性与装饰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的时候,发簪还有了一个新的别称,叫做"玉搔头"。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曾盛宠李夫人,后者经常在头上佩戴一些华贵的玉簪。有一次,汉武帝便将李夫人头上的玉簪取下,然后拿来搔头。自此以后,玉簪便有了"玉搔头"的称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汉代相比,魏晋时期的发簪,也同样在材质上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比如玳瑁玛瑙翡翠这样的稀罕品,都被加到了发簪之上,来显示主人的华贵美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唐代画迹中也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见此时的发簪,在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基础上,也有了相应的美学价值。到宋明之后,贵妇开始将一些珍贵珠宝放在发簪之上此时的发簪上面的工艺水平,也达到了新高度。花钿式钗簪,是从传统簪演变出来的宋式新样之一。作为首饰的花钿原是一类独立的饰件(后面会讲)。</p> <p class="ql-block">3,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妇女的“专用”头饰之中最常见的就是“发钗”。发钗和发簪都用于固定发髻,但两者的结构有所不同:双股的簪便是钗,形似叉子(超级豪华发夹)。也由于钗有两股,分钗便被借用来指夫妻分离,如“破镜分钗”、“分钗断带”。发钗的普及大约在西汉晚期,自此以后,它一直是中国妇女的主要头饰之一,直至今天,发钗在妇女的梳妆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发夹,就是由发钗演变而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钗的样式、材质也十分丰富。而从材质来看,发钗将贵妇与平常女子做了一个简单划分:富贵女子的钗,通常有宝钗与玉钗的叫法。例如"春气暄妍御夹纱,玉钗双袅绿云",便能体现出佩戴玉钗女子的清丽脱俗。宝钗是一种较为笼统的说法,如翡翠钗、珊瑚钗、玳瑁钗、琥珀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其中,玳瑁制作而成的宝钗,其价值往往颇为重要。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山有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钗,世号灵钗。"其实,古代发钗最讨喜的寓意,便是它上面的各种吉祥图案。而玳瑁在当时,正是一种名贵的宝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玳瑁,原本是一种大海龟,由这种海龟龟壳制作而成的宝石,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古人眼中的乌龟,有辟邪、吉祥、长寿、纳福的含义,所以玳瑁宝石便经常被安置在发钗之上。《续汉书》提到:"贵人助蚕,戴玳瑁钗。"可见玳瑁发钗,是贵人的一种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宝钗相对应的,则是平民女子佩戴的荆钗。从考古学发现来看,制作发钗最初的材料,便是树枝、荆条与骨头。这其中,荆钗便是用荆条制造而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烈女传》中,举案齐眉的女人公孟光,她在嫁给梁鸿之后,便穿着"荆钗布裙"。正因这个典故,荆钗便逐渐成为了平民女子的代称。后来的铁钗、铜钗这种相对于宝钗玉钗的廉价发钗,被统称为荆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晋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龙钗,梁冀妇所制”的记载;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中国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鸾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钗不仅是一种头饰 ,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奔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p> <p class="ql-block">4,步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在发钗上装缀一个可以活动的花枝,并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饰物,这就成了另一种首饰,名为“步摇”,因为插着这种首饰,走起路来,随着步履的颤动,钗上的珠玉会自然的摇曳。《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严格意义上来说,步摇不是一种基础的发饰,它是簪子的一种特殊形式。正因如此,步摇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的美学意义与装饰价值。至于实用性与功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它从一开始就被置放到一个礼服的范围之内,汉制规定,太皇太后、皇太后的祭服中的首服为“剪氂簂,簪珥,耳璫垂珠,簪瑇瑁为擿,长一尺,上为凤凰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各一,横簪之。以安簂结。”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恨歌里提到“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可以看出来,到了唐朝,步摇已经摒弃了传统的的依附于帽子上而直接作用于发,出现在日常生活妆的配饰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步摇一般都有类似翅膀的片状或垂有流苏坠子,中国古代女子轻移莲步,流苏金饰随之摆动。如果步行速度太快,摇摆会比较严重而盘绞,这也是一种限制大幅度运动的提示,多见温婉端庄之仪。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於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步摇与簪子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其外形的设计不同,即步摇是带有流苏吊坠的装饰,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而簪子一般为单股,双股的称为钗或发钗,形似叉。</p> <p class="ql-block">5,华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p> <p class="ql-block">7,钿(diàn)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钿子,又称花钿,起源于南朝宋,有红、绿、黄三种颜,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钿花是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馀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通常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 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p> <p class="ql-block">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钿花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span style="font-size: 18px;">钿花就是眉心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钿花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有关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秦始皇时期,战国楚墓中的彩绘女俑脸上亦有阶梯状的三排圆点。钿花发展到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到了宋代,淡雅之美兴起,浓艳风格的钿花逐渐失宠,至元代,钿花终于淡出了女子的妆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总是比历史来的有趣些,关于钿花的传说,最动人的要数“梅花妆”了。据《太平御览》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某年正月初七倦卧于含章殿下,殿前一株梅树,风起花落,一朵梅花正好粘在寿阳公主额前,无论如何都揭不下来。三日后,梅花被清洗下来,寿阳公主的眉心却留下了五个花瓣的印记。宫中女子见寿阳公主眉心烙上梅花印更加美丽,争相效仿,剪梅花贴于额头,“梅花妆”便是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贴钿花可不是女子的专属权利,有时候男子也会贴钿花,例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成佛后,便在额间贴上钿花,用以他们已经褪却凡身、立地成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面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钿花除了可以贴于眉间之外,还可以贴在颊边酒窝处,称之为面靥。面靥起源于后宫妃嫔,最开始的时候是用在酒窝处点面靥来告知女官自己来了月事,女官看见后就将其排除在侍寝名单之外。后来,面靥妆逐渐演变成一种妆容。</p> <p class="ql-block">8,珠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珠花是用珠子串制的一种花饰。不同的色彩与款式,更加增添女主们身上独特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9,抹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抹额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续汉书·舆服志》注,胡广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p> <p class="ql-block">10,掩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在发髻两边,对称使用,在明清时期流行,一般质地轻巧,工艺精致。</p> <p class="ql-block">11,扁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扁方是明清时期一些妇女梳“二把头”时的主要首饰。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还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p> <p class="ql-block">12,眉心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眉心坠,很多人感觉是戴在额头上的项链。当然,实际生活中,可以这样临时凑合用。眉心坠,这根额坠由金丝串成,正中间垂落着一块成色极佳的墨绿松石,戴在额上使眉心盈然如水,清雅夺目。</p> <p class="ql-block">13,额头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额头坠与眉心坠有类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是,额头坠很少有垂在眉心的坠子。但现在的装饰中,往往都是额头坠与眉心坠合二为一。</p> <p class="ql-block">14,步摇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面谈过步摇。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于中原和南方的步摇花或简称步摇,与北方地区的步摇冠虽然系缀摇叶的做法相似,却是各有发展演变的线索。步摇花依然是女子首饰,大约只是把来自异域的摇叶移植到原有的簪钗中。后世“步摇”之名则沿续它本来的发展线索成为簪钗样式之一种,即簪首或钗首饰物有“步则摇动”之意趣的一类,并且随簪钗风格的演变而不断翻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帛画所绘墓主人,头上插一枝花树一般的饰物,似即步摇之属。出现在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今藏大英博物馆)和《列女仁智图》(宋摹,藏故宫)中的步摇,与它也很是相似。这一类步摇的插戴当有钗脚,即如同簪钗。《西京杂记》卷二曰赵飞燕为皇后,其妹赵昭仪所上贺礼中有“同心七宝钗、黄金步摇”,步摇与同心七宝钗并举,似乎性质相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朝沈满愿《咏步摇花》:“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秀领,微步动瑶瑛。但令云髻插,蛾眉本自成。”可知剪制出来的步摇花有花且有叶,乃系于细软而长的枝条。“但令云髻插”,则它当有插戴用的脚,她的《戏萧娘诗》“清晨插步摇”,又王枢《徐尚书座赋得可怜》“飞燕啼妆罢,顾插步摇花”,也都是同样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步摇花的插戴当属女性,如前举诗文所咏。它由极轻极薄的金花钿与金摇叶组合而成,自有“步则摇动”的效果,却未必俱如古式而垂珠。梁刘遵《相逢狭路间》“所恐惟风入,疑伤步摇花”,即言步摇花随风而动且易伤损的特质。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步摇花,到了唐代似已不见,虽然步摇之称始终活跃在诗文,但或者是用典,或者是指有垂饰的簪钗。</p> <p class="ql-block">15,步摇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步摇冠,《晋书》卷一〇八《慕容廆载记》提到,曰慕容跋魏初率其部入居辽西,“时燕代多冠步摇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机《步摇·步摇冠·摇叶饰片》一文最早指出步摇冠有来自域外的影响,并举出相关的实例是顿河下游新切尔卡斯克的萨马尔泰女王墓中出土的金冠,年代为前二世纪。由俄罗斯学者对它的复原研究,可知金冠上方的装饰物原是六个动物和七株树,表现一个仪式场面,仪式中神兽走向生命之树。两侧各有两只口衔圆环的小鸟,冠口分作三段,各由两枚片材扣合而成,然后系连为一,上缘预设插孔固定神兽与生命树,下缘垂系一溜尖底瓶式的吊坠。</p> <p class="ql-block">16,面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华如水笼香砌,金环碎撼门初闭。寒影堕高檐,钩垂一面帘。碧烟轻袅袅,红战灯花笑。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在古人的诗中,美人都喜欢带着面帘,或是隐约神秘,或是娇羞可人,或是仙气飘飘。所以,面帘与汉服相搭也能获得不少颜值提升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面帘真的非常适合舞台和录影,效果非常好。面帘随着音乐晃动,随后一个转身,脱下面帘时,绽放的那一个笑容相信定能惊艳四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市面上,面帘主要分两大类。流苏珠帘款一类的走路时摇曳晃荡,一摆一摆的很是灵动。珠帘间隔中露出美丽的脸蛋,让人总是看不过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纱料款的就比珠帘款更加轻盈,在脸上的感觉会更轻。纱料的就是朦胧,你好似快看清她的全脸,实际上连真实的一小部分都没捕捉到。就如扑向梦幻泡影一般,给人留下无限遐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拍摄效果来说,还是珠帘流苏一类的面帘更好。特别是其得益于精致的串珠,流苏款还能根据你的需求选择渐变排色或者纯色排色。无论你的色彩脑洞有多大,相信巧手的簪娘都能满足你。</p> <p class="ql-block">面纱是面帘的变体。</p> <p class="ql-block">17,面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铠甲是一种重要的军戎服饰,在中西方的历史上都曾出现多种形式各异的精美铠甲。据悉,唐朝时期,可以带面具出征的只有长安附近兵府的羽林卫才有资格,而且他们是精锐突骑兵,他们的面具已经是铁器了,面具和头盔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只到鼻子。这类面具的作用主要是使骑兵在戈壁上于突厥冲杀时减少风沙对面部的伤害,同时也起到了威慑敌胆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只遮住双眼的面具(眼罩),应该是源自古代欧洲。而现代汉服装饰中,出现了欧式面具(眼罩),很难判断是好是坏,可能只是一种时尚。</p> <p class="ql-block">18,流苏发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流苏发冠,也称为流苏顶簪。这个发饰是簪子与步摇冠的合体。</p> <p class="ql-block">至于娘娘皇后的凤冠,儿童的金锁银锁,美女们的耳环项链,佛教的鼻环,西方的唇钉等等,本文就不再啰嗦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汉服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穿汉服,盘发髻,佩戴发饰,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发簪、发钗和步摇。如果你在街上看到有穿着汉服的小姐姐,请许以赞扬的目光,她所穿戴皆是中国文化!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