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在通融中提升核心素养】

子贤

<p class="ql-block">  为帮助区域和学校更好地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中国教师研修网、教研网策划了“走向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变革”系列论坛暨课例展示活动。第一期的主题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第二期主题是“新课标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实施”;前两期的我们已经学习,第三期是于2023年3月15日举行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也是我们这次学习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紧紧围绕各学科课程标准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为什么需要跨学科主题?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到底能解决当下学校教育中的什么困境?“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如何设计、实施、评价?这些对于广大中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新课题,也是新挑战。</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小学文科组的老师,通过学习,共同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受到的启发,交流学习心得:</p> <p class="ql-block">  支教教师唐玲体会: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至少包括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特岗教师熊玉花体会: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到了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时还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尊重孩子的创造,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坚持以生为本。</p><p class="ql-block"> 特岗教师付芹体会:学科融合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大胆尝试跨学科融合教学,充分发挥各学科特点,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落地落实,让课堂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师生互动过程。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作为教学改革的追求,以培养出更多社会发展需要的探索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全面助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通过此次培训,大家对于跨学科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对于教师单一学科而言,学生的学习是完整、多学科融合的。而跨学科的本质是强调学生综合应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高阶思维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学习活动过程性数据采集和记录,鼓励学生利用技术分享跨学科学习成果,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反馈和调节功能。使得教学内容更充分、更丰富,对学生更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图片:小学文科组</p><p class="ql-block">编辑:邓秦芳</p><p class="ql-block">审核:李超 向玲</p>

语文

跨学科

学习

学生

素养

教学

主题

教师

课程标准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