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哈尼族(卡多)“哭嫁调”主要流行于新平平掌乡曼干、丫口、瓦寺、柏枝,建兴乡挖窖,漠沙镇胜利等村,哭嫁是哈尼卡多人婚烟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卡多男女青年有恋爱成婚的自由,双方自愿约定婚姻后,要请媒人提亲,吃定亲酒,举行隆重的“牙米峨着”(嫁姑娘)仪式。</p> <p class="ql-block"> 不论对所嫁的男方有多爱,新娘出嫁的这几天不能表露出高兴的样子,要在即将出嫁前三天,请寨中同辈伙伴,躲在闺房里哭唱三天三夜。正式出嫁那天,当新娘的哥哥将妹妹从闺房背出门时,姑娘哭得最为凄惨,一直要哭到通往新郎家的半路上,经送亲姐妹的多方劝阻才停止。</p> <p class="ql-block"> 卡多姑娘出嫁前哭唱的“哭嫁调”内容十分丰富。从曲调而言,调子大都一致,悲伤、凄凉。不论是即将出嫁的新娘哭唱,还是新娘的妈妈、妹妹、嫂子、孃孃等哭唱,每哭唱一段内容起头的那一句都是“阿么牙米巴哩嫫,阿姐倪子妮嫫哟!”(意为:“可怜的阿妈女儿哟,亲亲的兄弟姐妹”)起调,一开头就给人予凄惨寒心之感。从内容上分,有“约伴调”、“哭娘调”、“哭爹调”、“哭哥调”、“哭嫂调”、“哭女儿调”、“哭妹调”、“哭姐调”、“隔娘调”、“劝哭调”、“劝嫁调”、“出门调”、“过沟调”、“过桥调”、“过山调”等等,在不同的场合演唱不同的调子。多数调是古辈传下来的,部份调为即兴哭唱。</p> <p class="ql-block"> 姑娘出嫁前第三晚哭嫁,多哭唱“约伴调”,而前来作伴的伙伴们则哭唱“劝哭调”;姑娘要邀兄妹到闺房哭唱“哭哥调”,而当哥的也不禁唱起“哭妹调”。如即将出门时,姑娘哭得更惨,常常纠缠着阿妈哭,不梳装打扮,阿妈也抱着女儿痛哭,女儿哭唱“哭娘调”,而当妈的哭唱“劝嫁调”:女儿:阿妈的好儿吧哩嫫哟。阿姐倪子妮嫫哟!巢里的鸟儿未长满翅膀离不开阿妈,树上的果子未落花把不成果子,鬓发未盖满额际的女孩不成小合嫫(姑娘)。我还是一颗没落花把的果子,我还是一个额发没齐的女孩。狠心的阿妈哟,可你要把我嫁远方,就像出卖羽毛未满的小鸡,就象出卖奶儿未断的猪腮,……阿妈:阿妈的女儿吧哩嫫哟,阿姐倪子妮嫫哟!肥猪难养一世,耕牛难使一辈,姑娘长大不可一辈子守养父母。天地相合,男女相配;春天,柳枝儿要发新芽,秋天,家燕儿要远飞他乡;阿妈的牙米(女儿)呀,你就像春天嫩嫩的柳芽,你就像长硬了翅膀的家燕儿,长大了要出嫁成家立业,这是祖祖辈辈兴下的事。</p> <p class="ql-block"> ……听了阿妈的劝嫁,女儿哭得更伤心,她又唱上一调:阿妈的女儿吧哩嫫,阿姐倪子妮嫫哟!我们姐妹兄弟都是一娘生,姐妹兄弟都是一父养,为何姑娘像树叶随风落?为何姐妹要离家去嫁人?温暖的火房子,是姐妹兄弟一起益,长长的梯田,是姐妹兄弟一起开,为何哥弟留家继祖业?为何姐妹出嫁当牛马?祖先传下的规距啊,为何对姐妹这般不公平?姐妹们啊,女儿的命就像漂在水沟上的枇谷,不知顺水漂流到哪方?……听了女儿的哭诉,在一旁的姨妈也忍不住劝女儿:阿妈的女儿吧哩嫫,阿姐倪子妮嫫哟!兄妹本是一娘生,兄妹如同手足亲,兄弟继祖业,姐妹嫁出门,女儿啊,这是古老的规距。从前古时候,阿匹梭摩(合尼祖先)生儿育女时,儿子先吃了阿妈左边的奶,儿子是守家人;姑娘后吃到阿妈右边的奶,女儿是出嫁的人。不是阿妈心狠,不是阿爸心恶,兄弟姐妹一娘生,割心割肝一样痛,阿妈、阿姨也难舍你呀!可今天你要出家去当家,祖上传下的规矩难违背。……这时,站在一旁来背妹出门的阿哥直听得寒心,也忍不住唱上一段〈劝妹调〉〉:阿妈的女儿吧哩嫫,阿姐倪子妮嫫哟,一条牯子牛长大了,叫声远传四方;一个姑娘长大了,名声就会远扬。牯子牛不犁田不值钱,阿妹长大不嫁人不体面。……阿哥的“劝妹调”引来闺房内更多的哭唱声,阿妈、阿姐、阿妹、阿孃以及新娘的伙伴们都在哭,哭声此起彼伏,人人泪流满面,那场面,连坐在闺房外火塘边喝酒的老辈人,听后也沧然泪下。哈尼卡多人的“哭嫁调”,以其丰富的哭唱内容,以及女儿出嫁前众女性聚于闺房相互哭诉的形式,一方面表现了哈尼族社会中男女不平等以及妇女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愿望,也体现出哈尼卡多人养儿育女的那份艰辛以及父母与女儿间的那份深情厚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