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去半山源村,还是十多年前在张村乡工作的时候,由于时间匆忙,那时没有时间很好的看看这个深藏大山中的小山村。前几天,为了了解县内古茶亭遗址,我与半山源村的书记陈利平,村里的乡贤、县融媒体中心范正民等人一道,驾车专程去半山源 考察这里的古茶亭,短短半天时间,却让这个小小的山村在我心底留下深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半山源村是贤良镇辖下湖源村的一个自然村,从新杉线贤良与张村辖区交界处的上交溪口进去约4公里路程,一路沿小溪流而上,过了后溪电站大坝,水库的尽头便是半山源村。</p><p class="ql-block"> 过去,这里进来曾经有一条很古老的古道,从景宁县城过来,一路经沙湾、毛洋等地,在下交溪口进入庆元县境内,沿南阳溪而上,经南阳、张村、库山、后溪,到了半山源开始往上爬,过库坑自然村(现已整村搬迁至县城)后越过山岙,再到青草村,又往上,越过大山,经五大堡乡的梧桐洋村,再到洋心,过兰溪桥(古时候兰溪桥不在现在这个位置,而是在下游百山祖方向与杨楼方向两溪汇合处)、应岭尾到庆元县城。</p><p class="ql-block"> 在半山源这个地方,古时候叫“上埠洋”。在此,古道分成两条:一条往庆元方向,另一条往百山祖下的白水漈村,经白水漈村到久住洋,再往斋郎、合湖方向,所以,半山源是一个古道的三叉路口。</p><p class="ql-block"> 古人为了修建道路,很多地方成立了“路会”这种民间组织,负责向社会募集资金和劳动力,把一条条古道修建成石砌道路,并在山岭半腰或三叉路口等要冲之处修建茶亭,为过往客商提供免费的茶水,让他们在此休息和消暑解渴。半山源茶亭就是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半山源村不但有茶亭,而且还是先有茶亭后有村:先是路会在此建了茶亭,后是周姓人家看到此地平坦,又有溪流,依山傍水,于是就迁到此处,在茶亭边上搭寮居住,开荒种地,渐成村落。因此,古时候这个村子不叫“半山源”,而叫“茶亭沿”,地图上则叫“茶亭”。</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大山里成长的缘故,我对古树有一种特殊的喜爱,而且固执地认为,一个村落,如果没有几株像样的古树,这个村就谈不上什么“底蕴”,半山源村村口的那些老树,是我首先喜欢上这个村落的依据,几人合抱的大柳杉、枫树等,把几十栋当地传统式的土墙黑瓦木头房掩藏在深山老林之中,显得特别有情调。我们去的那天,正好是桃花怒放的时节,村前,古树历经一冬铆足了劲,只待春来萌发新芽,几株大枫树知春早,早已春芽萌动,嫩绿的颜色与深黛的柳杉形成强烈的对比,后面的房子隐隐约约,但让人惆怅的是,村里人去楼空,没有一丝炊烟。</p><p class="ql-block"> 树底下,有一座小小的砖混结构小楼,原来是村里的办公楼,但现在整个村的人都去县城居住了,所以小楼也是铁将军把门——门窗紧闭。小楼前有一个空坪,约莫可停十几辆车子,但只有我们开去的两辆车,显得空空荡荡。</p> <p class="ql-block">“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自然本来特别垂青于这个小山村:四周大山紧抱,两条从深山里流过来的小溪在这里交汇,不但有水,而且十分平缓。我站在村口那座小石桥上,想象着当年村里人丁兴旺的时代,小溪里一定充满了孩子们戏水的欢乐和喧闹,和妇女们淘洗衣服时用木锤子拍打衣物的“噗噗”声。但这一切,已经远离我们而去,只有小溪里潺潺流水依然奔流不息,带着我们的惆怅向远方流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造访半山源,目的是茶亭,村委会副主任周明库带着我们去看茶亭。</p><p class="ql-block"> 在半山源这个地方,主河道是从北边的百山祖主峰下来,因此古道就不再沿主河道上行,而是沿着南边元头峰流下来的一条小支流方向继续往西前行,经库坑越过山岙往庆元方向。因此,古道就贴着小支流边的山脚下经过,茶亭就建在古道之上,南边靠山是一幢占地一百多平方的土木结构老房子,过去这里不但可以住人,而且还备有客房可供过往客商住宿。门前建有门廊,古道就从门廊中穿过,廊的两边设有长凳,可供过往客商在此停脚歇息、饮茶解渴。</p><p class="ql-block"> 据村里的人介绍,这个茶亭很古老,相传在北宋时代就形成,到了1920年,也就是民国九年的时候,当地的路会集资扩建茶亭,把原有的茶亭建得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在此歇息。并在村北一个叫“漈根洋”的地方购置了5亩农田作为茶亭的产业,谁负责在茶亭为过往客商烧茶热饭,这块田产就免租给谁家耕种,由于这种制度,使得茶亭有了固定的管理人员,为过往客商提供了良好的服务。</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庆元至景宁公路新杉线开通,这条古道从此失去交通作用,渐渐冷清下来,茶亭也被改成村小学校舍,再后来,小学也并到贤良,茶亭再次被冷落,随着近几年村里的人全都搬迁到县成,茶亭老房失去管理,如今已开始坍塌。</p><p class="ql-block"> 我冒着险走进茶亭,里面早已破败不堪,西边的一个屋角已经坍塌下来,到处都在漏雨,可能过不了三五年,整个茶亭就将倒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道上没有了行人,路也就荒废了,我们往前走了一段,很多地方已被野草淹没,一些裸露的地方,则长满清苔,显得那么沧桑,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古道当年的热闹与繁忙。</p><p class="ql-block"> 是的,这条古道虽然深藏大山之中,但在古代,却是一条非常繁忙的要道:从庆元县城到景宁县城,和张村一带到庆元县城,都是必经之路,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张村一带的所有外来生活、生产物资都要经过这里,大山里的香菇、茶叶、笋干、木耳以及鹿含草等等土特产中草药,也是从这里一担一担挑出去,每日里古道上的的石块被挑夫们手中箍了铁环的木棒敲打得叮叮当当,响声不绝。</p><p class="ql-block"> 茶亭里也是你来我往,烧水的大铁锅从早到晚一天烧个不停,门口的长廊上,过往行人在此相聚。一坐下来就不分生熟,或扯些前朝典故,或讲些地方趣闻轶事,有时候一个乡野笑话,就可以引得人们哄然大笑,此时,就是那些常年奔波在古道上的挑夫们,也暂时忘却了挑着沉重的担子翻山越岭的艰辛,参与了这一喧闹的笑声当中。</p><p class="ql-block">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过往云烟,只留在老人们的回忆之中,且渐行渐远,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