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心灵的励志经典《波斯语课》系列之“艺术的遗憾”

传媒人走遍天涯

<p class="ql-block">  《波斯语课》可以说是一部国际化合作的精品佳作,乌克兰裔导演佩尔曼执导的《尘雾家园》曾获得第76届奥斯卡奖三项提名,饰演犹太人吉尔斯的阿根廷裔法国青年演员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Nahuel Pérez Biscayart )曾获得凯撒奖最佳新人男演员奖,饰演德国军官科赫的拉斯·艾丁格(Lars Eidinger)是当今德国演艺界的重量级人物,曾主演高分神剧《巴比伦柏林》。《波斯语课》这个项目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三个国家的制片公司共同出品,但是由于主创人员构成等原因,《波斯语课》错失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引得影迷们扼腕叹息:这不仅是《波斯语课》的遗憾,更是奥斯卡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非常理解影迷朋友们的心情,但我认为错失奥斯卡,除了上述的原因,也有影片本身的原因,也就是说,《波斯语课》自身也存在一些创作上的遗憾。列举一些,供大家讨论。</p> <p class="ql-block">一、致命遗憾</p><p class="ql-block"> 场景29、场景30、场景31,集中营来了一位真的波斯人囚犯,麦克斯如获至宝,急不可耐地揪住吉尔斯与真波斯人见面,然而等他们回到营房,却发现真波斯人已经被人杀害,而凶手是欠吉尔斯一个人情的犹太人囚犯马尔科,他报答恩人吉尔斯的方式竟然是残害一条无辜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这部分本来应该是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真假波斯人就要相遇,谎言就要揭穿,矛盾冲突也升级到最紧张激烈的临界点,此后,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命运都充满了危机和悬念,然而导演却让马尔科杀死了那个真的波斯人,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仅终结了一场最具张力的矛盾冲突,使影片错失了提升艺术境界的大好良机,而且也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如果为了保护一个无辜的生命却要剥夺另一个无辜的生命,这和纳粹法西斯又有什么不同?!!!</p> <p class="ql-block">二、非致命遗憾之一</p><p class="ql-block"> 场景11,麦克斯押解吉尔斯外出倒泔水,故意为他制造逃跑的机会,吉尔斯不知是计真的逃了,但没走多远遇见一位当地人,告诉他一边是雷区一边是沼泽地还有狗和德国兵,他根本不可能逃出去,劝他趁着追兵还没到,赶紧回去,一场生死危机擦肩而过。此处有漏洞:那个身穿制服、手拿猎枪的是什么人?如果是德军阵营的人为什么会为吉尔斯着想?如果是法国当地人,在纳粹占领法国的背景下,如何能够手握猎枪出现在集中营附近?</p> <p class="ql-block">三、非致命遗憾之二</p><p class="ql-block"> 场景17,德军士兵医疗站,德国军医问吉尔斯昏迷中说的是什么语言?吉尔斯说是波斯语,但不是真的波斯语,是我编的。这场戏是个大漏洞,吉尔斯为什么把救命的谎言轻易地向一个素昧平生的德国军医和盘托出?现实生活的逻辑肯定是德国军医分分钟就出卖了他。</p> <p class="ql-block">四、非致命遗憾之三</p><p class="ql-block"> 影片采用首尾呼应的方式两次展现了一座废弃的基督教堂,创作意图肯定是用教堂与集中营 进行对比来渲染气氛,第一次是场景11吉尔斯试图逃跑时路过教堂,第二次是场景35纳粹覆灭前夜科赫带着吉尔斯离开集中营各奔东西,吉尔斯又一次走过这座教堂,这里也存在一个漏洞:前面交代教堂离集中营并不远,后面科赫带着吉尔斯已经走到集中营外的安全区域,吉尔斯怎么自己又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波斯语课》整体上是一部触动心灵的励志经典,无论是故事题材的传奇还是主题内涵的厚重,无论是人物形象的鲜明还是故事情节的生动,都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但是部分细节处理的不够圆润细腻,尤其是真假波斯人对决的场景处理失当,给影片带来严重的内伤,这应该是《波斯语课》与奥斯卡失之交臂的重要原因,也为电影这种遗憾的艺术又增加了一份艺术的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