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蕴育了戏曲 戏曲鲜活了古城

樗栎

<p class="ql-block">  古城蕴育了戏曲 戏曲鲜活了古城</p><p class="ql-block"> --在世界戏剧日访正定元曲博物馆与彭蕙蘅戏曲艺术传承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戏剧之美,共享戏剧艺术给人类带来的精神财富,1961年国际戏剧协会将每年的3月27日设立为世界戏剧日。</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戏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影响。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就是元曲,分为元杂剧与散曲。元曲是汉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灿烂的文化,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有独有的特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正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1600多年的建成史,被称为“元曲的摇篮”,形成了以白朴为代表的真定元杂剧作家群,使正定成为元初杂剧兴盛的中心之一。今天,我们就带您一起穿过这时光流转的小巷,走进正定元曲博物馆,领略悠悠元曲的前世今生,这也是一次中国戏曲的追根溯源之旅。</p> <p class="ql-block">这座位于正定县十字大街东北的马家大院,始建于清末民初,它是正定县最为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落,建筑布局严谨,做工考究,结构造型上具有山西民居的特点。如今,这里承担着非同寻常的使命,正定元曲博物馆就坐落在此,走进院内正房面阔三间,两厢各三间,进深两间,古朴庄重,古香古色,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元曲博物馆设在老宅院落中,在全国范围内亦堪称首创。</p> <p class="ql-block">元曲博物馆以“曲韵天成、遗音流响,正定元曲文化陈列”为主题,共分四个单元,较全面阐述了正定元曲艺术的发展经过,陈展面积430平方米,共5个展厅,展板面积680平方米,展线长20米,多媒体8处,收集高仿元代磁枕26件,古本书籍140余册。</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馆)元曲的使命与担当</p><p class="ql-block">元曲与汉赋、唐诗、宋词并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元杂剧早期重要的创作中心和演出中心正是正定。当年一个元曲的作家群体就活跃在这块土地上,正定在元曲历史发展中具于非常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展墙上细述了元曲的起源、形成和繁盛轨迹,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元杂剧的剧本形式、元杂剧的角色行当、五宫四调与曲牌、元散曲-新体诗。展厅内的天净沙展墙,从高处垂线吊挂的一大片曲牌,很有特色。</p><p class="ql-block">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正定县依托厚重的元曲文化,精心打造“元曲”专题博物馆,成为古城正定一张风雅别致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寄生草、脱布衫、朝天子、美中美,琳琅词牌挂于其间,每一词牌之后是一曲悠扬,这些旋律多已丧失,在没有留声机的古代,消失于耳耳之间,唯留三字,寄托其意。</p> <p class="ql-block">这是真定元曲作家的剧本插图,一幅一图,曲图相切。图画反映的不仅是绘画人的功底,更是那人眼中的风景,空白与细密的线条,人物在黑白画纸上作揖、谈笑、宴饮、赏景,或于亭中,或于荫下,借由插图补充脑中构建的曲中世界。</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馆)阳和戏楼</p><p class="ql-block">元代真定的元曲文化之所以流行,除了结合当地传统民间的戏曲艺术外,还有很多外地乐工纷纷聚集正定,形成了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再加上当时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得这些民间艺人的作品流向民间,也使得元曲文化真正走向了民间。</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名楼众多,没有哪一座楼对文化的影响能够超越正定的阳和楼。元代,阳和楼周边是真定最繁华的区域,文人雅士喜欢登阳和楼把酒临风,吟诗作赋,聚集在阳和楼上研讨作品,交流创作心得。就是在阳和楼上的一次次碰撞中,元曲从民间俚语入诗,转向创作的文人化、专业化的全面过渡,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阳和楼就是元曲的摇篮。也正是有了阳和楼这个交流的平台,才奠定了真定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此后,正定的戏曲事业一直长盛不衰,清末成立全国第一个票友组织蓝菊社,蓝菊社延续为正光剧社和二黄学等票友组织,赵振铎、李秀章等经常组织票友自娱和演出,戏曲越来越深入普通民众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古人即知借画表意,形象与抽象的结合便于恰切地传情达意,现代人亦知借匠人之手,以泥塑之形,表现市井勾栏中观看表演的人群,他们或是赶考的举子,或是带子出游的母亲,或是卖物商贩,或是无聊散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小小的戏台前他们投入一场元曲之中,共享着某种真实的由元曲家创造的精神世界中。今人观古人,古人观杂剧,意识交汇之处,绵长曲声在其间流淌。</p> <p class="ql-block">令人痛心的是始建于金末元初阳和楼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2017年复建的阳和楼再次气势恢宏地伫立在正定古城的中轴线上,楼是新楼,却又脱胎于中国建筑专家梁思成画就的图纸,于旧址复生,亦成为历史文化街尽头的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馆)白朴生平</p><p class="ql-block">白朴(1226-约1306)在正定生活了41年,是正定养育了山西才子,也是正定的经历成就了他的元曲生涯。白朴的父亲是金世宗枢密院院判。在蒙古大军灭金的时候,元好问救助的少年就是8岁的白朴。幼年白朴与家人失散,跟随他父亲的朋友元好问逃出汴京,受到元好问的教养。白朴自幼聪慧,精于度曲,十几岁就才华出众,声名远播。然而生逢乱世,幼年仓皇失母的离散之痛不绝于胸,因此成年后他也无意于建功立业,并对元朝的统治异常反感。只是以纵情诗酒,游乐山水为己事。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正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41岁时曾北返正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正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正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仍被他谢绝了,终生不仕,八十岁时死在杭州。</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馆)白朴元曲成就</p><p class="ql-block">白朴创作的杂剧《梧桐雨》被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悲剧之一。他的另一部杂剧《墙头马上》被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喜剧之一。他另有《崔护谒浆》《萧翼智赚兰亭记》《李克用箭射双雕》《楚庄王夜宴绝缨会》《祝英台死嫁梁山伯》《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等14部元杂剧本。</p><p class="ql-block">《裴少俊墙头马上》讲述李家小姐千金与裴家少年少俊游园偶遇,互相爱慕,几经周折,终得团圆,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他们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坚持不屈,表现了青年要求婚姻自由的坚强意志和对爱情的忠贞。</p> <p class="ql-block">仿制元代瓷枕,方正坚硬的瓷枕令人感受身处其上的滋味,那时躺在瓷枕上的人在异质的空间中,又在思考着怎样的个人心事,经历着怎样波澜的人生经历,我们不得而知,但瓷枕作为介质,带领我们穿越浓浓的历史天空,想象出别样的人生风景。</p> <p class="ql-block">(第五展馆)元曲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元曲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也在内容和主题上涉及了多个领域,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元代时期的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元曲的创作和演出对中国文学、戏曲和音乐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展厅内能见到许多老物件,比如脸谱、戏装,再比如堂鼓、唢呐、笙、板、中阮、京胡、琵琶等十几种乐器,似还回响着当年那幕幕元曲的绕梁余音。</p> <p class="ql-block">厅内还有一个小舞台,当然也不乏现代元素,打开电脑便可以听各种元曲剧目,此外还设有大屏幕,简单操作之后可以签名和留影,增加了观赏的互动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另外,非常值得一看的是,彭蕙蘅戏曲艺术传承工作室也坐落在这座古朴的院落中,工作室将打造集戏曲艺术研究、整理、交流、展示和表演于一体的现代戏剧空间,在这里更好地团结艺术家,做好传戏、传艺工程以及戏曲传播工作,让戏曲瑰宝还戏于民、惠及于民,将“省戏”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艺术是凝聚振兴力量的重要载体。艺术介入乡村振兴,以不能割舍的乡愁和独具地方文化基因的审美价值,汇聚力量投入到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中。“彭蕙蘅戏曲艺术传承工作室”在县委宣传部、文体局、县文化馆等部门领导下,配合正定县推进乡村振兴“解民忧、惠民生”十大工程实施之“艺抹乡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组织小分队定期下乡讲座演出,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对乡村业余文艺爱好者进行辅导排练和专业指导培训,带动和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培养一批不走的农村文化队伍。</p><p class="ql-block">2023,在正定古城,每月月中(阳和楼系列活动)和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彭蕙蘅老师和她的学生、徒弟们都会常态化开展下基层系列演出活动,敬请大家游古城赏大戏享文化大餐。</p> <p class="ql-block">所有展厅参观完毕,步入院中,仰望第二院楹联“融汉唐歌舞两宋弦吹集萃大元乐府;汇今古才人四方俊彦增辉华夏文章”既追溯了元曲的发端和源流,又描写了元曲创作队伍的壮大和社会影响。</p> <p class="ql-block">元曲博物馆虽不足千平方米,却是布局小巧精致,展品丰富饱满,栩栩如生,似耳边回响着当年那幕幕元曲的绕梁余音;我们又仿佛看到伴随着声声鼓点唱歌的元曲演员们穿着那黄衫在戏台上随韵哭笑,演绎各色人生。这里使一座古城穿越千年变得生动明亮起来,让人流连忘返。如果您也意犹未尽,请您走进元曲博物馆,跟随历史的脚步,身临其境探寻元曲的魅力吧。</p> <p class="ql-block">感谢元曲博物馆甄馆长为我们提供了宝贵资料,使人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余秋雨曾说过:“在研究中国戏剧的时候,正定是一个避不开的地方,元代杂剧主要就产生在这一带。”元曲博物馆把传统戏曲与古城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中国戏曲独有的韵味,也让一座古城变得鲜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春天来了,让我们相约在春暖花开时……</p> 戏剧活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