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仨老头

木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回汉,俺老爸有个心愿,就是要见见他的两个老朋友:姜赤和黄本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此,我买了水果,网购了新茶,又打电话约好在三个人的中间地带,汉口的洞庭街姜赤家见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和老爸打了的士就出发了。一路上,老爸和我讲述他们三人的关系。他们都是当年解放战争南下大军中的一员,其实是4个人,其中有个刘家骏叔叔因病很早就去世了。当时由于南下部队很多都是工农干部,他们这几个知识分子因臭味相投就聚在了一起,当时部队领导还批评他们有小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他们置若罔闻,把友好关系一直持续到现在,尽管都是耋耄之年,友谊并没有中断,而且日渐亲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么老的人,呆在一起总共就是五年,还能这么亲密,我感觉不可思议,于是很期待这次见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汉口洞庭街,姜叔叔的二女儿姜昕已经站在楼下等了。这一带是过去的法租界,位于长江边,它在一片法式建筑中独立着,是一幢古老的红色的三角形状的俄式风格的建筑,据说已经列为国家级保护建筑,它满带着异国风情立在道路当中,三角形的锐角部位,像一块大礁石,将一条宽阔的马路,如河流分岔般地变成了两股。这就是著名的“巴公房”,1901年建,是俄罗斯茶叶商人巴普洛夫的公寓,外墙用非常结实的大石头垒成,里面层高起码有6米,宽大的楼梯全部用很粗的实木做成,虽然地板已经很破旧,但仍能看出当年的红色。姜昕介绍说,这里面冬暖夏凉,虽然里面很残旧,很多地方的原始状态不能改造,但是姜叔叔不舍得离开,周围就是武汉老城区,中外闻名的小桃园和五芳斋就在旁边,生活很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二楼,我看到了姜叔叔和阿姨,块头大的姜叔叔的嗓门也很大,边嚷边把老爸的手握住不放。阿姨瘫痪在床,姜叔叔腿脚不方便,两个人的生活起居全靠2个退休的女儿照顾。过了一会,黄叔叔一家三口也到了,他们三个战友相互拍打,闹成了一团。黄叔叔家的张阿姨告诉我,他们三个人年轻时形影不离,如果你找一个人找不着,在另一个人处保准能找到,三个人的钱都伙在一起花。姜叔叔告诉我,有一次出去吃饭,吃完了没钱付账,店家不让走,只好把我爸的戒子当了换钱解燃眉之急。他把过去的照片给我看,了不得,不折不扣的四个帅哥,搁到现在都是像电影明星,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出当年的影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三个在那边说得热火朝天,我仔细听了听,不外是当年怎么样啊,后来又怎么样啊,各人说各人的经历和家庭,谈谈当年的其他战友,互相骂对方是倔脾气,不听领导的话等等。我们三家的女儿在另一边聊天,等他们聊得告一段落,我悄悄问老爸,你听到他们说什么了吗?老爸摇摇头:听不清楚。原来他们都是在各说各的,根本没听到对方说什么。听到这里,我们三个女儿再也忍不住了,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家里他们因为耳聋是要靠女儿做翻译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论我们怎样反对,姜叔叔执意要请我们去外面吃饭。无奈只好随他们到了楼下对面的一个很有西式风情的酒楼。菜式是姜昕安排的,清淡可口,饮料是无糖的酸奶。我一再夸姜昕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把老人照顾得体贴入微,姜叔叔眨着眼睛对女儿说,可不要骄傲啊。姜昕也一板正经的对老人说:是是,还要继续努力。席间,姜叔叔因为为我老爸夹菜,由于手颤抖把酸奶打翻了,他求救的对女儿说:女儿,我闯祸了。我们都笑他,他眨眨眼又说,我不给你们夹菜了,省得老黄说我偏心,老给老晏夹不给他夹。我乘着他们说话间,悄悄抓起包好像去洗手间的样子离开了包房,直奔楼下想要买单。谁料姜昕很快跟出来把我拦住了,回来后,姜昕对她爸竖起大拇指说,老爸,你真厉害。老姜得意的对女儿说,你老爸没老年痴呆吧。原来是他识破了我的计划。我对着他的耳朵大声说,你太狡猾了。姜昕马上接着说,他比狐狸还狡猾呢。全桌人都大笑起来。时间在欢快中不知不觉过去了,我们要分别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个老人加起来260岁,经历了解放战争、三反五反、反右、文革和改革开放,虽然坎坷磨难,但是他们乐观坚强,如今能活在浓浓的记忆中,其实是很幸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个老人又在约定,打电话啊。其实我们都知道,那也是他们各自自说自话,可是在他们看来,这很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三个女儿也各自留了通讯方式,我们都希望把这种友情延续下去,认识这两个同龄人,我感觉非常亲切,她们俩也有同感,这是我此行回汉的一大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于2011年12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