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芝的美篇

张杨芝

<p class="ql-block">  打藜蒿</p><p class="ql-block"> 张辛夷</p><p class="ql-block"> 藜蒿又叫“芦蒿”,是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湖泊草滩岸边附近。用它与腊肉同炒,是我们湖南的一道名菜。采摘藜蒿,最好时机是二、三月份。我们这里有“二月三月是藜蒿、四月五月当柴烧”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里将采摘藜蒿都习惯说成“打藜蒿”。我家住在洞庭湖畔,每年春节过后,晴好天气,爸妈总带我去打藜蒿。今年也不例外。那是三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吃过早餐,我提着篮子跟着爸妈来到了洞庭湖大桥下的湖滩。去年天旱下雨少,湖水瘦得如一条飘带,亮在湖中央。湖滩草地趁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抬眼望去,满眼都是绿色。春风一吹,湖草足有尺多深了,它们在那快乐地扭动身姿;有黄色、红色的花朵,在碧草间微笑;藜蒿及野蒿就隐身在它们中间。不少人在那忙碌。我们也很快行动起来。爸爸告诉我,要善于辨别“藜蒿”与“野蒿”。它们长相很相像,但藜蒿叶片边沿有细细的锯齿,反面有绒绒白毛,野蒿却没有。如不加分辨采摘,“李鬼”就很容易混进来。野蒿有种难闻的味道,是不能作食材的!我按爸爸说的去寻找,当然,我的主要分工是体“提篮接蒿”。爸爸是慧眼识“蒿”的高手,不消一刻,他就会采摘一大把,接着便兴奋地喊我“辛夷,快提篮子来!”我呢,就像袋鼠般高兴地跳过去,将藜蒿接到篮子里。在草地间奔走,看到中意的野花,我就将它们采来插在头上,自我感觉良好。……时近中午,我们已采摘不少藜蒿。选择一块干净的沙丘,我与爸妈围拥一起,边闲聊边择选藜蒿,辨“伪”去叶,留下“精品”——小半篮藜蒿!</p><p class="ql-block"> 回家后,妈妈乐于掌勺。很快,一盘腊肉炒藜蒿便上了桌。平江山里外婆用柏树枝熏制的腊肉与我们在洞庭湖采摘的鲜嫩藜蒿亲密接触,立刻碰撞出特有的香味。夸张点说,我闻到这种香味,喉咙里便伸出“手”来了。品尝着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别有滋味,一个字: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