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苍背山雀(学名:Parus major),别名为吱吱黑、白脸山雀、子黑,是一种山雀科山雀属的小型鸟类。其体长为13~15厘米,体重为12~17克。<span style="font-size:18px;">苍背山雀</span>头额至后颈为黑色,胸腹部中央有一道黑色宽纵纹,[3]上体为蓝灰色,下体颏、喉和上胸为黑色,其余下体为白色或微沾黄,虹膜为暗褐色,喙为黑褐色,脚为暗褐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 苍背山雀</span>雌、雄同形同色,其区别在于雌鸟的体色暗淡缺乏光泽,胸部的黑色纵带较窄。</p> <p class="ql-block"> 苍背山雀存在于开阔的落叶林地、河流森林、灌木丛和花园的各种栖息地中,有时也见于人工绿地和疏林灌丛。在夏季,苍背山雀最高可以分布到海拔3000米的山区,冬季则会向低海拔的平原地区移动并结成小群活动。因为它们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突然变化,其会通过生活在有人居住的城市或农村地区,来抵御那些不敢接近人类生存环境的习惯性捕食者。苍背山雀通常为留鸟,在极其严酷的冬天会进行迁徙。</p> <p class="ql-block"> 苍背山雀是杂食性鸟类,喜好昆虫,也会食用种子等植物性食物。苍背山雀会在繁殖期外成小群活动,活跃地在树枝间跳跃,或悬挂在枝稍叶下觅食,偶尔也在空中或地面捕食。它们的喙在一年中会因饮食的变化而自然地改变形状和大小。春季和夏季是苍背山雀的繁殖和照顾幼崽的季节,鳞翅目幼虫等富含蛋白质的昆虫是幼龄鸟的主要食物来源。成年苍背山雀则经常在树上、灌木丛或地面上寻找昆虫和蜘蛛,尤其是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其会捕食松毛虫、天牛幼虫、蝗虫、蝇类等害虫。偶尔,会吃种子、坚果和浆果。在夏季苍背山雀的喙会伸长,使鳞翅目幼虫和蠕虫的进食变得更加容易。</p> <p class="ql-block"> 苍背山雀喜欢成对或形成小群活动,其领域不稳定,有强烈的领域行为,具有攻击性。它们会与其他鸟类抢夺筑巢领地,扔出其他鸟类在占领时巢箱放的材料甚至驱逐其他鸟类。苍背山雀性格活泼,除进入睡眠状态外很少静止下来,其叫声悦耳动听。苍背山雀善鸣唱,叫声为“自嘿、自嘿、自自嘿、自自嘿、自自嘿嘿”,“自啵儿、自啵儿”或急促的“嘿好、嘿好、嘿好、嘿”。雄性个体在繁殖季节会通过鸣唱来占据领域和吸引雌性。</p> <p class="ql-block"> 苍背山雀的分布范围极其广泛,包括整个欧洲、亚洲大部分地区、非洲西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其主要分布于白俄罗斯、比利时、法国、德国、马来西亚和西班牙等国家。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南北方各地,较为常见,均为留鸟,少数苍背山雀在冬季进行小范围游荡。</p> <p class="ql-block"> 苍背山雀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其是一种以害虫为食的有益鸟。作为狂热的食虫鸟类,在春季和夏季,其是小型鳞翅目(Lepidoptera)动物的幼虫等害虫的主要捕食者,是农业、林业及果区中极为重要的益鸟。</p><p class="ql-block"> 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 拍照地点:湖南永州市冷水滩区渣村</p><p class="ql-block"> 摄 影:风雅侠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