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林海日报》征文 因为热爱 所以追求

红嫣然

<p class="ql-block">  初识《林海日报》,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那时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单位订阅的多种报刊中,《林海日报》是我最喜爱阅读的报纸之一,因为这份报纸有我们林业的特色,字里行间有和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这份报纸不仅让我了解到林区的大事小事,更让我看见了更大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相对于《林海日报》新闻版而言,我更喜欢读文艺副刊“映山红”和生活周刊“绿荫”版的内容,我喜欢那些描写林区人生活的故事和描写林区四季的美文,那些散发着泥土气息和大自然芬芳的文字,令我陶醉,让我着迷,更给我以精神的陶养,那些文字让我知道了林区的老故事和林区的风土人情,那些描写四季的美文更让我爱不释手,对特别喜欢的文章我就剪下来做成剪报,对喜欢的好词好句我还会认真抄录下来,方便珍藏和随时阅读,也正是那时对文字的热爱和积累,为我日后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当年每每读到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有文章在这张报纸上发表,这样的想法在心底反复萌动,并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  2005年,我所在的部门人事调整,我有幸成为库都尔林业局工会宣传部的一名宣传干事,从此,我和《林海日报》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互动。作为一名工会战线的通讯员,我积极撰写工会组织维护职工权益、帮扶困难职工的报道,大力宣传各级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竭诚服务职工的内容。写作的过程也从最初的迷茫到不断树立信心,从不得要领到渐入佳境。</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在林海日报社举办的首届“林区新闻工作者新闻摄影、短视频”大赛中,我的参赛作品《喜笑颜开迎丰收》荣获摄影类一等奖。作品从黑木耳种植户喜获丰收的场景中,真实展现了困难职工脱贫致富的生动画面。</p><p class="ql-block"> 2021年,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库都尔森工公司工会深入一线广泛调研,征求驻防快扑队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一线职工的“点单”要求,公司工会分别为四个靠前驻防的 100名驻防快扑队员购买了保温饭盒和防寒潮羊皮褥子。当驻防队员收到自己的“点单礼物”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我将这一时刻用相机记录下来,这张名为《暖到心坎里》的摄影作品,多次被林海日报社采用。</p> <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不断丰富,我偿试用手中的笔来表达我对生活的感受、对林区的热爱,在身边好友的鼓励下,我将几篇既有创作灵感,同时又散发着生活温度的杂文投稿到《生活周刊》,在无比的期待和忐忑中,散文《我的父亲母亲》见报了,看着属着自己名字的文章变成铅字,我拿着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之后撰写的《怀念大黃》《女人,你为谁洗手做羹汤?》《荼蘼花事尽紫菀独盈枝》《为花起舞 生命无悔》《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等文章陆续见报后,不仅圆了我多年的写作梦想,更激发了我不断创作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基于对写作的热爱,我还根据不同题材,偿试用不同的裁体来创作,当第一首诗歌《稠李子树的独白》和读后感《减法生活自在人生》在四版发表后,使我在运用多种载体创作上树立了信心,而每一次的偿试,也是不断突破自我和成长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几年来,我陆续在《生活周刊》绿荫版和《林海日报》映山红版发表随笔杂文20余篇,在新闻版发表的新闻通讯和图片更多。如今,我也有了贴着自己作品的剪报本,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林海日报》的支持和鼓励分不开,尤其是新闻版和绿荫版的编辑对我的帮助更是意义非凡,我和她们素未谋面,但她们经常热情地对稿件提出修改意见,为我这个普通作者默默作嫁衣裳,让我从心里升出无限的感恩和敬意。</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与《林海日报》结缘已30余载,我见证了《林海日报》从单一版面到多媒互动、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30年来,我从《林海日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到一名通讯员,我在文字的世界里默默耕耘,虽有辛苦,却甘之如饴,《林海日报》也记录和见证了我的成长和进步,她既是良师,也是益友,更有一路成长的美好追忆。</p> <p class="ql-block">图文:李春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