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遗产邮品欣赏(四十三)良渚遗址

甜甜

055 良渚遗址 2019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凤都路,地处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良渚古城遗址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一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这里先后发现了高等级墓地、祭坛、玉礼器系统、大型宫殿基址300余处。 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良渚古城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良渚文化对其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实证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多元一体,并真实、完整地保存下来,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良渚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共发现六座水门。 良渚古城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的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除了莫角山巨型台址,良渚古城中部位置还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墓葬—反山墓地。莫角山土台和反山墓地均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考古发现。 良渚古城遗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数量达1万多件。 玉琮 玉琮是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器类。这种内圆外方,蕴涵着“天圆地方”原始宇宙观的筒形玉器,是良渚文化的原创器型,是对神人兽面纹所蕴含的神灵崇拜的重要载体。琮也是同时代辐射面最宽、影响力最强的玉器。 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因其具有精美绝伦的纹饰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及巨大的艺术魅力,自古就被嗜玉者所追捧。宋代的一些影青瓷就开始模仿良渚玉琮的造型。良渚玉琮系软玉雕琢而成,从外观看呈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形。其表面细密的阴纹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 良渚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名称来源始见于《周礼》: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郑玄注明琮为八方象地,而以后的时间里对琮的认识也没有特别具体。至到清朝,乾隆黄帝因特别喜爱玉器便将此琮命名为玉琮,并在良渚玉琮上提了一首诗,用此来表现出他对良渚玉琮的喜爱。从此以后,良渚玉琮类的玉器就受到了喜爱收集玉器人士的大力追捧,更是那些收藏玉器的人梦寐以求之物。 “琮王”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十二号墓,它内圆外方,中部贯穿,高8.9厘米、直径16.5到17.6厘米,四角施刻神人兽面纹,是迄今为止雕琢最精美、品质最佳、体量最大的玉琮,所以被誉为“琮王”。玉琮在良渚文化时期是沟通天地人神的礼器,蕴含着良渚先民的宇宙观念和精神信仰。 玉璧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单位面积最大的器类,这种有孔的圆形玉器,不仅选材独具特色,而且自早到晚体现出追求圆大和精致并重的器形变化趋势,彰显出其日益重要的地位。玉璧在后世演化为祭天的专用玉礼器,影响比琮更为深远。玉钺也是良渚玉器中的重要器类,被认为是王权或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主要出土于高等级的男性墓葬。反山十二号墓出土的象征王权的玉钺,器身两面都雕琢着凌驾于飞鸟之上的完整神人兽面纹饰,是“王权神授”的直白表露。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玉器最主要的纹饰主题,也是神崇拜最直观的表现。完整的神人兽面纹上部是头戴羽冠的神人形象,中间是圆眼獠牙的猛兽的面目,下部是飞禽的利爪。这种人与兽复合、人在复合中处于显要与主导地位的纹饰,展现了环太湖地区早期稻作文明阶段的信仰特征。 玉璧是良渚玉器中出土数最多的品种之一。外缘近圆而非正圆。玉璧孔分单面和双面钻孔,选材大多杂乱,玉璧制作也分精作和粗作,精者选料优良,通体浑圆,平整明净,边廓规整,表面抛光平整光滑,有很强的玻璃光。一般的玉璧制作大多不规整,常厚薄不均、大小不一,最大的尺寸可达40厘米左右。 神人兽面纹玉牌饰 良渚文化装饰用玉,浙江省余杭县瑶山1 0号墓出土,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83、宽6.2、厚0 6~1.2厘米。玉质白色,局部有褐色块斑。整体平面似倒三角形,底角圆钝呈弧形。正面以浅浮雕和阴线刻成神人和兽面的组合图像。牌饰上端为神人头像,头戴羽冠,中有凸脊,是为羽冠之项。脸作倒梯形,橄榄形眼眶,单圈眼,蒜头鼻,扁圆嘴,神人颈两侧有椭圆形镂孔,勾勒出细长的脖颈。下端较厚,为凸面兽面纹,圆眼外凸,四重圈眼眶,鼻翼上刻饰卷云纹,大阔嘴琢刻在器底下缘,两侧各刻有两对獠牙。器背面平整,有斜向钻成的四对小隧孔,应为穿缀之用。该器制作精致,构图巧妙,为良渚文化玉器之精品。 兽面纹三叉形玉冠饰 良渚文化礼仪用玉,浙江省余杭县瑶山1 0号墓出土,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7.4、通宽5.2、厚1.3厘米。玉质白色,有少量褐斑,晶莹润泽。整器呈“山”字形。底部圆弧,上部锯切出平齐的三竖叉,刻满羽毛纹,代表兽面所戴之羽冠。中叉上有纵向贯孔,出土时尚插有玉管,推测原玉管内也应插有羽毛。正面以浅浮雕兼阴线雕琢出兽面,大圆眼,宽扁鼻,大阔嘴,嘴内一对獠牙毕现,四周刻饰卷云纹。背面光素无纹。此器厚重,形象传神,是玉冠饰的代表作。玉冠饰出土时置于死者的头部,可知原是用于地位显赫之人,如酋长的冠饰。玉冠饰上所刻羽毛纹或插入的乌羽,则证明酋长的冠上也饰乌羽毛。它象征着中国王权的诞生。 反山墓地M17出土玉鸟 玉钺 玉钺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十二号墓,是目前唯一雕琢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的玉钺,堪称“钺王”。这种豪华型玉钺是王的权杖,象征权力与威严,柄嵌玉髹漆,上下端装配玉瑁和玉镦。 神人纹玉方锥形器 玉梳背 玉龙首饰 玉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