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陕西文化》之西安曲江大雁塔篇陕西八大怪20230319

光线摄影张勇

<p class="ql-block">当陕西八大怪,你说的全吗?关中自古以来就人杰地灵,孕育了丰富而有特色的秦人文化,陕西八大怪其实指的是关中八大怪,关中自西向东沿着渭河流域一带,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今天小编就介绍介绍咱们的关中八大怪。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蹲景”成为关中区域特别是农村地区最有名的亮点。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古时候可能人多板凳少,人们都习惯了蹲着。过去人们吃饭都是蹲在自家的门外,一边吃饭一边谝闲传。其实,这也是有典故的。典故一:《史记》中记载荆轲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无法拔剑,逃避中又忘记拔剑,只好绕拄周旋。典故二:东晋有个“身无长物”的典故,说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风俗。此风尚的转变应在晋以后,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第二怪:房子半边盖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为什么要把房子盖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贫穷。原来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木多土的盖房理念。传统的关中院落进门有一道叫照壁的墙,往里左右都是厦子房,最里面是安间正房。关中有顺口溜:“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第三怪:姑娘不对外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关中男人的写照,它的正面意思是关中男人恋家恋婆娘,在“玩龙玩虎不如玩黄土”的小农时代,这种思想也算正统。第四怪:帕帕头上戴在关中风俗中这一怪最好解释了。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顶块手帕不能算怪吧!一般妇女是顶在头上遮阳挡风,下毛毛雨还能顶一阵子。关中妇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还能包裹东西当手袋用,别的用处都可以去想象,最重要的是不能弄脏头发。夏天防尘挡阳,冬天御寒遮冷。有上几块漂亮的帕帕,关中女人就是做梦都能笑醒。于是走亲戚,回娘家,下地干活都顶着手巾,年轻的妇女也把手帕戴出了花样来,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第五怪:面条像裤带关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 其实在关中,心灵手巧的婆娘们早已把面食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仅仅是面条,关中人就能做出几十种的花样,棍棍面、臊子面、凉面、酸汤面、浆水面、片片面、豆子面等等。再配上不同的佐料,一天一个美味也不带半点夸张的。话说面条像裤带,说的是面条的宽度和长度。熟悉关中地区面馆的朋友都知道,一根面条就是一碗面,撒些青菜,配上油泼辣子,那真是色香味俱全!第六怪:锅盔像锅盖由于关中地区以前为了避免浪费,且属于大家庭吃饭的传统,所以,每家每户都有很大的锅做饭,所烙出的大饼和锅底相当,并且由于面体发酵比较好,厚度适中,俗称“锅盔”。传说一:当年有场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陕西的时候,干粮已经没了,只剩下些面粉。没有办法,就把那面粉和水和了,弄成饼状,放在那头盔里用火烙。做好后皮黄里香,而且持久耐放,随即传了开来。打了胜仗回去后,兵士就让妇人照着做,但没有头盔,就在自家的锅里烙了,就有了锅盔这个名字,也就有了锅盔这个面食的花样了。传说二:相传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是不是很有意思!,油泼辣子还有很多做法,而且每一道做法吃起来味道都不同,小小一碗油泼辣子奥妙无穷呀。</p><p class="ql-block">【八怪介绍】秦腔不唱吼起来:这里的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夏天的时候,西安城墙周围会有很多自发的群众团体在那里唱秦腔,确实不需要扩音器之类的东西,老远就能听到,这种唱腔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