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太原文庙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原址位于太原府城西水西关街,金、明两代曾重修、扩建。清光绪八年(1882年)因汾河水患,局部损毁,遂迁建于此。</p><p class="ql-block"> 太原文庙坐北朝南,为明代焚毁后的崇善寺遗址上重建,占地面积31000余平方米,以牌楼、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崇圣祠为核心,构成中轴线及四进院落格局、东西两翼建有花园庭院、亭阁等附属建筑。棂星门前的六角盝顶亭、寺前照壁及晋王府铁狮子为明代遗存。庙内文物荟萃,古树参天,环境幽雅。</p><p class="ql-block"> 文庙为祭祀孔子的场所历来为尚儒文盛之地。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文庙牌坊,三间四柱三楼式。中间坊心题有蓝底金字的“文庙”二字,坊间上额描金彩绘双龙戏珠,这在全国同类文庙的牌坊上相当少见,仅有北京国子监牌坊上有类似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万仞宫墙,文庙的照壁,为一字青砖蓝瓦硬山式,壁长22.3米,高约11米,厚1.6米,正中镶有黄蓝绿三色琉璃制作的四方琉璃贴面方心,绘有流云海水、双龙戏珠图案。</p> <p class="ql-block">六角盝顶亭。</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建于石阶高台上,由三座一间两柱冲天式棂星门并列而成,中间一座棂星门的两柱高出额枋呈冲天状,柱顶有琉璃云罐套头,并蹲坐朝天吼。</p> <p class="ql-block">前院内有一半月形水池,称为“泮池”,池上跨一拱桥,称作“泮桥”。过去秀才新入学时,都要在当地官员带领下,登泮桥跨泮池,穿过大成门进入大成殿祭拜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仪式被称为“入泮”或者“游泮”,即进入孔学大门。</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是太原文庙的第二道门,宫殿式建筑,面阔五间,绿瓦飞檐,彩绘斗拱,由3个门组成。中为大成门,两旁掖门,东曰“金声”,西曰“玉振”,门名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之意。</p> <p class="ql-block">过了大成门为第二进院。院内正面的大成殿是太原文庙的中心建筑。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称为文宣王殿。宋徽宗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更名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重昂斗拱,庄严雄伟。</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是在第三进院落(后院)中,是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所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建筑,崇圣祠是供奉孔子先人的地方,崇圣祠原来被称作启圣祠,供奉有孔子的父母,正中崇圣殿面阔五间,正面单檐歇山。</p> <p class="ql-block">东西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