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日本在印鈔方面漲了15倍,但是股市不漲、消費指數不漲,房市不漲,日本的貨幣到底流向哪裡了呢?大家一定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其實這和日本總體的民族性以及世界這30年的經濟走勢有很大的關係。美金作為基礎性流通的貨幣,美金起到了製定世界商品價格的核心,世界各國的經濟體係是互通的,有高有低,但是在汪洋大海裡面,大家做了一個均衡。日本70%-80%的糧食也靠進口,日本本土食材維持著較高的成本,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輸出國,由美元主導的糧食指數近30年一直處於極低的通脹率,這使全世界食品的價格並沒有發生一個較大的改觀。日本這個民族講究吃得少、吃得好、不浪費,也就是說日本1億多人口消耗的糧食並不多,美金在這30年裡沒有大起大落,因此美國輸出的農作物沒有發生大的通脹,這就造成日本沒有形成糧食短缺的情況。日本在30年之前,日本食品的價格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位置。1990年,日本食品的價格已經是中國的幾倍了,也就是日本這30年食品的價格並沒有上漲,一直維持在1990年的高位,這就是日本食品價格沒有大漲的原因。為什麼日本普及型消費品,如衣食住行都沒有大的漲幅呢?這是因為中國大陸大大降低了全世界的人力成本。中國在30年之前慢慢轉變成世界工廠,當時中國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使衣食住行等消費品的價值大幅降低了。對於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等國家來講,由於中國的人力成本低,中國製造的東西又多又便宜,比如彩色電視機、冰箱、衣服等,這些東西的價格自然都降了下來。日本1990年的經濟已經到達了高峰,也就是日本當時很多東西都很貴,也就是近30年來,日本從中國進口的東西都還沒有超出日本1990年的水平,這使日本整個的價格體係都降了下來。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日本進口的東西很便宜,國產的東西卻很貴的原因了。在日本的兩位朋友都知道,日本人自己做的任何東西都很貴,比如日本人做的和服,一套居然要幾百萬日幣,這是因為日本的人力成本非常貴的原因,相對於進口物品的人力成本就會便宜很多,比如中國產、印度產、印度產、越南產等,這也是日本耐用消費品和食品價格沒有上漲的原因。大家會發現,日本的房價沒有上漲,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和日本的老年化有關係,也和日本的教育有關係。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侵略大國,也就是1940年到1960年出生的人,他們經歷了日本最貧窮、最痛苦時期,當時日本被美國監管,這代日本人都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這代人也是掌握日本財富最多的一幫人。1990年之後出生的這代人,他們見證了日本經濟漫長的衰退期,這代人都沒有錢。日本有錢人都是1940年到1970年之間出生的這批人,他們都是日本的有產一族。1990年日本經濟的泡沫破滅,整個股市、匯市斷崖式下跌,但是新生代根本沒有力量去襯托。經歷過經濟泡沫的這幫日本人,他發現他投資的房產根本沒有上漲,反而下跌了,因此這幫日本人寧願投資國外房產,他們也不會投資本國房產。日本新生一代普遍都是及時行樂,而且都進入了一個穩定的打工期,機會很少,幾乎沒有暴富的機會,所以日本新生一代都不願意購買日本的房產,從而使日本的房價到今天都沒有恢復到當年的一半。日本股市從1989年的3.9萬點開始大跌,今年日本股市有瘋漲過一段時間,但最多只有2.7萬點,同最高點還有一段距離。群裡的董小姐有時問我看中了什麼股票或者她可以買什麼股票,我買日本股票指數是因為我看到日本股票指數在今年有一個好的增長,但是我現在已經停止購買了,我買的是日本整體股票指數。日本股票指數今年增長比較快,但是我仍然不想長期持有,因為按照市盈率來計算,日本股票在中國股票出現之前,它一直是全世界最貴的,即使大跌到今天,市盈率仍然高達50倍到60倍。這個市盈率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如果你在1989年的時候買入日本股票,你最少要50到60年你才能回本,日本的股票到今天為止都沒有漲到1989年的高度,這就是日本人不願意將錢投到股市的原因。有人就會問,日本15倍的鈔票究竟到哪去了呢?很簡單,日本人經濟泡沫結束以後,75%的日本富翁已經把錢投到海外去了。大家可以看看日本政府的公告,到2020年5月末,日本財務省對外的公告就是截止到2019年底,日本對外投資的淨資產已經達到了364兆日幣,相當於三點五萬億美金,這個錢相當於多少錢呢?相當於日本整個GDP的70%。連續29年,日本對外投資維持全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地位,也就是日本印出來的錢在世界各地,於是大家就知道我們國家為什麼要搞一帶一路了,說白了還是向人家學習,只是說它的貨幣國際通用,你的是嗎?大家明白這個原理後就知道,日本印刷出來的鈔票基本上都用於海外投資了,日本是一個很國際化的國家,外匯自由兌換,由於日幣在本國又不通脹,所以在本國的貨幣儲備量並不是太大,因此形成物價、消費指數都沒有上漲,日幣因此就奇怪地成為了一個避險型貨幣。日本政府對於貨幣的調控很保守。什麼叫保守呢?就是日本央行雖然狂印了650萬億日幣,但是這些錢基本被控制在央行和大型金融機構的手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我們再看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日本疫情期間發放的代金券,代金券是消費券,促使你消費,日本並沒有將錢直接給到老百姓,這是第一。第二,我們交的年金,我們繳納的稅收,這些錢很快就會回到日本政府、日本金融機構的手上,日本政府讓老百姓手上沒有太多的貨幣。日本不通脹的原因就是這個,比如1990年的時候,日本央行印鈔量只有四十五萬億,當時留在日本企業和老百姓的錢大概只有500億日幣。2020年的時候,日本央行的印鈔量接近七百萬億日幣,日本企業和老百姓手裡的錢大概是多少錢?仍然是500億日幣,也就是日本企業和老百姓手裡的鈔票並沒有增長。什麼原因呢?日本政府通過加稅和年金來彌補政府的財政赤字,表面上看政府拿走了老百姓的錢,其實這是負責任的表現,也就是政府有效地控制老百姓手上的貨幣,從而達到物價指數、消費指數的基本平衡,形成人人均富的中產社會,日本這30年沒有出現超級大富豪。日本流行一個工資指數,也就是20歲的人,一個月的薪水是20多萬;30多歲的人,一個月的薪水是30多萬;40多歲的人,一個月的薪水是40多萬;50多歲的人,一個月的薪水是50多萬,也就是你想越級拿錢幾乎不可能,日本是打工者的天堂,暴富者的地獄。日本的個人所得稅高達40%、50%、60%、70%,遺產稅高達50%以上,也就是說,政府將任何暴富的機會都拿走了。1990年之前,日本人非常樂於借貸消費,借貸消費也就是向銀行借貸,但是日本經過泡沫經濟之後,再加上日本的老齡化,所有的日本企業和個人都變成了低負債、低借貸的局面,個個不敢用錢。日本央行多印刷出來的650萬億日幣基本就是在央行和金融機構手上轉來轉去,雖然印出來,但是不在居民手上,所以日本有效地控制了物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