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是放牛郎

草千里

<p class="ql-block">  今天偶然看到一幅骑牛春景图,不由地又勾起儿时放牛的回忆。虽是60多年前的往事,但回想起来,犹如昨天,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  俺老家是鲁中地区的农村,平原地貌,生产队里平时饲养的都是做农活的旱牛。五十年代,农村机械化很低,很多农活都是靠牛来帮助完成的,牛成了那年代的香饽饽,是重要的生产力。这些牛春秋两季最忙,夏冬两季无活可干,在圈中吃闲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在夏季,雨水充沛,野草疯长,为了能节省点草料,生队队就让我们这些8、9岁的男女孩子,赶牛外出放牧。放一次,可挣到2分工分。 这一做法, 使我们这些不能下地干活的孩子们,为挣到工分感到高兴。 </p> <p class="ql-block">  暑假中,正是我们放牛的季节,一般都是下午三点以后,到七点。为什么这个时间,上午怎么不放牛?原因有二: 一是上午的草有露水,牛若吃了,会拉肚子;二是下午三点以后,阳光逐渐减弱,相比较而言,不是很热,放完后,还要赶到河里给牛饮水。所以这个时间较为合适。</p><p class="ql-block"> 要放牛,首先会吆喝它,它才听话,我们从大人那里也学会了。虽然过去60多年了,我还没忘呢: 嘚(前进),吁(停止),依(左转),喔(右转),捎(后倒),跷(抬腿)。牛只听音,不听普通话,它只要听到这个音,就听指挥。据悉,长江以北各地,差不多都是这种吆喝法。我国的南方,口音不同,大部分是水牛,如何吆喝,因没接触过,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放牛时,每个人只能放一头,这是因为孩子多,牛少分不过来。再就是孩子小,一个人放多了,照顾不过来。生产队里十几头牛,脾气各异,都愿意挑老实点的。刚开始放时,小孩子们都早去抢牛。再往后,女孩子放较老实点的牛,其他的牛则有男孩子放。记得那时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中,说到有一头母牛,名字叫"金皇后",很讨人喜欢,我们放得牛中,也有一头类似的牛,也给它起名叫"金皇后"。另外的牛,我们都按</p><p class="ql-block">它的样子、脾气、公母等,都分别起名。我放的牛是头公牛,因有二个尖角,我叫它″小尖角"。放牛中,指挥它,都喊它的名字。久而久之,它们也都听懂了,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但大人们可不知道这些名字,因不叫它名字,它们还有点生份,有时还不很听使唤呢。</p> <p class="ql-block">  放牛时间长了,每个人放哪头牛,都相对固定了。时间长了,对它也有了感情,专门找草嫩茂盛的地方去放它。给它轰牛虻捉牛虱子,到河里饮水时,我们还给它洗洗身子梳梳毛。它好象也很会享受,每次给它梳理,它都不动弹,非常听话。梳理完毕后,它还冲着我们哞哞叫几声,好象是感谢</p><p class="ql-block">似的。因为对牛有了感情,到了冬天,我们也结伴到牛棚中去看它。牛也通人性,记忆力很好,认识人。见到我们后,个个瞪着眼看,看完后又哞哞地叫起来,显得格外亲切。有一年春天,我放的"小尖角"正在耕地,我有事正好从田间路上经过,它见到我后,还叫了几声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牛背很宽,我们可以坐在上面看"小人书"或躺在上面歇歇,有时大家还唱歌。记得那年代有一支歌,叫《歌唱二小放牛郎》,说得是放牛娃王二小,把日本鬼子引入八路军的埋伏圈,被敌人杀害的悲壮故事,我们也分别坐在牛背上齐唱,气氛也很热烈。</p><p class="ql-block"> 在回家时,我们都骑在牛背上,它认识路,不用赶它,就能回去。途中有时兴起,男孩子们还互相赛牛,女孩子则给我们鼓劲加油。</p> <p class="ql-block">  老黄牛精神,就是"任劳任怨,扎实苦干",这种精神是我工作的座右铭。在70多年的岁月中,俺对与牛有关联的东西,情有独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属牛,与牛有着深深的情愫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谢谢关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片摘自网络,致谢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