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圣地,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14年,距今已有600年历史。 天坛占地面积273公顷,是故宫的3.7倍,略小于颐和园。 我们乘地铁5号线,从东门入园,迎面是“七十二长廊”。 “七十二长廊”是指宰牲亭与祈谷坛东砖门之间由长廊。长廊呈曲尺形,共七十二间,也称“七十二连房”,是祭祀时将宰牲亭、神厨、神库存放的祭器、祭品送至祈谷坛的通道。 “北宰牲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为明清两朝皇家孟春祈谷专用。 “宰牲殿”是专为宰杀牺牲祭品所用。 东殿“左神厨”,用于存放祭祀用品。 西殿“右神厨”,也是用于存放祭祀用品。 宰牲殿外的井亭。 甘泉井。 有皇家坛庙的地方都有宰牲亭,但天坛北宰牲亭是唯一一座留有宰牲设施遗迹的宰牲亭。这是灶台遗迹。 能盛800斤水的大铜锅。 神库现辟为“祭祀用品展览馆”。 天坛管理并收藏着“五坛八庙”的祭祀用文物一万多件,展览馆里展出了298件。 “明代鎏金铜编钟”是天坛展馆的镇馆之宝。编钟原为16枚,1901年被英军掠走,其中一枚作为战利品陈放在印度某军官俱乐部里,印度陆军参谋长乔希知道这枚编钟的身世后,于1994年将编钟归还天坛。其他15枚编钟至今下落不明。 黄色祭器来自地坛。 藕荷色祭器来自日坛。 白色祭器来自月坛。 铜质祭器来自孔庙。 蓝色祭器为天坛所有。 铜马。 金莲花。 清双龙耳兽钮盖铜笔画熏炉。 清乾隆十年制铜编罄。 明代鎏金铜编钟(仿制品)。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 明清两朝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第二次是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 祈年殿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祭台。 祭天作为人类祈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文化行为,曾经是中国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清末,一直举行祭天典礼,绵延约五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天坛自建成起始,共有22位皇帝亲御天坛,向皇天上帝顶礼膜拜,虔诚祭祀。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祭天祀典,并于1918年改天坛为公园。 “皇乾殿”坐落在祈年殿北面的矩形院落里,是一座庑殿式大殿,上面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是汉白玉石栏杆台基座。 皇乾殿是用于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位的殿宇,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 《皇乾殿》匾额为明嘉靖皇帝朱厚憁御笔。 皇乾殿大殿。 皇乾殿内东侧供奉。 皇乾殿内西侧供奉。 皇乾殿院西南角有一小门,被称为“古稀门”。乾隆四十六年,乾隆皇帝已是年届七旬的老人,祭天礼仪的繁文缚节对他而言已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为了缩短步行距离,就在皇乾殿小院西墙开了一座小门。乾隆规定,后代子孙当皇帝,“有寿登古稀者,方可出入此门”。可是乾隆以后的皇帝都没能活过70岁,所以古稀门无人幸运通过。 “柏抱槐”位于祈年殿东侧。柏为千年侧柏,槐为百年国槐,恰好都是北京的市树,是天坛的一处著名景观。 “祈年门”是从昭亨门(南门)进入天坛,由南向北进入祁谷坛的大门。 “东配殿”用于临时存放祭祀用品。 “西配殿”用于尊藏供奉从祀神位。 “南砖门”位于丹陛桥北端。 “丹陛桥”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与成贞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轴线。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为皇帝走御道,西为王公大臣走王道。 东御道东侧。 西王道西侧。 丹陛桥北高南低,由南向北行走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具服台”位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现在是一座售货商店。 丹陛桥下的“鬼门关”是运送祭祀牺牲的通道。 “成贞门”位于丹陛桥的南端。 “九龙柏”是一株500余岁的古老的桧柏,位于回音壁西北角,青针翠叶,虬树铜柯,古朴苍润,树干间有纵向沟壑,将树身分为若干股,扭曲向上,宛如九条蟠龙缠绕升腾,森然欲动。 <div>传说有一年乾隆皇帝祭祀前来天坛视察皇穹宇,朦胧中听到皇穹宇西庑后有声音,寻声查找,发现有九蛇朝圣,乾隆帝眼见九蛇游至垣墙外消失,抬头间赫然发现此柏昂然伫立,树干表面布满沟纹,就像九龙腾飞,所以就赐名“九龙柏”。<br></div> “皇穹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皇穹宇正门。 “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 皇穹宇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藻井中心绘大金团龙,周围有360条金龙,象徵周天为360度。 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 三音石位于皇穹宇殿门外的轴线甬路上。从殿基须弥座开始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块铺路的条型石板就是三音石。站在第一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一次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两次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三次回声。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 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也十分规则。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 “回音壁”堪称奇趣,给人以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氛围。 皇穹宇东配殿。 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牌。 皇穹宇西配殿。 殿内供奉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 “圜丘坛”,俗称祭天台,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 圜丘坛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 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都会亲临此坛,在这里举行祭天礼仪。 圜丘坛内外的石门称为“棂星门”。 棂星门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中间的最大,是大典时“上帝”专用之门;东面次之,是皇帝所走之门;西面的最小,是陪侍官员的出入之门。这种差别突出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的礼制,“礼”实质上就是等级森严的次序。 棂星门是古代祭坛的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圆丘坛内外墙各设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8组24门,称为“云门玉立”。 “天心石”位于圆丘坛中心,是一块圆形的大理石板,站在天心石上叫一声,会听到深沉的回响,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空。 <div>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墙内东南,高9尺,直径7尺,圆形,用绿琉璃砖砌筑,东、西、南三面有台阶各九级。祭天大典开始时,先将1只刳净牛犊置于柴炉上,掌燎官点燃燔柴炉,以通达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祀典礼成,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供品和祝牌、祝帛均恭运炉内焚化,皇帝也需一旁恭立、目视,称“望燎”。</div> 在燔柴炉后面还有八座燎炉,是供大臣们依据等级分别焚烧供品用的。 <div>圜丘坛外墙内西南方位立有“望灯杆”。望灯杆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高九丈,举行祭天大典时望灯杆上吊挂直径1.3米、高2.15米的大灯笼。灯笼内立巨蜡5支。望灯既是祭天位置的标志,也是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标志。</div> “昭亨门”是南面正门,也称南天门。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未完待续—</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