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探访员】 南天王公馆

老武

<p class="ql-block">东兴陈公馆,是国民党著名的粤军将领陈济棠上将的旧居所。</p><p class="ql-block">因为陈济棠在广东地区经营多年,当时的人都习惯称他为“南天王”。</p> <p class="ql-block">陈公馆位于永金街,距中越出入境口岸只有800米。</p> <p class="ql-block">“陈公馆”座北朝南向。主体系青砖、石灰砌筑而成,屋顶为平顶式,呈二层主楼连接三层附楼建筑。主楼为凸状。凸出一层部份为门口走廊,二层为阳台。西侧为走廊式阳台,东侧为厢房。门前为三级台阶拾阶而进入屋正堂。两侧凸状砖柱内为两根圆状石柱支撑,一层阳台外为竖丙形护栏。西侧走廊式。阳台西面及南面为开放式,砖柱内侧为圆状石柱支撑及竖柄形柱护拦,主楼东面二层为一座水泥捣制桥状梯通向座东朝西向的三层附楼。楼层呈走廊,内为厢房。走廊外为圆石柱支撑,竖柄形柱护拦。主楼前呈一个大庭院,四周为砖石围砌围墙。围墙东面、北面各有一门。</p> <p class="ql-block">北炮楼</p> <p class="ql-block">北炮楼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趟栊门</p> <p class="ql-block">西炮楼</p> <p class="ql-block">西炮楼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南天王在东兴建公馆呢?因为他是东兴人。</p> <p class="ql-block">陈济棠的塑像,塑像下有邓小平对南天王的八字评价:“治粤八年,颇有建树”。</p> <p class="ql-block">陈公馆是以法式建筑楼群为主要建构。左边是两层主楼,右边是三层附楼。</p> <p class="ql-block">公馆的主楼现在陈济棠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陈济棠遗像</p> <p class="ql-block">陈济棠书法:“公平正大”。</p> <p class="ql-block">陈济棠的生平简介</p> <p class="ql-block">陈济棠年谱</p> <p class="ql-block">陈济棠,字伯南,于光绪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1890年2月12日)寅时,出生在广东钦州防城县河洲上峒望兴村(今广西东兴市东兴镇大田村委会望兴村)。</p><p class="ql-block">陈济棠的父亲,陈金益天赋颖慧,或农或商,终生勤劳,所得积蓄全部用于买地扩田,由他亲手开创的田园遍布防城五峒(即今东兴市全境及防城区西部地区),当时称得上是防城县(防城县1888年由钦州析出)内的新兴大地主。</p><p class="ql-block">时5岁的陈济棠进入其祖父设立的私塾启蒙。9岁的陈济棠在自家立的私塾读书,平时写字格出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07年入广东陆军小学,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转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广东地方军中任排长、连长、团长、旅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1926年北伐时留守广东,兼任钦廉警备司令。同年赴苏联考察。1927年6月回南京,复任第十一师师长。</p><p class="ql-block">1928年升任第四军军长兼西区善后委员。1929年3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三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任广东部队编遣特派员、第八路军总指挥。1931年12月起当选为国民党第四、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西南分会委员长、广州绥靖公署主任、赣粤闽湘边区“剿匪”副总司令。1935年4月授陆军一级上将。</p> <p class="ql-block">1931年,陈济棠通电反蒋,同年5月,广州另立国民政府,陈济棠被选为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同年9月发生“九·一八”事变后,广州国民政府取消。表面上,全国党政复归于统一,但两广仍维持半独立局面。陈济棠实际上已成为握有军政大权的“南天王”。</p> <p class="ql-block">陈济棠抓住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时机,从1933年起推行发展广东经济的三年计划。他以安定民生、发展交通为当务之急,大胆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大力吸收侨汇侨资,利用知识分子,利用广东得夭独厚的自然条件,办厂经商,发展蔗糖、纺织、化学、造纸、造船、电力等工业。还高筑关税壁垒,实行专卖,垄断市场。陈济棠发展地方经济的效益是颇高的,如水泥厂一年可获得利1700万元以上,糖业每年赢利3亿元以上。此外,广东的交通运输,商业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陈济棠在发展地方经济时,非常重视智力投资。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拨出教育经费最高的一年达800万元。1932年秋,在广州创办了省立勷勤大学。1935年又创办国医学院、陆军军医学校和陆军总医院,并在广州石牌为中山大学建造了新校舍。此外还新办了一批中小学校。这时期,广东的中、小学、职业学校均有所发展。到1934年,全省小学比1931年增加400多间,学生增加14万余人;中学增加90间,学生增加1.6万多人;职业学校增加20多间,学生增加近2000人。图书馆、民众教育馆等也大有发展。这些学校对培养人才,发展广东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陈济棠治粤期间,致力发展广东地方建设事业是有成绩的,使广东于1936-一1936年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海珠桥、中山纪念堂、中山大学五山新校舍、爱群大厦以及广州30多条马路等市政建设成绩显著,惩治贪官污吏、整顿税务机关、保护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地将广东农产品工业化,他在整理财政方面也颇有心得。陈济棠提出要“改革陋习,刷新政治,造成模范新广东”,他认为“为政在人”,因此设立公务人员考绩委员会,实行考试,以资选拔。</p> <p class="ql-block">长征时,陈济棠与红军达成“秘密协议”,给红军让出了一条宽40华里的通道,使红军较为顺利地突破了蒋介石布置的第一道封锁线。</p> <p class="ql-block">1936年5月,陈济棠等将领促蒋抗日。</p> <p class="ql-block">两广事变,是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广东实力派陈济棠,广西实力派李宗仁、白崇禧等为反对蒋介石吞并地方势力而发动的一次事变。</p> <p class="ql-block">1936年6月1日,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呈文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请求准予抗日。</p> <p class="ql-block">6月4日,陈济棠、李宗仁等宣布抗日救国,组成军事委员会,将两广军队改称抗日救国军,由陈济棠任委员长兼总司令,李宗仁为副。接着,两广军队进军湖南。蒋介石急调两个军阻截,内战一触即发。</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加紧对广东内部的收买与分化。至7月初,广东空军部分飞机投蒋,粤军第1军军长余汉谋亦通电拥护南京中央,广东内部开始四分五裂。</p> <p class="ql-block">13日,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决议,撤销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委会,任命余汉谋为广东绥靖主任,免去陈济棠本兼各职。陈济棠见大势已去,于18日亡命香港。此后,蒋介石又派大军讨伐广西,企图武力统一广西。经过各方调解,蒋、桂双方达成妥协,两广事变就此结束。</p> <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济棠由欧洲回国,任国民政府委员及最高国防委员和战略委员。1940年春更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1942年,又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日本投降后,陈济棠奉命为两广宣慰使,由重庆回到广州。</p><p class="ql-block">1946年,任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p><p class="ql-block">1950年4月,海南岛解放,陈济棠去了台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委及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资政。他正欲在台设德明中学校,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不料于1954年11月3日在勘察校址时,突然患脑血管栓塞去世,终年六十三岁。</p> <p class="ql-block">陈济棠获厚葬于台北市新北投。陈济棠举殡时,台北及香港都有盛大的送葬仪仗。</p> <p class="ql-block">公馆的部分家私</p> <p class="ql-block">二楼阳台</p> <p class="ql-block">主楼与附楼二楼连接处</p> <p class="ql-block">从附楼看主楼。</p> <p class="ql-block">主楼天台</p> <p class="ql-block">从天台俯瞰院子。</p> <p class="ql-block">主楼与附楼连接处</p> <p class="ql-block">陈济棠是位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不能非黑即白,必须实事求是,尤其是对他的功劳不能因其有过而抹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