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主讲人:刘良锦 高冰延 岳大海 田祥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起看“吴起”</b></p> <p class="ql-block">本名 吴起</p><p class="ql-block">别名 吴子</p><p class="ql-block">所处时代 战国初期(鲁国→魏国→楚国)</p><p class="ql-block">民族族群 华夏族</p><p class="ql-block">出生地 卫国左氏</p><p class="ql-block">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起说“吴起”</b></p> <p class="ql-block">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申,至魏又拜子夏为师。</p><p class="ql-block"> 孔门再传弟子中,出现这样一位与兵圣孙子齐名的大军事家,由此对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者对军事的态度和素养很有说明和参考作用。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杀了自己的妻子(为后世诟病),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p><p class="ql-block"> 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一时流言四起。鲁国有些人在鲁公面前中伤吴起说:吴起是个残暴无情的人。他小时候,家资十全,他想当官,从事游说活动没有成功,以致家庭破产。乡邻都耻笑他,吴起就杀了三十多个诽谤他的人。逃出卫国而东去。他和母亲告别时,咬着臂膀发誓说:不为卿相,不复入卫。此后他就在曾申门下学习。过了不久,他母亲去世,他竟然没有回家。曾申为此很鄙视他的为人,和他断绝了关系。吴起这才跑到各国,学习兵法奉事鲁君。鲁君对他有怀疑,他就杀了自己的妻子以争取做将军。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的名声,就会引起各国都来图谋鲁国了。而且鲁国和卫是兄弟国家,鲁君用吴起,就是抛弃了卫国。鲁君因而疑虑,就辞退了吴起。</p><p class="ql-block"> 吴起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去凭本事游说他。文侯问大臣李悝说:吴起为人如何?李悝说:吴起贪荣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这样魏文侯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国,攻克五座城邑。</p><p class="ql-block"> 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就任命他为西河(今陕西合阳一带)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参见魏攻秦河西之战),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p><p class="ql-block">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材士以明法。</p><p class="ql-block"> 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p><p class="ql-block"> 魏文侯死后,吴起继续效力于他儿子魏武侯。武侯曾与吴起一起乘船顺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武侯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的宝贝啊。吴起对他说:国家最宝贵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边有洞庭湖(今湖南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但不讲求德义,大禹把它消灭了。夏桀所处的地方,左边有黄河和济水,右边有泰华山,伊阙(又名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南)在南,羊肠(在今山西晋阳西北)在北,施政不讲仁爱,商汤将他流放了。殷纣王的国家东面有孟门(古隘道名,在今河南辉县西),西面有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在北面,黄河在南面流过,地势也无比险要,但施政不讲道德,周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君主不讲德行,就是一条船中的人也都会成为敌国的人。武侯说:你说得很对。</p><p class="ql-block"> 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很能干,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为相。他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主要目的是加强军队,破除纵横捭阖的游说。于是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因此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原来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到楚悼王死后,公族责成和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若作乱者无所顾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们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军政官员)杀了所有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刺中了悼王尸体的人。由于射刺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七十多家。</p><p class="ql-block"> 吴起在政治、指导战争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把这些经验深化为军事理论。《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系后人所托。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他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p><p class="ql-block"> 吴起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在《料敌》篇中强调了了解和分析敌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指出了处于6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与其作战。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在《应变》篇具体论述了在仓卒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p><p class="ql-block"> 《治兵》《论将》和《励士》3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p><p class="ql-block"> 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 少时,不吝千金以求仕。曾先师从于子舆,后又与李悝俱从子夏学儒。因兼并战争愈益激烈,乃弃儒习兵,后入鲁求仕。齐攻鲁,相传吴起杀妻 (齐人)求将,大破齐兵。</p><p class="ql-block"> 然终被鲁穆公猜疑,闻魏文侯下诏求贤,遂奔魏任将,击秦,拔其五城。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材士以明法。甘与士卒同劳共苦,衣食与俱,相传亲为士卒吮疽,深得军心。同时,文治与武备并行,整顿吏治,重视蓄积,使百姓亲附,故拒秦、韩颇有成效。又趁魏武侯视察西河时谏其以德政治国。后遭魏大夫王错的谗害,被迫离魏,楚悼王久闻其声名,任之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一年后擢升令尹,主持变法图强。尔后率军南攻百越,进至洞庭、苍梧(今广西梧州)一带,北胜魏,西却秦,使楚之兵威盛于一时。周安王二十一年,楚悼王死,变法因过于仓促、根基不固而夭折,吴起亦于同年被楚贵族射杀并车裂。</p><p class="ql-block">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於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p><p class="ql-block">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p><p class="ql-block"> 吴起於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於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p><p class="ql-block">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p><p class="ql-block">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法审令</p><p class="ql-block"> 《史记吴起列传》说吴起"相楚,明法审令"。明法,就是制定法律并将它公诸于众,使官民皆明白知晓。"审令"是审核以往法令,不合用者去之,保留其适用的部分。这是吴起在楚国实施改革的总措施。</p><p class="ql-block"> 进步的战争观</p><p class="ql-block">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64 页)在阶级社会里,由于阶级地位不同,对待战争的看法也就不同。吴起的战争观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是进步的。</p><p class="ql-block"> 在战争的起源问题上,吴起力图从社会方面去寻找原因。他说:</p><p class="ql-block"> 凡兵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吴子图国》)</p><p class="ql-block"> 吴起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战争的根源作了论述。这在世界军事史上对战争根源的探索是最早的。当然,吴起这种看法还停留在表面上。</p><p class="ql-block"> 他对争名、争利、积恶、内乱,是何原因引起,因饥的根源何在?并没有深入分析。列宁说: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永远会引起战争。 (《列宁全集》第三十卷第360 页)又说:当阶级统治还存在的时候,战争是不会消除的。(《列宁全集》第八卷第35 页)吴起由于他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认识到战争的真正根源,也找不到消灭战争的途径。但是,他从社会方面去寻找战争产生的原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强调把政治放在首位。他说:</p><p class="ql-block">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吴子图国》)</p><p class="ql-block"> 意即一个国君若是只讲求文德而废弃武备,或者依仗兵多能战,都会亡国。要使国家治理得好,必须既要看视政治,也要重视军事。从这个思想出发,吴起在西河一方面注重军事改革,一方面从事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魏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吴起从战争实践中认识到,只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还不够,还必须有安定的后方,因此,他说: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只有国内人民和前方军队团结一致,才能打胜仗。</p><p class="ql-block"> 他主张:</p><p class="ql-block"> 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吴子图国》)</p><p class="ql-block"> 他又说:</p><p class="ql-block"> 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同上)</p><p class="ql-block"> 就是说,国内各种意见不统一,不可以出兵打仗;军队内部不团结,不可以出阵作战;出阵以后,军队不互相配合,不可以进行战斗;进行战斗以后,各部分战斗动作不协调,不能夺取胜利。他还进一步说: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同上)吴起阐明了国家、军队和人民三者的关系,并认为人心向背是军事上取得胜败的关键。总而言之,就是政治决定军事。</p><p class="ql-block"> 吴起一方面看到了战争的重大作用,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因此他认为对待战争要持慎重态度,反对轻率发动战争。他总结历史上战争的经验,说:</p><p class="ql-block"> 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p><p class="ql-block"> 是以数胜而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吴子图国》</p> <p class="ql-block">杀妻求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军对他有所怀疑,吴起渴望成就功名,就杀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齐国,于是被任命为将军。率军大败齐军。但取胜后,吴起却遭到鲁国群臣的非议。有人认为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国的名声,就会招致各国的攻打。于是,鲁军免去了吴起的职位。</p> <p class="ql-block">谢绝联姻,吴起失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最终,魏武侯任命田文为相,吴起面对现实,也就默默忍耐了。田文死后,公叔痤出任国相,他对吴起的才能有点畏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仆人建议说,吴起为人有骨气,却又看重名誉声望。您可以对武侯说,您的国土太小,容纳不了吴起这样的人才,建议武侯下嫁公主,给吴起,试探他是否真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对武侯说,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就一定会迎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打算,就一定会推辞。然后您找机会请吴起到家中做客,故意惹怒公主,让公主当面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这样着辱您,就肯定不会娶公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叔就采纳了仆人的建议,照计行事。吴起见到公主如此羞辱国相,婉言谢绝了魏武侯联姻的邀请。从此,吴起失去了魏武侯的信任,最后只好弃魏奔楚。</p> <p class="ql-block">吴起军事思想</p><p class="ql-block">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吴子兵法》。在《吴子兵法》中,吴起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起更重视政治教化,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吴起还从战争起因上将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起学“吴起”</b></p> <p class="ql-block"> 对吴起的评价</p><p class="ql-block">吴起是一名文武全才的将领,军事上他拥有卓越统帅能力、先进军事思想,他料敌合变、爱兵如子,吴起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在历朝历代都享有极高的赞誉。此外,吴起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通过改革使魏、楚两国富国强兵,他在政治上的贡献也得到广泛赞誉。但是吴起贪恋功名,为取得成功不择手段。他杀妻求将、为子不孝和好色的人格缺陷为这位文武全才的将领增加了人生污点,也成为文人墨客诟病的对象:此外,对于吴起执法严格、不近人情,用兵杀伐无度,造成横尸遍野、生灵涂炭的行为也多有非议。</p>